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常心看选举
台海网3月2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王炜)临近“大选”的最后时刻,台湾社会的“焦虑指数”与“对立情绪”直线上升。
现象一,“选举症候群”。
现象二,“分道扬镳”。记者在台北的机场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机场“入境”的返台投票旅客,竟然也会因为支持的政党不同,而不肯走在一起。现在连走出机场的“入境”大门,都要用颜色来区分路线,“穿蓝色的走左边,穿别色的走右边”。
2004年“大选”之后,台湾《中国时报》做过一个调查,由于蓝绿双方严重对立,导致家庭失和、夫妻反目、兄弟阋于墙、与好友决裂等事件层出不穷,高达200万的民众(占总数12%)坦承,由于政治立场歧异,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陷入紧张。
在泛选举化的氛围中,台湾社会对选举的热衷与关注度,有时甚至超过了西方选举成熟度较高的社会,但是要真正达到“相对成熟理性的公民社会”,则还要培养多一点的理性与冷静。长期以来,台湾的选举过多充斥着激情、娱乐的元素,以至于我们形成的普遍观感是:没有嘶喊、激情、煽动就不是选举;没有“奥步”、抹黑、扒粪就不是选举。台湾人习惯用“选战”来形容选举真是恰到好处,因为“战争”所具备的你死我活、狂热亢奋、壁垒森严、尔虞我诈在这里都可以见到。
“相对成熟理性的公民社会”,应该是政治激情退烧之后的一份冷静,应该是摆脱政治纷扰之后的一份从容。清廉政治、法治精神、思辨民主和多元价值,才是这个社会的真正目标与归宿。
“佛是平常心”,这颗平常心是超脱名利、不溺欲海的,遇得失、胜负、成败,皆能不惊不怒、不怨不悲。当然,要修炼到这样的境界,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的确有些难度,可是,下面的这个建议倒是有必要认真听听———医师呼吁,参与选举政治活动应该冷静以对,情绪如果过度激昂就要适度调适,例如,接触到的政治新闻、参与的选举造势活动,已经让自己心情无法平复,影响生活、失眠、吃不下,就应该尽量减少甚至避免这些活动,并尽量维持健康饮食、睡得饱与规律运动。
一句话,日子还是要过,别让选举扰乱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