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啤酒厂,这个标志性建筑现在却永久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上周三本报报道的首批《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这个先后被称为“双合盛五星汽水啤酒厂”和“双合盛五星啤酒联合设备公司设备塔”的建筑还赫然在列,然而当记者昨天在寻访时却发现,这座已经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的建筑,已被夷为平地。
残破的废墟之上,那些古老的碎砖仿佛在无声地呜咽。
现场保护名录建筑已化成废墟 《保护名录》中的这个地址——宣武区广安门外南观音寺18号,便是双合盛五星汽水啤酒厂的旧址。
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个地址便已变更为手帕口南街64号。提起这里的啤酒厂,住在附近的很多老人都还记得,隔着一片不高的矮墙,厂区中央伫立着的那个醒目的黑色设备塔。
记者今天走进这片厂区时发现,这里早已变成了一座娱乐中心的所在地。一些娱乐中心的员工从这里进进出出,只有他们身后一幢类似仓库的老房子,依稀还能辨认出啤酒厂过去的原貌,其余的大部分区域,则是空荡荡的废墟。
“你们怎么才来呀!”住在附近的朱师傅见到记者有些不满。他指着废墟中央的一处荒草,“那座塔以前就在这里,前些时候刚被拆掉。”他反复唠叨着,“你们要是早点儿呼吁呼吁,说不定还能留下来……”不远处一堆灰色的碎砖,据说便是设备塔拆除时留下来的,还没有来得及清运。
“自从啤酒厂搬走之后,这块地皮就被我们买下来了。”娱乐中心的一个负责人矢口否认见到过朱师傅所说的那座设备塔,更不承认曾经拆除过任何建筑,“我都在这儿工作两年了,来的时候这儿就是这样。即使被人拆了,肯定也不是我们拆的。”
追访
职工曾听说建筑要保护 “怎么可能两年都看不见那个塔呢?今年3月的时候,我还在那里见过。”听到娱乐中心方面的说法,驻留在附近的一位啤酒厂领导感到不可理解。原先的双合盛五星啤酒公司于2001年被青岛啤酒收购,随后工厂便迁至海淀区西三旗一带,原厂用地则出售给现在的开发商,只留下一个办公室负责处理退休职工的事情,但是原啤酒厂的职工宿舍便建在附近,很多老职工仍然住在那里。
“我们搬走的时候,还特意留着那个设备塔。”啤酒厂的这位领导说,“有工厂的时候就有那座塔了,很多老职工有感情啊。”她清楚地记得,今年年初曾和几位同事到娱乐中心吃饭,“那时候我们就听说,这座塔有可能要当做文物保护下来。”
今年年初,住在啤酒厂围墙下的张大妈和附近的邻居们听到了一则传闻:“那时候就有人说,那个塔年头太久了,都快一百年了,得赶快拆掉,拖得晚了说不定就不让拆了。”张大妈1971年搬到这里居住,这么多年来,她每天进进出出,都能看到那座塔的影子。
调查
名录发布前建筑被拆 “这是今年"五一"期间发生的事情。”在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听到双合盛五星汽水啤酒厂的名字,工作人员刘先生便立即说出设备塔被拆除的确切日期。那时距离首批《保护名录》发布还有7个多月的时间,规划部门和文物部门已经着手对市中心城范围的近现代建筑进行普查,这座建筑的命运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然而这座建筑消失的速度,还是令关注它的人们措手不及。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开始关注这座建筑,但市古建研究所却无法提供一张设备塔的数码照片。刘先生说:“以前的照片都是用胶片拍摄的,查找起来比较麻烦。”
研究所副所长侯兆年则在一本1988年印刷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中,找到了设备塔的一张黑白照片。“你看那个造型和装饰的图案,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他端详着印于纸端的建筑,神情有些惋惜,“这个建筑很普通,但是它却能够串起一段历史。”
对于那些无法获得文物身份庇护的建筑,此前文物部门在进行保护时,曾经屡屡遭遇类似的尴尬。侯兆年说:“有时候我们听说一栋建筑要被拆除,上门进行阻止,甚至与产权单位发生肢体冲突,但最后还是被对方强行拦在门外,眼睁睁地看着那么好的建筑被人拆除。”
反思
如何保护其他187栋建筑 对于已经不复存在的双合盛五星汽水啤酒厂来说,《保护名录》或许是一道迟到了太久的护身符;而对于被首批《保护名录》收录的其余70处共187栋近现代单体建筑,则意味着生命将获得得以延续的承诺。问题是:如何保证双合盛的悲剧不会在其他理应被保护和善待的建筑身上再次重演?
建设部于2004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已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办法,加强对本地区城市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的监管。对于擅自违反保护规划,造成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破坏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此,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温宗勇表示,目前市规划主管部门正在就纳入《保护名录》中的近现代建筑,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而在管理办法出台之前,一些具体的措施已经提前出台,其中明确要求,凡是列入《保护名录》的建筑,原则上将不得被拆除;而这些建筑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均有责任对建筑进行管理和维护;除了以保护建筑主体为核心,同时还要兼顾建筑环境保护。
链接
它曾见证中国近代工业史 很多北京人是从啤酒瓶上的标签中,认识这座建筑的。
20世纪80至90年代,市场上常见的五星全麦啤酒的商标,便是这座造型奇特的设备塔;然而今天即使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再也查找不到这座老建筑的任何照片和详细资料。
建于1915年的设备塔看上去是如此醒目,坚实的身姿明显区别于那个时代的传统中式建筑,而是带有明显的西洋建筑风格。从远处望去,通体呈现灰黑的设备塔,颇有几分相似于古老的西方城堡或教堂,又或者像是一个硕大的啤酒瓶。
在一本20年前面世的近代建筑研究资料中,学者这样描述这座建筑的价值:“设备塔反映了啤酒的造酒工艺,上书"双合盛啤酒厂"几个大字,是啤酒厂的重要标志。”
这赫赫有名的双合盛啤酒厂,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啤酒厂。资料显示,双合盛由华侨商人张廷阁和郝升堂集资创办,二人为图财源茂盛,取名“双合盛”。初期的双合盛仅有糖化室一所、烤原料设备一所和酒窖三处,曾先后于1921年和1930年进行两次扩建,当时年产啤酒曾达到约三千余吨的水平。
从那时起,双合盛的这座设备塔便和五星啤酒那醇厚浓郁的口感,成为几代北京人记忆中一个令人心醉的符号。
记者手记
一则“迟到”的新闻 这是一则迟到的新闻。当我尝试描述那座理应得到人们呵护的老建筑时,已不得不使用过去完成时的语态去凭吊。我甚至无法为它找到一张清晰的遗照,而只能翻拍一个模糊的背影。一位采访对象这样反问我:“即使你写了这篇新闻又能怎样呢?还能拯救得了那座建筑吗?”这个问题竟然让我一时语塞。
文物专家这样说:“我们已经习惯于从使用和居住的角度评价一切建筑,这样的思考方式是否太过功利和物质化了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多一点精神层面的追求,去关注那些建筑的历史和美感?”
值得欣慰的是,总还有很多事情来得及去补救。比如正在城市中心区进行的旧房改造,还有正在制定的对于近现代优秀建筑的管理办法,这一切努力都在为我们的明天保留下更多值得珍藏的记忆。同样值得欣慰的是,那些为了一座建筑的消失而感到惋惜和悲伤的普通人,我相信他们已经懂得如何去保护那些美好的事物。
是的,如果这样一则新闻能够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那么它或许还不算太迟。
本报记者周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