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700平方米院落 承载韩国光复梦
历史总是容易让人遗忘。但几乎所有的韩国人,都对远离国土万里的中国重庆市渝中区莲花池街38号(解放前的莲花池4号)顶礼膜拜。这里曾是他们流亡政府的临时驻地,1700平方米的弹丸之地,当时承载着所有韩国人的光复梦想。
韩国临时政府全称“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9年4月,至1945年宣告解散,是一个在中国持续了26年的反日复国、坚持独立运动的流亡政府。26年中,临时政府大致经历了上海时代、迁徙时代和重庆时代。其中在重庆的六年(1939—1945年),是临时政府开展独立运动最活跃的6年。
日本投降
韩领导人竟有遗憾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天大的好消息,却对当时在重庆的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先生而言,竟有深深遗憾的一面。
他在回忆录中写到,几年间千辛万苦的战事准备竟成徒劳,与美国陆军部协商训练青年,授之秘密武器,从山东乘美军潜艇秘密潜回国等计划,都未能实施,倭寇就投降了,真是前功尽弃,实在可惜。比这更难堪的是,我们在这次战争中没做一件事,因此在国际上将没有充分的发言权。
日本的投降,让临时政府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回国成了首要任务。但美国以汉城已成立美国军政府为由,不允许他们以临时政府的名义回国。无奈之下,全体成员在莲花池街38号临时政府大门口合影后,以个人名义回国。
当年11月5日上午9时,韩国临时政府部长以上人员及秘书侍卫29人,分乘两架专机离渝,经上海回国。为感谢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金九在起飞前发表的《致中华民国朝野人士告别书》。随后很长一段时间,莲花池街38号都鲜为人知。
韩国民众
每年数千人来缅怀
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韩国光复50周年)之际,经过修复的莲花池街38号,被辟为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馆舍占地1700平方米,陈列实物468件,文件资料150件,真实铭刻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据李鲜子副馆长介绍,陈列馆对外开放之日,韩国光复军的老兵、独立运动人的后人及政要出席了揭幕仪式。自从2000年重庆和首尔(原名汉城)通航后,每年都有数千韩国人来此缅怀。但平日,除了慕名前来的韩国游客外,这里大部分时间都很安静。2000年9月,重庆市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国教授
奔波万里挽救旧址
这个堪称史上最小的国家政府机关所在地,但政府部门机构都一应俱全。其旧址是如何被发现,并加以修复保存下来的呢?
韩国教授赵东杰一直致力于研究流亡政府的历史。1991年,他组织了一次在中国境内的考察,沿当年韩国临时政府的迁徙路线,从上海一路辗转来到重庆,站在了渝中区莲花池街38号的门前。
“他非常激动,没有想到在重庆,还保存着如此完整的临时政府旧址。”李鲜子副馆长介绍。“因当年临时政府人员归国时都在这里照过相,因此赵教授一眼就认出了这处建筑。”赵东杰研究的历史内容得以衔接。
他找到了重庆市政府,得知旧址已划入渝海集团的旧房改造规划,准备随时拆迁。当时中韩还未建交,他非常着急,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向韩国政府汇报了此事,后经中韩多次谈判,1994年达成了协议,修复该旧址,建立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1995年8月11日,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曲折选址
中国帮忙支付房租
说起韩国临时政府在重庆的选址,还颇曲折。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韩国临时政府派驻重庆的代表和部分家属,于1938年春到达重庆。1939年2月,主要领导人金九等抵达重庆。次月,临时政府领导机构的全体成员从镇江,经长沙、广州、柳州等地辗转到达重庆綦江沱湾镇。
1940年9月,国民政府在重庆郊外的土桥乡,专门划出一块地建造“韩人村”,供临时政府成员及其家属居住。但土桥离市中心较远,极不方便,临时政府拟在市区揽一驻地。曾先后在杨柳街、石板街、吴师爷巷等地办过公,但均空间狭小,后经多番考察,他们看中了七星岗莲花池的莲花行馆,其内有小院,外有院坝,修建了防空洞,比较安全。
临时政府想租下行馆,遭到断然拒绝。原来行馆是生意人范伯溶的房产,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宾馆,只给来重庆做生意的同行住。
多次碰壁后,临时政府主席办公室主任闵石麟亲自到范泊溶府上,讲解韩国志士艰苦卓越的抗战事迹,并表达了所有在华韩国人的共同心愿,先帮助中国驱除日寇,再争取韩国独立。一席肺腑之言打动了范伯溶,他最后同意以一年40万法币出租,但窘迫的临时政府无力承担租金。闵石麟通过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吴铁城,从国民政府处获得财政援助,得以支付房租。1945年1月,临时政府从和平路师爷巷1号搬到了莲花池。国民政府派遣了6名警官守卫。
尽管临时政府在各方面得到了大力支持,但仍然很窘迫。闵石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每次见到金九主席外出,因为没有交通工具(主要是黄包车)而彷徨时,就非常难过。
于是,闵石麟向当时的军政部长陈诚提出,希望支援金九主席一辆吉普车。陈诚很爽快的答应了,并配备了12支德国造的新式毛瑟手枪及10余套军服布料。闵石麟又在土桥新韩村青年会馆的学生兵中选拔了12名体格健全者,编成主席警卫队。
坚信复国
韩国志士全场痛哭
艰苦的流亡中,韩国人无时无刻希望建立一支属于自己民族的军队。1944年底,51名从韩国本土被强征到日军中的学生兵从徐州兵营里逃出来,历经千难投奔重庆临时政府和光复军。
现任韩国社会科学院理事长、51名学兵之一的金俊烨回忆,1940年他在日本庆应大学留学,1943年末被日军强征入伍,被送到了中国战场。
“1944年,我们驻扎在中国徐州。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我发现身边还有很多韩籍学生兵。”金俊烨与其他学生兵取得了联系,“我们知道临时政府在重庆并成立了光复军,大家就约逃往重庆。”他们一路吃树皮草根,报着坚定的复国信念,冒着被日本人发现后处死的危险,几个月跋涉6000多公里后,次年1月30日来到重庆。
在临时政府的国旗下,51名学生兵接受了光复军总司令李青天的检阅。在欢迎大会上,“金九先生忍不住嚎啕大哭,会场里的与会者也跟着痛哭……”
讲述人
张绍炎、黄有德夫妇 80岁,莲花池街38号老住户
金俊烨 1940年在日本庆应大学留学,1943年末被强征为“学生兵”,1944年驻屯中国徐州后逃出,前往重庆加入光复军;现任韩国社会科学院理事长
李鲜子 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副馆长
专家点评
李鲜子副馆长:临时政府大院占地只有1700平方米,堪称史上最小的国家政府机关所在地。但从韩国临时政府可以看出,重庆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得到世界很多国家所认可。韩国临时政府设在重庆,说明了这座城市在抗日阶段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做出的贡献。
当事人见证
岁月沧桑 我在这里住过30年
2008年2月22日上午,家住两路口桂花园新村的张绍炎、黄有德夫妇,再次来到莲花池街38号。他们再来看看曾住过的老宅,老夫妇从1958年起,在临时政府的2号楼住了30年。
顺着渝海大厦旁的车道,下行不到20米,眼前豁然开朗。灰色的外墙,青砖黑瓦的房舍,门前设有哨岗,两扇大门上镌刻有中韩两国文字“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整个陈列馆端庄肃静。
迈过齐膝高的门槛,进入陈列馆的大门。见到张绍炎、黄有德夫妇,值班的大妈笑脸相迎,“又来参观老房子嗦。”张大爷笑笑,“出来走走,不知不觉就又走到这里来了!”
张大爷径直走向2号楼的一楼。“我是1952年进的渝中区机关,1957年在这里分到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张大爷搬进来时,莲花池街38号的4栋楼分别是4个机关单位的宿舍。
起初,张绍炎并不知道这些老宅的历史。“邻居老朱跟我摆,抗战时这里是韩国临时政府所在地。”经老朱指点,他才知道,自己所住的房间当年是临时政府的车库。“不是汽车库哟,当时的临时政府办公条件艰苦得很,出门是坐黄包车。”
而朱维文老人所住的4号楼,当年正是临时政府主席金九的住所——顺石阶而上,往右侧拐弯,4号楼2层的第一个房间,从1945年1月到当年11月,金九在此住了近10月。
屋内保持了当年原貌。木质硬板单人床、简易衣柜、办公桌,电话、纸砚,居住办公合二为一。临时政府首脑们的会议室,就在金九先生卧室旁。八只木椅、一张长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