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企业常驻浙江义乌代表机构突破千家 |
阿里巴巴在香港挂牌上市 |
2007年6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 |
30年30事 这些在浙江人心中最解放思想
浙江在线03月04日讯 1月4日启动的“海选· 30年30事——浙江各地最解放思想的事”,经读者推荐、民间票选、网络投票、街头打分、社区推选、专家初评后,经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树荫、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华等专家评委的汇总评定,火热出炉以下30件事,它们代表了浙江改革开放30年来最解放思想的30件事(排名不分先后)。
1
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诞生在温州
事件回放:1980年12月11日,温州21岁的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证书编号为10101,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对个体工商业政策的转变。
点评: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浙江温州的诞生,是浙江人思想解放的一个真实写照,它启动了市场经济发展,激发了浙江人的创业热情,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浙江创业创新大潮,使得浙江快速从一个农业省份转型为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较为发达的省份。
2
中国第一个私营经济试验区诞生在温州
事件回放:1982年12月16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为期三天的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当时的市委书记袁芳烈明确提出:专业户、重点户是农村生产力的先进代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应当给予鼓励与支持。并提出了“五个允许”、“五个支持”的十条政策,为温州私营企业发展鸣锣开道,大开绿灯。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第一次提出“温州模式”。
点评:温州经验从体制上突破计划经济的约束,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对自身发展的渴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在中国改革的舞台上精彩亮相。私营经济发展壮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之一,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制度框架。全国第一个私营经济试验区诞生与温州模式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
3
两个台州农民合伙办的企业领到了中国第一张股份合作的营业执照
事件回放:1983年1月15日,在温岭牧屿,一家由两个农民采用“打硬股”形式合伙创办的企业——温岭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领到了由当时的温岭县工商局核发的“社员联营集体”的营业执照,就此宣告中国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
点评:这是由农民创造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型的企业组织,创造了现代型的企业制度,这意味着公众已经把自己的生活跟宏观经济、国民经济联系在一起,真正前所未有地尝试财产性收入带来的甜蜜果实。
4
农民造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事件回放:依托温州南部鳌江流域的天然良港,1984年建镇的苍南县龙港镇,从5个荒凉的小渔村起步,成功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点评:农民造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是中国农民的一个改革创举,它冲破了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大胆改革创新,打破原先壁垒森严城乡分隔的体制,由周边乡镇农民建城,成为浙江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象征。
5
县委书记和农妇的争论催生允许农民进城经商的一号《通告》
事件回放:1982年,农妇冯爱倩走进义乌县委大院,和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谢高华展开了争论。自己没工作,到城里做点小买卖,为何要抓了罚、罚了抓?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下午,并迅速传遍义乌。随后,谢高华把“应不应开放集市贸易市场”、“允不允许农民进城经商”这两个议题摆到县委领导班子会议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义乌县委、县政府的一号《通告》问世了:“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城市市场开放”等“四个允许”突破了保守思路的边界。
点评:县委书记与农妇的争论是浙江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典型意义与价值的事件,随后催生的允许农民进城经商通告突破了城乡藩篱,打破了社会僵固,砸开了思想教条,让农民有了自主谋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可能,给农民自由流动、自主发展的机会,使得社会开始有了活力和创造力,对义乌及浙江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