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就要到了,各地又掀起了一轮公祭热潮。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祭之风盛行: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同一个诸葛亮,山东临沂祭,湖北襄樊祭,陕西汉中祭,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祭祀活动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
(4月1日人民日报)
然而,一场场的公祭风的背后,却不是出于祭祖怀远的初衷,而是怀有一个个“狼子野心”。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公祭背后花费的巨额的财政支出。据悉,陕西黄帝陵两次整修,共投资2.8亿元;郑州市和新郑市计划投入3.5亿元,对黄帝故里进行改扩建;2004年后,浙江省绍兴市累计投资2亿多元,新建祭禹建筑……。可以说一场场的祭祖运动花费了太多的人民的血汗。那民众花了钱之后,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
我的观点是老百姓得到的好处是微乎其微,甚至赔本的。因为这些景观的利用率很低,花出的财政要想回收,要到猴年马月;这些景区还被打上“国字号”的招牌,一般老百姓真要去休闲,看看自己花钱买来的实物,却还要掏出一笔金钱;第三,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中国的神化传说、历史故事,由于很多原因,体系不完善,各地都有很多类似的传说。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建,关键在于对于文化典籍的重新编理和普及。而现在的做法是没有文化根源或者根基浅的一些传闻,就应要弄出个“钉是钉、铆是铆”。
既然是老百姓赔本的买卖,那为什么很多地方要争抢呢?说白了,就是一个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听风就是雨,在政绩就是一切的有些地方的片面考核方式面前,那可是金条利率;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只是地方的一厢情愿,到头来还是一个空架子。
于是,我们就看到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乱花了老百姓的财政。更具体点,就是部分官员,滥用职权,侵占了公共财产的使用权。官员本来是为民服务的,到头来却成了“花人民的钱为自己服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而清明节的由来,是忠臣介子推的故事,为了表达他对晋文公的遗愿,他曾留下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好一个勤政清明复清明,真是道出了天下黎民百姓的心声,也道出了“公祭”背后要“政绩”的糊涂官。为了纪念介子推,民间定节日“清明”。实则是“勤政为民”古训,如今却被一些诡辩之徒作为了“青云直上”的阶梯?清明节来临,值得深思。
时过境迁,介子推的故事已经远去;晋文公的老泪也已随风飘逝;唯独清明时节尚存!老百姓训诫为政者“勤政清明复清明”的古训尚存!(韩建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人民网观点。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