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 张晓松刘铮周婷玉)“亲身经历了冰雪灾害,我十分关注今后如何增强全社会抗灾减灾能力。”来自江西的全国政协委员马志武刚下飞机就对记者说,“到了驻地,我会和其他委员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
刚经历了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许多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也像马志武一样,身在春意萌发的首都北京,心中仍然放不下远在南方受灾地区的群众:“冰雪消融后,我们要做的事更多。”
1月中旬以来,罕见的冰雪灾害致使输电线路覆冰厚度大大超过设计标准,造成南方地区电网严重受损。
“作为电力企业负责人,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在发生类似灾害时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认为,除提高电网大范围抗冰能力外,关键还是要统筹协调好主干电网与地区电网等关系。
准确的天气预报是这次抗冰战雪的基础。对1月10日到2月5日的5次雨雪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都提前2天到5天作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各级气象台站也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
委员们建议,今后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准确的中长期(10至30天)天气预报,早早提醒大家做好充足准备,这样能更好地应对灾难性、大面积气候异常。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京生介绍,在初步统计的1516.5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中,保险赔偿占比尚不足1.1%,远低于36%的全球平均水平。
“这次灾害进一步反映出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地位过低,凸现了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迫切性。中国应建立并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设立一道巨灾发生后的"保险屏障"。”刘京生委员认为。
巨灾保险制度是具有政策性的保险制度。刘京生委员建议,中国政府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尽快出台巨灾保险法,在设立巨灾保险基金、再保险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资本市场推出巨灾风险证券等系列创新产品等。
“高速公路系统在雪灾出现一段时间内,缺乏足够的统一应急观念。各部门运转、管理机制应调整。一次灾害靠全民动员可以,但不能每次都靠动员全民,根本上还是靠机制化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说。
李宏塔委员还建议,加快救灾法的立法进程,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救灾工作体制,健全救灾工作机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建议,建立跨部门跨省份长时间的应急协调机制。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