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 改革 核心价值观
来源: 作者:南方周末时局观察员 林楚方
与新闻联播“变脸”的“喧嚣”相比,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最近的内部大调整并不为外界所注意。其实,“变脸”只是这次大调整的一小部分。
央视的官方语言称其为机构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曾引领中国电视改革的新闻评论部不复存在,被分成社会专题部和新闻专题部,同时,还有一大批栏目“下岗”,如360度、本周、社会记录、东方之子、百姓故事等。
无疑,改革始于“危机”。在2007年的相关统计中,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份额,在全国上星频道中,居后列,在台内部,则跌至倒数第二。
这样的“产出”与巨大的物质资源投入和垄断政策资源的占有不对称,更与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身份和责任不相称。因此,在新闻频道跌无可跌之时,改革势在必行、不得不改。此次调整意在从组织层面提升决策和执行效率,但静水能否变成活水,在很多局内人看来,并不乐观。近两年来,为了扭转颓势,新闻频道曾几次调整,如上360度这样的晚间新闻专题,最初也曾令人期待,但颓势依旧未扭转,“翻翻身,又睡着了”。
其实,5年前,新闻频道开播时,不是这个样子的。当时就有人提出,若准备不足,不宜匆匆上马,但2003年5月1日,SARS肆虐北京时,央视人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意图走上“新闻之路”。
5年过去了,北京东三环那座“扭在一起”的建筑一天天在长大,但央视能建成“史上最奇特”的电视大楼,是否意味着也能建成一座新闻大厦?
正值改革火热之际,总书记胡锦涛在1月22日的一次讲话中提出“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报告说,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无疑,近年来,中国社会的物欲横流令闻者悲观,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民族,不会成为受人尊重的地球公民。“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因应时局之举。而靠谁来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现有框架中,国家电视台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作为央视“旗舰”的新闻频道,担此责任更是应有之义。此次央视改革也是以此为大背景。但反观上述新闻频道的表现,则有难以承受之重。
问题出在哪里?十五年前也不是这个样子的。1993年新闻评论部成立,随着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批王牌节目的亮相,并附之以“公正,求实,前卫,平等”的理念,曾引领中国电视改革之风。
现任央视副台长、时任新闻评论部第一任主任的孙玉胜曾说,那是改变电视语态的十年。而了解改革进程的人都认为,改革的成功,更多来自制度创新和当时宽容、宽松的环境。直到今天,很多央视老人还无法走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按当时的体制,制片人享有人、财、物的分配权,节目评价引入专业化机制,增加员工的职业荣誉感,新闻评论部被称为台里的“小特区”。员工,也许只是“临时工”,却能珍视职业荣誉,并焕发出巨大工作热情。
但十年后,优势慢慢没有了,宽容和宽松的环境不知何时消散了。央视“小特区”新闻评论部的忧虑也和深圳、厦门等“大特区”类似:特区不特。正如深圳、厦门淹没在中国城市群落中,新闻评论部在十年后也和央视其他部门无甚区别了。
小至央视,大到国家变革,似乎都在走同一条改革路径。也可以用同一个逻辑来概括。
央视新闻评论部的起落,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比如,制片人体制变得僵化,能上不能下,甚至在后期被批评为既得利益群体;比如,大量被称为“电视民工”的底层新闻产品生产者面临越来越多的工作焦虑与激情减退;比如,新闻操作观念落后于新闻市场的发育速度。
这些都有道理,确实,当大部分创意产业生产者为 “稻粱谋”时,如何让他们激发出创新能力?其实,这些表象背后还有更深层问题。对比15年前和现在,这些难题依旧存在,只不过15年前的创新激情和富有智慧的改革者缓解了这些难题。
如果说伊拉克战争成就了CNN,“9·11”成就了凤凰卫视,央视靠谁来成就?放言之,担负着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媒体们靠谁来成就?
“思想解放”的旗帜正从北京到地方高高飘扬,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官员最近频提“杀出一条血路”,而“路线图”在哪里?也不妨用“思想解放”来要求媒体管理,可能这方面是最需要思想解放的一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