《新闻调查》——《心灵的教育》
被采访人:
陈美丽 宝应实验小学三年级(2)班班主任
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倡导人
卢志文 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顾舟群 苏州工业园区蒌封二小二年级(3)班班主任
蒋雪珍 苏州工业园区蒌封二小莲香幼儿园
马 玲 “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吴樱花 时任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老师
沈耀新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
干国祥 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苏 岱 学生
周建华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校长
庄惠芬 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
李 杰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第一部分
演播室:学习苦,学习累,这是中国孩子对读书的看法,快乐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在高考和未来竞争的压力下,能够以兴趣和快乐为前提去学习吗?我们的记者江苏调查,寻找答案。
同期:
老师:孩子们,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让我们用最美妙的诗歌来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预备开始。
学生朗诵:“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解说:每天,宝应实验小学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都是用诗歌开开启他们的学校生活,早读课的 30分钟,属于老师为他们精心挑选的诗歌。
记者:读课文有意思还是学这个诗朗诵?
学生:学诗有意思。
学生:因为读课文有的时候,老师叫背,那个(课文)很长,背的话很长,很难。
学生:要读几遍才能背下来。
学生:对,那个诗很简单(以前)早读课也读课文,上语文课也读课文,(现在)早读课让我们读读诗,也会给我们一些更好的启发,更好的积累,还会让我们更会写一点点诗。
记者:但是在外人看来这半个小时的晨诵课程的设置,会不会过于形式化了?
陈美丽:假如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那么谁可以说这是形式呢?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今天你们来拍电视,我们才演绎了今天这一堂课,那我们就一直这样走下去,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实质,这个实质是什么,作为一个老师我认为也不应该仅仅是关注他的当下,关注他今天的考试成绩,真正地应该为他的一生,为他的长远去做考虑。
解说:陈美丽并不是随意改变学校的教学安排,晨诵课是他们参加的一项名为“新教育”的教育改革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这“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怎样的教育实验呢?
朱永新:针对我们目前的分数教育,应试教育为主要倾向的,提出的一种心灵的教育。
解说: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著名教育家,他一直关注中国的教育实践,曾发表《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等著作。2002年,朱永新在苏州发起了新教育实验,他认为,孩子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孩子在学校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记者:您当时提出了让师生们过上一种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的内涵是什么,您的理解是?
朱永新:因为过去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为了明天的幸福,为了明天的幸福,他能够忍受十年寒窗之苦,那我们提出的教育,实际上,当下的幸福当下的快乐是很重要,教师他应该直接地享受教育的过程带给他的快乐和幸福,在课堂里面和每个孩子们度过的每一分钟,他都能够体验成功 ,都能够体验快乐,所以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们回到家都是讲述学校里发生的快乐的有趣的故事,从每天的教育生活中,能够得到快乐,我觉得这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教育本身是一种生活。
记者:但是你提出来的幸福完整这种理念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过于完美?
朱永新:因为完整本身可能对现实来讲的话,可能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一种愿望而已,如果在教育中都没有理想,这社会也就谈不上理想了,所以我觉得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
解说:根据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晨诵的目的并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也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和美感、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
记者:你们读这些诗,你们能明白些什么道理吗?
学生:能。总得有人去,不能要抱怨,一定要实际行动,对。
记者:这是谁告诉你的?
学生:陈老师。
老师:是啊,那些星星看起来灰蒙蒙,还又旧又生锈,所以我们要去擦一擦,但是有人他不擦,他在干什么?
学生:抱怨。
老师:这样有用吗?
学生:没有用。
老师:对了,这样没有用,所以我们要去擦擦星星。平时的时候碰到这样的事情,你是抱怨呢?还是去擦擦星星呢?
学生:擦擦星星。
老师:不要这么快就回答我,记住,这要用你的行动来回答的。
陈美丽:今天刚才我出来的时候,我就看到我们教室门边上的,那一条缝的那一根东西坏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去帮助把它给弄好,今天就有两个孩子,在整理那个东西了。为什么?刚才读了那首诗以后,他们心里有一点点感觉了,他们知道我要去行动。
学生:我们听老师说,马老师和干老师都是擦星族,我们也想参加,对。
记者:擦星族啊?
学生:对,有追星族也有擦星族。
记者:擦星族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一个讲。
学生:得从小事做起,帮助别人,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还有把地上的纸屑清理干净。
解说:朱永新告诉我们,新教育实验本质上并不新,它源于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社会学专家的杜威教育思想,以及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在中国进行的教育改革。
朱永新:我觉得他们都是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用教育来应答社会的问题,让人类能够不断地走向崇高,几乎都是这些教育家共同的追求。
记者:您的新教育的新指的是什么?
朱永新:从内容上来说,我们特别地强调阅读真正地让阅读走进,我们的教育生活,一旦唤起他的阅读兴趣以后,每个孩子自然会构建出他的阅读体系。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培养他对阅读的这种强烈兴趣,他和文字接触的兴趣,他和图书接触的兴趣,这点是很重要的。
记者:为什么你一直要强调阅读这样一个方式呢?
朱永新:最重要的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人类的智慧,最重要的人类的普世价值,都在那些伟大的著作当中,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后辈不能代替我们,我们也不能代替我们的后辈,他需要每一代人重新开始拿起书本和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精神和那些最伟大的心灵去进行沟通、交流、对话。
解说:6.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午读,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卢志文: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不需要证明的。但是怎样阅读呢?在这个年龄段我们读什么呢?读的过程当中我们用什么方式、方法去指导,阅读的效率会更高呢?这个是需要实验的。
第二部分
解说:这是二(3)班孩子的课间休息时间。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中,一个叫亚亚的小女孩也和同学们开心地玩着游戏。从这个白净、漂亮女孩的神情举止上,我们无法相信她在一年前曾经是一个让老师非常担心的学生。
顾舟群:第一次听到她的时候,是在入学测试,测试的老师告诉我,我测试到一个孩子一句话都没说,所以最后测试成绩只能是零分。
解说:亚亚的幼儿园老师也对这个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印象深刻。
蒋雪珍:我们要进行礼貌教育,比如说看到老师早上来说老师早,她就是不肯说。
记者:她会怎么样呢?
蒋雪珍:她的反应就是这样,笑笑地一跑就跑进去。
记者:那是不是比较内向孩子?
蒋雪珍:应该说是比较内向吧,跟同学们之间也是的,不跟人家交往,不跟人家说话,同学们在玩的时候她做什么呢,她也自己玩啊,她是自己玩,不跟小孩子一起玩。
解说:内向的亚亚走进了蒌封二小,成了顾舟群的学生,她的学习很让顾老师犯难。
顾舟群:一有空就把她带到办公室里面去,教最最最简单的。我记得是最清楚的是写一个冬,冬天的冬,写笔顺,我写了一节课,她还不知道怎么摆,我眼泪啪哒啪哒流下来,办公室的老师都看到了。
记者:哭什么呢?
顾舟群:我急啊,着急的不得了,怎么这样子呢?
同期
顾舟群:今天顾老师又要跟你们讲一个关于月亮的绘本,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呢,?月亮的味道,那你猜猜看月亮会有味道吗?
学生:没有。
解说:开学不久,顾舟群开始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给孩子们上阅读写作绘本课。读写绘是新教育实验中毛虫与蝴蝶项目针对低年级儿童开发的阶梯阅读课程。
马玲:老师在班里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讲一个绘本故事,然后回去之后呢,孩子们把这个故事画下来,爸爸妈妈把他的故事记录下来,贴在他的画上,这样呢就完成了一份读写绘的作品。
解说:毛虫与蝴蝶项目强调,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不同年龄的孩子能够读懂的童书是相对有限的,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都应该阅读最适合自己的书籍。
马玲:我们在跟很多很多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一年级的小孩甚至说对学龄前的小孩,然后呢直接就是一套四大名著抛过去,所不同的呢,只是从连环画到文字的这种书了。
记者:小孩子从小读名著对他而言的话这不是起点更高吗?
马玲:比如说宋江怒杀阎婆惜,我们期望我们的孩子,我们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从这个故事里面他能够得到什么?
解说:毛虫与蝴蝶项目在小学的一到三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挥。
马玲:因为所有的孩子在三年级之前,都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的画家,上帝是把光握在他的手上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他对于图象的感觉,对于色彩的感觉远比大人要丰富的多。
同期
老师:就是有一天,这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你觉得它能爬上去吗?它能爬上去吗?
学生:能。
老师:你说。
学生:肯定能的,坚持就是胜利。
老师:哎哟,说的真好呀,你说。
学生:海龟不能,海龟到了那里没有空气,会憋死的,山太高了。
老师:但是刚才这位同学说如果我们能坚持,如果我们能坚持呢?能够克服困难呢?能不能爬上去了?
解说:仅仅过了一个月,顾舟群惊喜地发现,亚亚开始有变化了,她交上了入学以来的第一份作业,而这个作业竟然是她完成的读写绘作品。
顾舟群:我真的想象不到,她第一幅作品给我看的时候,我完全惊呆了。
记者: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
顾舟群:一个绘本叫小熊的哈欠,小熊哈欠飞到了蜜蜂家,蝴蝶家,小老鼠家,感染了蜜蜂,蝴蝶,小老鼠一起睡觉了,是这个故事,然后她画了这幅画呢,就是画了有一只小熊在打哈欠,下面是蜜蜂、蝴蝶、小老鼠。所有以前讲的她都没听懂因为很多孩子把作品交过来,她没交过作品嘛,我想你如果听不懂的话,不会出现那些家,出现哈欠,所以我特开心,你也能听懂了是给我一种惊喜。
解说:亚亚的妈妈在孩子的作业上留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骑着三轮车接女儿回家的时候,女儿不但开口主动和我说话了,还有头有脑地给我讲了《小熊的哈欠》的故事,我一边骑,她一边讲…”
记者:之前你对亚亚这个孩子,其实在教育上也用了各种的方式,包括你单独地给她辅导等等为什么一直没有突破?但是读写绘这样的方式会使这样的孩子发生这样的转变?
顾舟群:因为每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神秘,但是阅读能唤醒好像能开启这样一粒种子,亚亚的变化嘛,我觉得可能就是,我们找到了一条打开她心灵之窗的这样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那些最美丽的故事,最美丽的童话。
朱永新:因为童话的世界,这些孩子把它看成,是她自己真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她可能更容易走进童话的世界,而不能真正地走进真实的世界。
记者:从你的眼里来看的话,是不是孩子已经真正地转变了并不说你通过一年多(训练),就一下子完全改变了?
顾舟群:只是有些方面吧,比如说她变得越来越活泼了,开朗了,能跟学生一起交流了,一起玩了。
记者:你觉得这样的一种读写绘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除了对孩子们性格上有一些触动和改变之外,那在分数上有变化吗?
顾舟群:分数有变化,她现在有时候考70几分,80几分,照这样实验下去,如果她能够加进大量阅读的话,充实她的话,我想应该语文方面,阅读方面,写作方面应该能跟一般的孩子一样慢慢发展下去。
同期
老师:所以他们请来了谁啊?举手回答,请来了谁?要举手,老师看谁站起来,站得高,亚亚站得高一点,起来响亮地说。
亚亚:狐狸 。
老师:狐狸对不对啊?
学生:对。
老师:他请来了狐狸了。
第三部分
解说:五年前,当吴樱花老师第一次站在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初一(3)班的讲台上时,她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是她的学生苏岱,一个全校有名的调皮捣蛋的孩子。
吴樱花:正常的社会环境下,这个孩子是很出格的。
沈耀新:上课不听讲,随便插嘴,比较讨女同学的喜欢,那么打球呢又不分时间段,他想什么时候打球,就什么时候打球,我觉得这个小孩子,怎么这么随便。
记者:随便对于一个德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
沈耀新:行为规范方面比较差。
苏岱:我那时候就觉得给学校找麻烦特别有乐趣。
记者:为什么会觉得给学校找麻烦有乐趣呢?
苏岱:我一直觉得学校压迫我们学生,很多地方都在压迫,很扭曲的,很压迫的,然后那时候就觉得报复你们,不管用什么方式报复你们学校就觉得挺开心的。
解说:遇到这样的孩子,对于已经有了十几年教龄的吴樱花来说还是第一次,她有点困惑,怎么去教育呢?
正在这时,玉峰实验学校的校长周建华和朱永新教授商量好,把玉峰作为新教育的第一所实验学校。
周建华:此前朱老师的几本书我也读过,对我有很大的心灵的震撼(我们)确实需要这种理想的教育,需要这种教育方式,我们需要这种教育方式的改变。
解说:周建华在学校全面开展了新教育实验,而吴樱花也对被形象地比喻成“暮省”的“师生共写随笔”这个实验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师生共写随笔”,就是通过教学笔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干国祥:师生通过书写来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其实教育的过程,就是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过程,老师把对孩子的期待 ,期望以及不满 ,以及他对孩子的那种建议 ,通过笔写下来,而孩子也通过笔把比如说对教育生活,学校生活的那种不满,他内心的愤懑、困惑、犹豫、徘徊,以及喜悦、骄傲写下来。
解说:吴樱花开始尝试着每天为苏岱的表现做记录,同时也记下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吴樱花把一学期来写的随笔装订起来,取名为《孩子,我看着你长大》送给了苏岱,苏岱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苏岱:说实话,第一篇随笔给我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有一种感觉,这个是在诱骗我。
记者:骗你什么呢?
苏岱:会不会是老师的一种计谋,那时候觉得,这是老师的一种教学技巧,感动学生,然后感化学生,然后让这个学生服从于他。
记者:你为什么会这么排斥呢?从心灵上去排斥呢?
苏岱:我一直都认为老师都不可相信,老师都不可信任,老师为了学生都是有他们的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说我写这个学生是为了出名。
解说:虽然苏岱表面上并不领情,但他也开始把自己的一些困惑、一些想法用随笔的方式和吴老师交流。
记者:为什么不进行面对面?用语言交流不是也挺好,更直接?
苏岱: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我可以更加直接,我可以把我的话讲的更加直白,比如说我对你吴老师有意见,我跟你面对面讲我不好意思讲,但是让我写我就写的出来,因为你看的时候我不知道啊,对不对?
解说:苏岱在2004年2月20日的随笔中这样写道:“吴老师,我很爱打篮球,你是知道的。而经过一个假期与篮球的相伴,我是越来越爱它,甚至无法自拔,甚至想为它奉献一生。
吴老师,我希望你支持我,帮我说服我父母;我希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去为别人而活。”
吴樱花:然后他在日记里写给我,我求你了,吴老师,你的不争气的学生,那我觉得他真的很可爱,他需要我帮助他。
解说:虽然,吴樱花在给苏岱的回复中明确表示他的身体条件不适合做职业篮球运动员,应以读书为重,但第二天,苏岱又在随笔中再次请求吴老师支持他去打职业篮球。
苏岱:我自己看球,我看了三四年NBA了,战术笔记本有这么厚,我自己抄的战术,然后各种书上面,我抄下的那种战术,我自己研究的有这么厚。
解说:吴樱花在和苏岱的妈妈交流之后,她请来了专业队的教练来考察苏岱的篮球水平。
吴樱花:弹跳也很好,拼抢很积极,很多的都是表扬,最后一句话说,所有的动作都是不规范的。
记者:会不会伤害他的自信心?
吴樱花:没有 ,这方面他很好的,而且之前我铺垫了那么多,跟他交流 文字交流了那么多,当时还给他希望,将来可以打大学生职业篮球赛,好,我要上大学。我说只有大学生,才能够打职业篮球赛嘛,好了,我要努力学习,不努力学习怎么能上大学呢?所以很简单地解决了。
苏岱:绝对是冲动,现在反思起来绝对是冲动。
解说:在现实面前,苏岱终于放弃了去专业篮球队的幻想。而吴樱花把所有这些与苏岱的交流、所有为苏岱做的努力以及自己对于苏岱的看法,全都以随笔形式记录下来。
记者:但是如果说没有新教育实验的这种方式的话,你会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像苏岱这样一个比较出格的学生?
吴樱花:不知道,我只是把这个过程,我对他的一个教育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可能是
展现我问题的过程,我不知道对这个孩子怎么办,但是我至少不能够,对他进行以暴制暴 ,我是否定这种做法的。
解说:一个学年又过去了,吴樱花写完了《孩子,我看着你长大》的第二部。在初三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吴樱花将这本随笔交给了苏岱。苏岱在2004年9月1日的随笔中写道:昨天,您送了我一本书,是《孩子,我看着你长大》的第二部,我一口气读完了它,真是感慨万千。
吴樱花:我真的当时就流泪的,我觉得这个孩子,他很能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我给他的批语也写到看到你这个日记,吴老师真的是泪流满面的,你就是对我最大的一种回报。
苏岱:一句话说到底,就是说她的这样一个人格魅力,让我彻底地就是说服了,我服了。
解说:可是,感动之后的苏岱在行为举止上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青春期的叛逆让苏岱总是或大或小地惹麻烦,他依然是那个让老师操心的孩子。
例行的班级卫生检查,吴樱花所带的班级从来都是全年级最后一名,原因当然是苏岱那永远乱糟糟的课桌和一只怎么也拿不走的篮球…。
在随笔中,吴樱花这样感慨:“这个让我头疼的苏岱,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啊!我来玉峰后的80%的烦恼都是源自苏岱…每想到这些,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苏岱:虽然那一阶段成绩很好,但是老惹事,然后吴老师就是跟我谈话,她问我这么久了,我对你这个教育工作好像没成效,我就跟她说其实成效是有的,我心里面一直想过要改变,但是吴老师你去设想一下,如果说我初二的时候,还是一个整天闹事的小孩,到了初三我突然之间,一下子变好, 变乖了。
记者:这不好吗?
苏岱:人家会说我作秀的,反正都已经这样了,那就继续这样子下去好了。
吴樱花:我在文字里告诉他我很受伤害。
记者:他会有反应吗?听到你的这种倾诉。
吴樱花:因为这个是过一段时间之后,他才看到,一年之后他才看到的。那么当看到时他会为他过去做的事情他觉得很抱歉,他没有想到,吴老师受到那么多的伤害,他也会觉得挺内疚的。
苏岱:我觉得说写这么一些东西的话,并不是困难的,我觉得她对我,最让我感激,最让我想回报的是什么,她真心真意地关爱我,她站在一个真的把自己当做,我一生的导师来看的,那个角度上面来关爱我,这是让我最最想回报她的东西,并不是这三本随笔有多少,这只是一种物质体现。
解说:2005年6月,苏岱的中考成绩揭晓了,他以660分的成绩摘得昆山市中考状元,苏岱深深地向吴樱花老师鞠了一躬。
吴樱花:(当时)还有同学在教室里,在拿分数单就在教室里,在讲台上,他就给我鞠躬,我真的很感动很感动,这个孩子真的是我想到他就会有一种激动的感觉。
苏岱:实际上我爸也给吴老师鞠了一躬,而且鞠了很深一躬,鞠下去以后起来,都是眼泪汪汪的有点。
记者:那种情景会铭记在心里很长时间吗?
苏岱:平时不会提起,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只要一个触动,这个情景就会跳出来,你刚才跟我说的时候,问我的时候,那个情景马上脑海里就显现出来,这样的一个情景对人来说,它是深深印在心里面的,打得很深的一个烙印,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等你把表面那一层东西拂开,你会看见它在很深的地方,一个烙印清清楚楚。
解说:三年初中生活,吴樱花和苏岱共同书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师生随笔,这些文字,见证了苏岱的成长,也见证了教师吴樱花的成长。
记者:其实三年的时间去记录一个孩子对很多人都觉得是一个太极端的一个个例。
吴樱花:你写三年日记不是一样写吗,对这个孩子你有问题写下来,没那么可怕的,如果谈新教育实验的时候,真的是很多很多人比我做的,真的是很好很好,只不过我做的这个点,可能是比较适合媒体,包括也适合你们。
记者:那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汲取了什么?
吴樱花:生活中的很多有用的东西都沉埋在反复的教学生涯当中,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平时的一些闪光的一些亮的东西,记录下来 进行将来的反思,你不停地反思了,就可以不停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所以说教育随笔对每一个老师其实是有用的。
解说:像吴樱花所坚持的一样,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也在随笔中写下了他们在教学中的反思,这些随笔集都被学校的图书馆珍藏起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几年中小学原创教育书籍销售排行榜的前十位中,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的参与者。
干国祥:通过这种书写,老师把自己的名字 把自己的生命,刻写在孩子年轻的生命里,孩子也把他的名字刻在老师的这一段职业生涯里,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这样的吗?
解说:在这样的阅读、这样的随笔中,学生们可以逐步拥有深厚的哲理素养,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基本的价值判断,但仅仅如此,就可以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了吗?
卢志文:如果新教育实验是以牺牲孩子的分数做代价换来的,也一样不成功,孩子没有分数当下就过不了关,孩子没有素质未来过不了关,我们希望孩子终生发展,但是我们剥夺了孩子眼前发展的机会。他不能上到好的高一级学校。那他的终生发展是不是也受到影响呢?
解说:那么,在当下被称为学生“命根子”的分数也能在新教育实验中同步增长吗?
第四部分
同期
老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是跑了操场的多远的一段路程呢?你说。
学生:400米。
老师:400米,围绕着操场跑了一圈,正好围绕操场跑了一圈,这一圈可能就如,那位同学所说的400米或者多少米,今后我们会有测量的方法,咱们现在就到教室里去继续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数学问题,好吗?
学生:好。
解说:这堂课,庄惠芬老师将给四年级11班的学生讲述小学数学中周长的概念。
同期
庄惠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它的边线,比如数学书,你能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吗?拿出你的数学课本去摸一摸,好的,谁愿意来摸给大家看?好,边线是这样子的 ,这边。她摸的对吗?
学生:对。
庄惠芬:其实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它一周的边线,随便选择你身边你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摸一摸,它某一个面一周的边线。其实呀,围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我们就称之为是周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
学生:知道了。
庄惠芬: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看什么是周长?你来说。
学生:就是绕物体围一周就是一个图形的边线。
老师:一条边线吗?
学生:就是一个图形的一周边线一周边线的长度。
解说:在湖塘桥中心小学,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公开课,只要有兴趣,老师们都可以选择任意一堂课去旁听,并且在课后自发地去讨论,这也是新教育实验中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设置的专业共同体项目。
老师:我觉得在你这堂课的整个贯穿其中的是你对儿童的那种尊重,理解和关照,也就是现在我们非常流行的从定型化的教学,开始走向情境化的教学尊重了他们的兴趣,那么第二点呢我感觉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去不断地去感受,不断地自己去主体的感悟,比如说就像那个周长的概念黑板上其实有一个正规的概念,但是你并没有让学生照着黑板,来反复地描述,重述这个概念,而是让学生他自己来表达一下你认为的周长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记者:每次你们上完课都会做这样私下的交流吗?
老师:对,肯定会的。
老师:就是我们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能不仅仅对她来说是一种提升。
老师: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升,我们也在思考大家之间都在思考,然后思维互相碰撞
大家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可能还会发现更加好的,就是说怎么去处理一个教材,学生那一块怎么去组织等等,都可以有所拓展,对。
解说: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是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关键。新教育实验也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作为行动的起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记者:但是我觉得讲一个周长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是不是有点太浪费了?就一个概念而已。
老师:不是的,我们非常不认同的,就是小学数学很简单,小学数学很初等,在我们的概念当中小学数学它应该给学生可能背后的应该是非常强大的力量。
老师:比如像今天庄老师在课堂当中,她就是先让学生去猜想,你先去进行猜想然后去进行验证,验证好了以后再来进行运用,我们就是把这样一个过程,贯穿于这个课堂当中,当今后来解决一个问题的时,不管你是数学问题,还是生活当中的问题,还是一些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他也会运用这种方法。
记者:一节课能影响孩子这么多吗?
老师: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一堂课,每一个平凡的一堂课都会影响他的一生。
解说:构筑理想课堂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它希望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干国祥:在如此繁重的学业负担之下,我们做这个项目怎么让孩子、家长、老师不觉得累,而且不影响分数,而且提高分数,有成效,这一个才是我们小心翼翼的原因。
庄惠芬:我觉得数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硬币的两个,一个面也不可缺,那么这个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在目中有人,那么你目中有人以后,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局限于,就是说我掌握这个知识了,我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研究能力,他的合作能力,他的交流能力。
记者:但是你现在的教育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孩子们成绩的提高吗?
庄惠芬:这一点都不矛盾,他通过体验对这个整个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都已经得到提升了,肯定会促进他整个学习成绩,或者说这一方面学习效果的提升,肯定是这样的。
记者:从校长的角度来讲推行新教育实验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会影响到孩子们将来的
学习成绩或者是分数?
周建华:这个分数,我们讲就是学习成绩,它也是一个很主要的素质的一种体现,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老师也避免不了谈这个分数,我们考取好的学校,最好的昆山学校占了70%,第二最关键的(学生)在学习当中很轻松,很快乐,而且到高一级学校又学得很好,这个我觉得是他们评判我们新教育实验最直观的一个数据。
解说:2003年,这项民间性质的教育实验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四年多来全国有四百多所学校一百多万名学生参与了这项新教育实验。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四百多所学校大多是没有升学压力的小学和少数初中,新教育实验在背负高考重压的高中几乎不见踪影。
记者:新教育实验在高中推广的比重是很小的?
朱永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谁都不愿意去冒风险,因为高中阶段任何改革都是风险,所以你看高中阶段,是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实际上按照新教育,这样的一个思想去走。我是相信高中我们同样也能够做得很精彩,我是希望有一天我自己办个高中,做个校长,用我的高中来证明。
解说:那么,这项依靠点燃教师的激情和理想、有着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新教育实验到底能走多远呢?
李杰:谁不希望教学教得更轻松一点,谁不希望我们的学生,成长更快一点,谁不希望我们的学生更富有一点生机和活力,更能得到全面发展,它(新教育实验)实质上是一种,对我们当前教育,需要改革的一种呼唤。所以这个新教育,代表着我们广大教师,对一种教育理想的追求。
朱永新:我唤醒了一个(老师)就唤醒了几十个孩子,我唤醒十个(老师),就唤醒了几百个孩子,我唤醒了一百个(老师)就唤醒了几千个孩子,用我们的力量,不断地去唤醒他们就可以我觉得不要指望一天,就通过新教育实验来改变整个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我们改变了很多孩子,在一定意义上 程度上也正在悄悄地改变这个世界,也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教育。
卢志文:每当孩子读这首诗时候,我们眼睛里是噙着泪花,又仿佛我们也跟他们一样也很浪漫的,虽然我们现在岁数也不小了好像变得很现实了,但是这种现实是因为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知道它不容易成功,但是并不因为知道它不容易成功,我们就不去努力,不去奋斗。
朱永新:因为现在你整个教育的评价手段,整个教育的高考制度它就是这样,所以我没有办法去改变评价的时候那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
同期:
学生:“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