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真相调查(下) (图)

原告李富华如今也被这场官司搞得十分恼火
原告李富华如今也被这场官司搞得十分恼火

当记者走时,段霖夏的父母请记者给儿子带些家中的柑橘。
当记者走时,段霖夏的父母请记者给儿子带些家中的柑橘。

     新闻回顾: “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真相调查(上)

  “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越演越烈,它已经让很多的人不胜其烦甚至受到了伤害!

  当事人都不愿和解,都害怕、躲避甚至谩骂媒体,这样的后果难道是我们报道此事的初衷?

  网友“虎哥”说:对段霖夏,媒体的接连轰炸,会让他彻底崩溃,会让他走向不明确的方向。莫非是想让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跳到长江里自杀,媒体才觉得快意?

  段茂兵律师是重庆市人大代表,他认为:法律的欠缺,使得该案只能用双方的行为来考量社会道德的底线。

  和解无望

  一次原本和全国大大小小捐款助学活动一样普通的事情,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一场对当事双方都无法承受的重担。

  对话李富华

  记者:法庭上,对方律师希望和解,你认为是否有可能?

  李富华:不可能,除非他面对面来道歉,否则不会和解。(说这话时,李富华“腾”地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挥舞着手,神情显得很激动。)

  记者:你之前一直在说“有条件和解”,为何现在要等法院判?

  李富华:这个官司我是不想打的,如果段霖夏本人出面澄清事实,我就不追究。但如果他本人不出面,那就要打到底。如果这点事情都承受不了,将来搞什么大事业?有问题就要承担责任,男子汉应该敢作敢为。

  记者:为什么不肯和解?

  李富华:你们看,段霖夏还号称要告我和媒体,太不厚道了。(李富华打开电脑,指着某报报道的消息说。)

  记者:这个消息是2007年8月报道的,那时候段霖夏有想法,现在他的律师不是在希望和解吗?

  李富华:“那不管,反正他说要告我的,我一定奉陪到底。”(李富华声音很大,其对面站着的员工面现惊愕。)

  记者:肯定不能和解吗?

  李富华:捐赠因善而起,起诉则是善款未被善用,善心被刺。要了结这个事,需要用善弥补,释放善意。而释放善意,最大的一点无非是讲真话。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我一味的讲和,会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我理亏”。

  对话段霖夏

  记者:作为受助者的当事人,是否愿意和解?

  段霖夏:这一事件从一开始我是有一定的过失,但不存在有任何错。因为李富华告我不是真正的目的。事情闹到这一步,我只有面对,不会和解(段霖夏在本报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是这种态度。)

  记者:既然承认自己有过失,那你休学、创业是否考虑过应该取得资助人的同意?

  段霖夏:这是我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出的决定,没有人可以剥夺我选择的权利,李富华也是同样如此。

  记者:李富华应该算是有恩于你。但现在你们却上了法庭,你怎么想?

  段霖夏:现在的结果我肯定不愿意看到。但事到如今,我必须面对。如果不是因为考虑家人,我不会理睬这事,因为我问心无愧,也没有犯法。

  记者:如果李富华选择和解,你现在还愿意吗?

  段霖夏:我不愿意和解,不然会让人抓住把柄不放,认为我有错。

  记者:不和解,难道你现在仍想背负骂名吗?

  段霖夏:不想。但我相信法院会给我一个公正的裁决,我相信那个结果不是我“有罪”。

  请淡忘此事

  置身“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之中,李富华向记者道出很多无奈,“因为这个事情,已经让我不能正常地做生意,朋友一见面问的就是案子怎样了。家人也跟着受牵连无法正常生活,走在大街上,比名人的回头率还高。”

  然而,对段霖夏来说,那种痛苦可能尤其锥心。1月3日深夜,段霖夏就对记者自称“现在已经成了‘道德通缉犯’”。

  他说:“我现在住店、做事都不敢用真名,不能外出,生怕别人把我认出来。等这段风波平息后,我甚至有可能去整容!”从采访车的反光镜里,记者看到段霖夏挤出苦涩的笑容。

  段霖夏告诉记者,到后来,李是知道他离开北大开公司的。“但他歪曲事实后再来打这种官司,让不明真相的人误解我。明知这会对我本人造成名誉损失和道德谴责,却故意为之,并大炒特炒。这太令人寒心”

  段霖夏伤心地说,这件事已带给他父母巨大的伤害。“父母已是奔60岁的人了,他们是最普通、最善良、最勤劳的农民,他们用一生的劳作来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他们含辛茹苦养育我读书、成人,并时刻教育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指着自己眼角下的一道疤痕说:“我从小受到很严厉的管教。小时候,有一次因为我调皮,被母亲狠命地打,将眼角都打出血了。”

  “我的父母一身是病,但为了我顺利求学,他们不得不长期从事着艰苦的体力劳动。但他们坚信他们培养了一个受社会尊重的、对社会有用的儿子,他们曾为此无比自豪、为此荣耀!”

  “如今,这一事件足以让一个艰难走过数十年的家庭在舆论和公众巨大的责难与鄙夷中土崩瓦解,然后被现实压力碾得粉碎!”

  仿佛为了佐证段的说法,记者回忆起一件事。采访中,记者告诉段家父母,有万州企业家愿意帮段霖夏偿还官司中提及的3.5万元“借款”,被段家父母一口拒绝:“我们坚决不接受。如果法院判决我们要还钱,我们去讨口来还。”

  就在我们采访段霖夏的同时,段父给陪同接受采访的大儿子段霖春发来短信:“儿子,千万千万不能再接受人家的爱心,爸爸愿做牛做马去偷去抢。要(幺)儿子前面已教训我们。”

  在报社接受采访的段霖夏看到短信,手中拿着筷子,无序地搅弄着快餐盒里的米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在看到本报记者拍摄的他父母近照时,才喃喃自语:“父母憔悴了好多哦!”

  不要逼人自杀

  ■网友“虎哥”说:对段霖夏,媒体的接连轰炸,会让他彻底崩溃,会让他走向不明确的方向。莫非是想让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跳到长江里自杀,媒体才觉得快意?

  ■网友橄榄坝对这一事件发表评论说:“要求回报的捐助,不是纯粹的帮助,而是一种交易,是一种变了味的捐助,是不纯洁的思维”。如果是真正的慈善行为,就不应图回报,甚至情感和心理上的回报。如果将资助强加上各种条件,这种资助就成了商业行为,投资行为。

  ■ID号13662250的网友撰文称:我看到这个事件背后的阴谋,这个事件背后人为的操纵!

  “段霖夏”事件是有预谋的,这件事情的危害已经不止于当事人,这个社会上更多的人遭受了伤害!

  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这些报道来源于哪里?媒体的言论有没有得到段霖夏本人、政府司法部门的法理认定?

  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不确定的话,那么,我们公众需要质疑这件事情全部的真实性!

  因为,我们公众需要有知情权,而在这件事情上一直说谎的人,需要接受惩罚!犯过错的,需要承担责任!

  ■网友“dogliuh”说:李富华在每一篇关于段霖夏本人的报道之中,在每一个记者面前,谈及段霖夏及家人全部“失踪”时都反复多次,指名道姓强调“非法强拆”,李在多个场合承认房屋被非法拆迁找段霖夏本人帮忙,并遍寻不着段霖夏,所以才通过某报的某大记者打听到段霖夏一系列的事情!

  真实的动机是什么呢——李的房屋拆迁变得人人皆知。原因很简单——你要是不夸大扭曲事实说了谎话,哪来这么大的社会反应?你哪来这么好的“慈善家头衔”?谁来管你的房子呢?

  ■ID号12892012的网友说:宽容段霖夏,他有可能变成一个坏人,甚至仇视社会。在一个人变成坏人之前,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宽容。用我们宽广的胸怀拥抱他,让他回到队伍中来。回到好人的队伍中来。如果我们生生地把段霖夏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坏人,我们会良心不安。

  实际上,我们的媒体正在这么做:把段霖夏逼到坏人的队伍中去。

  非公益捐赠的尴尬

  段霖夏的代理律师唐月红在接受采访时称,“现在有一个社会现象——一些贫困人员普遍对捐助行为不很欢迎”。

  唐月红表示,赠予人在整个赠予行为中,一直处于高姿态,当然会与被救助者天生的自尊、自强心理形成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这更使被救助者对救助者缺乏感谢的心理。

  从李富华当初状告段霖夏的诉状上看出,其实李富华也不是经常联系段霖夏,两人的关系可能就是捐助者与被捐助者两个单纯角色一样。整个事情的起因和发展,可以怪段霖夏不够感恩,我也可以说是李富华不够大度。因为社会需要的是真正的爱心,而不是带有投资性质的爱心。

  段霖夏的代理律师段茂兵认为,段霖夏其实还是想完成自己的学业,但因为有很多苦衷,应当获得社会的同情。

  由于段霖夏的家庭贫困,虽然得到社会资助后,顺利的入学。但由于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费用相当昂贵,加上从2003年起,段霖夏的父母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致使经济压力更大,使得段霖夏只能放弃学业,以缓解家庭经济矛盾。

  没有完成学业,当然有或多或少的遗憾。这种遗憾是来自段霖夏无法克服的原因,亲情与感恩之情、学业与事业如何选择,落在只有20多岁的青年身上,实在是难上加难。段霖夏最终选择休学创业,应该得到大家的理解、同情,不应被痛斥,因为他并不是不道德的人。

  作为重庆市人大代表,段茂兵律师认为,民间捐赠更多涉及的是道德问题,在立法方面目前仍存有空白。

  “接受爱心捐赠后是否报恩是一个社会道德范畴的话题,通过司法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目前并不合适。如果法院判令归还善款,势必会造成更多贫困大学生不敢也不愿接受捐助。利用单方意志作为合同附带条件来起诉要求归还善款,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段茂兵认为:“对于社会上常见的不属于公益事业的捐赠行为,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如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发起募捐,谁有资格发起募捐倡议,捐赠的款物该由谁来管理、谁来监督等。这是社会捐赠屡屡遭遇尴尬的重要原因。”也许在《慈善事业促进法》通过后,才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李富华的代理律师高精忠律师则认为,捐赠本质上也是一种合同关系,法律对此已经有规范,比如《合同法》中就有关于“赠予合同”的规定。“只是说,法律对于那些公民个人或者组织不通过各种社会公益组织的中介进行捐赠的行为,相关规定还不是很详尽。”

  “制定法律,并非治本的万能药。”高精忠认为,本案显露出来的尴尬,追根溯源要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不是说捐助者不该捐助,而是受助者达不到基本的社会道德要求。

  并非全国首例

  1月3日晚,段茂兵律师称,诸多媒体将此案定义为“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其实并不准确。

  早在2005年9月28日,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法院,就宣判了一起赠予合同纠纷案。资助者陈劲草与受助者肖诗忆解除了资助合同,肖诗忆和其母亲欧美燕需返还陈劲草赠予的12000元款项。2006年1月,南宁市中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肖诗忆退还受助款。

  与段霖夏一案不同的是,陈劲草作为资助人与肖诗忆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合同规定了肖诗忆“在取得学士学位前,不得退学、不许打工”等多项义务。

  挨骂的媒体

  在记者调查这个官司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记者屡屡听到当事者双方出媒体的“言语”。

  本月4日凌晨2点过,当段霖夏离开本报时,和他的哥哥段霖春一再说:之前之所以一直拒绝媒体采访,主要是遭整怕了。

  而我们在位于万州太龙镇万丰村的段家采访时,段父含泪恳求也只有一句话:“希望你们能客观报道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太怕媒体了。”

  当事者李富华更是“骂”媒体“乱写”——3日傍晚,李富华接受本报采访时开门见山:就是你们媒体乱写,我明明没有要求段霖夏感恩、回报,为啥媒体要这样写?

  媒体和当事人本没有利害冲突,媒体让当事人说话,还原事实真相,为何当事人一反常态怕媒体,躲媒体,甚至骂媒体?

  段父怕媒体,是说记者没有采访就妄下结论。因为有些媒体根本没有和他们见面、通话,照样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写有关他们的新闻。

  段霖夏怕媒体,是因为他至今只接受过少数几家媒体的采访,但媒体上却屡屡出现“段霖夏的说法”。媒体没了公信力,他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李富华骂媒体,是因为“很多媒体把这个事情定性为‘受助不感恩案’,这是一种误读。”

  媒体被骂,不知道从业人员心里作何感想?

  在这起官司中,个别媒体不仅不遵守新闻从业人员的操守——不客观、理性报道此事,不找当事双方核实材料,把陈年旧事当做新闻炒作,以致激化双方矛盾,让双方无法达成和解。这样的人是何居心?把一个二十多岁年轻人逼到死角,让其身败名裂;让一个曾经有善心的人寒心;让一对父母对社会伤心绝望。这些,难道是媒体愿意看到的后果?

  美国新闻界有句流行语:我们不制造新闻,我们只客观报道新闻。段父含泪恳求“希望你们媒体能客观报道这个事情”,这句话就像一条鞭子抽在我们的心上:媒体的底线是坚守事实,而不是哗众取宠或满足个人私利,否则误导的是读者,牺牲的是社会的公信。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被新闻业界奉为精神圭皋的这句话,在商品大潮的冲刷下,还有多少媒体从业者能真正秉承这句话所蕴涵的责任?

  本报记者 王蓓露 唐中明/文 钱波/摄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富华 | 段霖夏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