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9时许,半潜驳船的缆绳已经拴在"水晶宫"外的临时码头上。承载"南海I号"的沉箱距离码头只有约15米的距离。 |
昨日10时,武警进驻"水晶宫"外临时码头,"南海I号"护送船队已近岸边。 |
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文 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图 |
南海I号近岸静待入宫
50海警武装警戒,涨潮时古船将移至临时码头
昨天傍晚,托着“南海I号”沉箱的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的缆绳绑在了临时码头上,“南海I号”沉箱清晰可见,随时可以完全靠岸。
宝船约距码头15米
清晨,十里银滩。离临时码头数十米的地方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当地公安在现场执勤,除了工作人员外其余人员都不得进入。
运载着“南海I号”沉箱的船队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十分壮观。
8时30分,“重任1601”号在拖轮牵引下接近码头,拖轮多次调整方向,以便“重任1601”号能够以尾部向着码头,但不知是现场海浪较大还是此次靠近只属试验,“重任1601”号在数次接近码头后还是驶开了,停在600米远的海域上抛锚待命,船上的工作人员马上在船上作业,对连接沉箱和甲板之间的钢制托盘进行切割分离,以便沉箱移上码头后进入“水晶宫”。
两个小时后,数名武警战士来到码头上戒备。岸上的工作人员运来几根粗如手臂的钢缆,用叉车分成两根一股,铺在了码头两边。据悉,这就是把“南海I号”拉进新家的“手臂”,后面的几台卷扬机就是力量源泉。
傍晚,装着“南海I号”的半潜驳船突然亮灯,缓缓往码头方向靠近。18时20分,趁着潮水将船尾对准临时码头,船上工作人员随后抛出缆绳让岸上人员绑在码头左边的铁桩上,驳船距离码头最近约15米。此时大浪不断地打上岸来。18时40分,工作人员撤离现场。
气囊搬运古船要看天
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南海I号”只需6个小时左右就可抵达“水晶宫”。对此,专门为“南海I号”打捞定制气囊的山东某橡胶公司工程师张新仁告诉记者,“南海I号”靠岸后登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张新仁表示,最难的是从驳船到码头海陆交接这部分,船身的高度要和码头衔接得非常好,而且还要保持平稳,不能受海浪的冲击而颠簸。所以气囊的出动时间还要看天气状况。之后还要走完临时码头到水晶宫之间360米的码头通道,大概需要1-2天左右时间,最快也需要十几个小时,认为“只需要6小时”的说法是不确切的。现在他们的气囊还在海上的船队中,也要等运载过来后才能充气搬运沉箱进“水晶宫”。拉移搬运时沉箱底部将垫上16根气囊,拉过一根后马上搬到前面去反复使用,就像用滚木搬运石块一样。因为“南海I号”价值连城,打捞部门为了保证文物的平稳,特意选择了稳当的气囊而放弃了颠簸震动的铁轨。
古船涨潮时移到码头
小小的气囊能否撑得起数千吨的沉箱?万一压爆了怎么办?对此张新仁说,被压在5000吨的沉箱下,气囊置换可以采取放气的方式。而在沉箱上岸移动时,将动用24根气囊,每根直径1米、长16米,充气后呈圆柱形,近1吨重,可以承重为300-500吨。
张新仁说,这些气囊专为“南海I号”度身订做,全部充气完毕需要一个小时,使用的是橡胶材料,要在上面缠绕橡胶帘线,全手工操作,以控制其松紧度,公司对此次工程非常有信心,因为此前用气囊曾拉移过5000多吨的重物。
据悉,等码头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后,“南海I号”将选择涨潮时从海上转移到临时码头,这个过程虽然比较复杂,但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南海I号”整体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说,打捞局有相当把握,因为技术已经很成熟,此前他们曾将重达7000吨的物件从海上安全转移到陆上。
半百战士全程护航
素有“南海利剑”之称的广东公安边防海警三支队海警44071、44074两艘巡逻艇50名官兵,受命负责全程护送“南海1号”到达新家“水晶宫”。除了边防战士外,海事部门的5艘海巡船也在旁边护航。
参加拖带护航任务的所有海警巡逻艇,除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卫星定位系统外,还专门安装了卫星电话和高频电台,不仅能准确掌握目标动向,还能随时报告行动情况,是官兵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此外,官兵还用上了刚配发部队的船舶导航系统。
出水仪式后,8名荷枪实弹的海警官兵立刻进驻到“重任1601”号半潜驳船上,实施24小时武装警戒。这8名官兵都是从参战官兵中经过层层挑选出来的精兵,其中大多是参加过澳门回归等重大安全保卫任务的“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