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3月21日电(记者王海鹰)“300年前的俚曲唱起来了,他老人家(蒲松龄)该放心了。”蒲章俊感慨地说。蒲章俊是蒲松龄第11世孙,这位质朴、硬朗的老人,正是几近失传的聊斋俚曲的传人。
日前,蒲章俊被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以其巨著《聊斋志异》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可夫并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300年来,这部作品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史学家称,聊斋俚曲可与《聊斋志异》相提并论,是蒲松龄的又一重要文化贡献。
聊斋俚曲已有300年历史。明清时期,中国民间俗曲发展到一个高峰,不仅数量浩如烟海,且风靡整个社会。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填词创作出讲唱叙事故事,俚曲共计15种,有50多支曲牌。被誉为“中国明清俗曲的活化石”。
俚曲在内容上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画卷,塑造了社会各阶层中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聊斋志异》的延续。它集合多种声腔,有俗曲、梆子调、满词等南腔北调;在语言上,通过简单生动的叙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出神入化,这些形成了俚曲独特的艺术品种。
蒲章俊生活在山东省淄川区蒲家庄。蒲家庄有蒲松龄后人400多人,但是会唱聊斋俚曲的并不多。而蒲章俊能唱十几个聊斋俚曲的曲牌。
64岁的蒲章俊从7岁跟着太祖父蒲人润学唱聊斋俚曲。“一到晚上,睡觉前,太爷爷不是给我讲故事,就是教我唱曲子。小时候光知道学唱,不知道唱的是聊斋俚曲。上小学后,从启蒙老师那儿才知道,原来这叫聊斋俚曲。”蒲章俊说。
工作以后,蒲章俊进入蒲松龄纪念馆,来访的学者、专家都想知道聊斋俚曲是什么旋律、什么韵味,蒲章俊就唱给他们听。“听了之后,他们都叫好,说聊斋俚曲好听,旋律美极了。有些外国学者都听得入迷了。”
采访中,蒲章俊即兴给记者唱起了聊斋俚曲《蓬莱宴》中曲牌名为“银纽丝”的小曲,果然轻巧别致,韵味十足,俗中见雅,旋律之美,让人击节称叹。
蒲章俊告诉记者,1999年10月,80多万字的《聊斋俚曲集》由蒲松龄第12世孙蒲先明整理出版。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聊斋俚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给游客提供一个可以欣赏俚曲的场所,蒲家庄村去年下半年投资150万元兴建了聊斋俚曲茶座。还成立了聊斋俚曲剧团。
眼下,蒲章俊正准备建立一支聊斋俚曲艺术研究及演唱队伍,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俚曲的曲谱,培养好接班人,让聊斋俚曲世世代代传唱下去。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