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最羡慕中国人什么
陈强
“你觉得美国人应该向中国人学习什么?”
刚到美国时,对中国十分感兴趣的牧师Paul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正当我绞尽脑汁寻找“最佳”答案时,Paul感叹道:“你们中国人对老人很孝敬,老人和子孙在一起,其乐融融,令我们很羡慕!”
在国内时,我就听人说过“美国是儿童的乐园,青年的战场,老人的坟场”,但对Paul的感慨还是有些意外。
我开始留心老年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表现。和中国不同,美国老年人基本上是独来独往,即便七八十岁高龄也是自己开车上商场购物,偶尔能看到老夫老妻相互搀扶着走在街上,但很少看到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当然,年轻人见到老年人,多半会打声招呼,或给老人开门、让道,对老人也很尊敬。
我到过10多户美国人家中做客,其中大多数都只是一对夫妻,孩子大了都不和他们一起住。因为美国人比较独立,许多人到了18岁,宁愿家里空着大房间,也要到外面去租房子住。我的朋友Randy有5个儿子,但目前家里只有最小的两个男孩和他们夫妻俩在一起,大的3个虽然都在本地工作或上学,也都还没有结婚,但都先后搬出去住了。
我太太在医院上班时认识了一位患晚期肺癌的白人老太太,她丈夫早年去世,出院后就孤身一人住在家里。老太太的女儿在别的州工作,只回来陪了母亲几天又回去了。平时都是当地教会的热心人轮流去看望老太太。
当然,像这样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的老人可以选择去老人院,但据说那里费用很高,我猜想这位老太太一直独自住在家里,可能和经济状况有关。
我在食物银行当志愿者时,认识了一位叫Maurg的老人,他听说我对美国老年人的生活感兴趣,便邀请我到他家参观附近的老年社区。
这个由宗教组织创办的老年社区规模很大,有百来座小别墅、一座三层的大型老年公寓,和一座老人保健中心。年近8旬的Maurg和太太住在一幢别墅里。他告诉我,这是社区专门出租给没有房子的退休老人住的,每月房租600多美元,比社会上的租金便宜了将近一半。但签约时必须先缴纳一笔9万美元左右的入住金(主要用于房屋的维护),等到退出房子的时候可返还其中的95%。
接着Maurg领着我上老年公寓,这里有不同规格的套间供老人选住,公共活动区内餐厅、礼品屋、图书馆、活动室、教堂等一应俱全。Maurg介绍说,住在这里的多半是单身老人。和Maurg熟悉的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让我参观了她那50平方米左右的套间——厨房、卧室、客厅、卫生间各一个,每月租金2179美元,仅含水电、有线电视、班车等费用,并不包括三餐。显然这个公寓的房租比社会上的要高出好几倍,我问这位老太太为何选择住在这里,她说,有两大好处,一是和老人们住在一起,比较热闹;二是这里提供24小时紧急服务,万一有事,也有人照应。我试探着问:“这么一大笔钱,是不是需要孩子们给支付?”老太太坦率地回答:“我自己有退休金,还有一些理财的收入,应该够用。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我不想要他们的钱,只希望他们能经常回来看我。”
在老人保健中心,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情形。这里的房间都是单间,像宾馆那样,有的房间还摆着两张床铺。居住的基本上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不少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专人24小时护理。从中心提供的材料看,费用高得惊人,每天的房费在149美元到164美元之间。我问一位社会工作者:“这么高的费用,老人长期住得起吗?”她回答说,这些老人入住时先要交一大笔钱,等到快花光时,我们会和老人的家属联系,如果实在是经济有困难,我们也会帮忙申请政府补助。这位社工告诉我,老人的最大问题还不是钱,而是寂寞。
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失去联系,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令美国老年人羡慕。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使然。许多中国家长心甘情愿地为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因而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顺从自己,所谓“孝顺”就是这个意思。儒家文化提倡“唯父母是命”、“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当作自己将来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
美国《海外校园》杂志曾经专门就中美“孝道”之不同展开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文化趋于依赖子女,美国文化赞同独立;中国文化敬重长者,美国文化提倡平等;中国文化的孝敬以责任、义务为基础,美国文化的孝敬以自由、尊敬为基础;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为所有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美国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几代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已经越来越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金字塔人口结构将变成倒金字塔,最常见的情景将是一对年轻夫妇要照料两对老人,而两对老人和一对年轻人住在一起在客观上是难以做到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将来注定是要住进老人院的,到时候不是美国人羡慕我们,而是我们该羡慕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了。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