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理性判断首季经济
全球增长放缓与中国预定的调控方向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今年物价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放缓,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回落到正常增长区间的上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2008中国经济,是既让人“揪心”,又不无期待的一年。
期待无须多言。难得一遇的奥运景气、政府成功换届蕴含的发展潜能,以及30年改革开放累积的体制效能等,都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前行。
与此同时,愈演愈烈的全球通胀和国内通胀压力,使人们在经历了去年将近5%的CPI涨幅后,开始对今年能否抑制物价继续蹿升充满疑虑;而已被退税政策调整过的国内出口,在次贷危机蔓延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面前,似乎正在呈现意料之外的过度调整;加之房地产市场的扑朔迷离、股市的震荡与争论,以及全球油价、粮价的剧烈震荡,2008中国经济走势似乎充满变数。
一季度历来是观察全年经济走势的重要窗口,尽管到本刊记者发稿时止,首季经济运行的诸多重要指标尚未披露,但对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者而言,全年经济大势并非无迹可寻。
“物价高位”乃意料之中
“一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依然较高。”谈及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特点,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韩保江的回答开门见山,而这,也是众多被访专家的共识。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物价高是一季度经济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果说美国人现在担心的是增长率的话,那惟一让我们担心的可能就是通货膨胀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对本刊记者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2月份CPI同比增幅连创多年来的新高,其中1月份同比上涨7.1%,2月份的涨幅更是达到了8.7%,而上一次CPI单月增幅超过8.7%还得追溯到1996年的5月。
“虽然3月份的数据有可能比2月份略为降低,但我估计会依然在高位徘徊,而整个一季度的CPI增幅至少超过7%。”王小广给出了自己的预测。虽然已是一个不低的数据,但相对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高盛公司8%以上的增幅预测来说,已算相当“保守”。
至于原因,专家们给出以下四点解释:一是农产品供需紧张局面的缓解,受其特有的自然生长周期制约;二是年初雪灾加剧了供给紧张;三是全球通胀压力开始向国内的传导;四是受上一年度物价前低后高的翘尾因素影响。
“上半年CPI可能较高,但下半年我比较乐观”,王小广给出的原因是,“在供给方面,没有出现更紧张的趋势。而且,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来自于PPI(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传导因素也降低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都强调了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即便今年没有新涨价因素,只是去年的翘尾因素,CPI就将上涨3.4个百分点。”
也有专家指出,今年夏粮可能丰收,到目前为止国家的粮食储备仍然比较丰富,国内粮食还是基本平衡的,这将成为控制通胀的有利条件。
“出口下挫”源自多重抑制因素
出口受挫下行,是一季度经济呈现的另一特点。
海关总署4月11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1季度出口同比增加了21.4%,低于去年同期6.4个百分点。特别是2月份,出口同比仅增长6.5%;而进口却大增35.1%,当月贸易顺差仅为85.55亿美元,不到1月份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的一半,比去年同期也减少了152亿美元。
对此,受访的专家们将原因归结为两类。
一是春节、雪灾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以2月数据为例,有专家指出,2月份只有29天,春节也在2月,有效工作日比一般月份少。再加上雪灾的影响,一些出口商品运输受阻,推迟了发货期。这些因素都导致2月出口增长缓慢。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加大了能源等国内急需物资的进口力度,导致2月份进口增幅高达35.1%。此消彼长,顺差减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包括外部需求、汇率和出口退税率等在内的长期因素。
从外部需求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扩散,美国经济下滑的传导效应逐渐显现。更加重要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国内,而是对其他经济体也产生了拖累。目前欧洲和加拿大经济都出现了一些不良迹象,这就意味着一季度出口增长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虽然去年下半年,我们对美国出口的增速就已经开始下降,但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迅速,填补了这个缺口。而今年的情况不同了,欧盟的情况也不好。”王小广这样说道。
此外,汇率对出口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两者之间也存在较长时滞,尤其是实际汇率对出口的影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自2007年5月份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较上年同期的升值幅度较大,这一因素可能对2008年一季度我国出口的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2007年年中出口退税率大幅度调整之后不久,外贸出口增速就出现明显下降,由调整前的28%左右下降到调整后的22%左右。2008年出口退税率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会继续产生影响。
对出口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还在于,从2008年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进行调整,加上新劳动法的实施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产生了一定影响,2008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额的增长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我国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有较高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额增长的放慢,也会对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投资、消费”弥补“出口”损失
基于上述情况,近日来众多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了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
4月1日,世界银行发布《东亚经济半年报》,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长率将降至9.4%,而在其2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这一数字还是9.6%;4月3日,摩根大通展望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时,将2008年中国GDP增幅由此前的10.5%下调至10.3%;4月6日,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认为,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可能下降到10%左右;而德意志银行最近也将预测数字从先前的10.4%调至10%;相比较而言,3月27日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在北京发布的题为《2008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概览》的报告称今年中国经济增幅仍将达到10.7%的论调则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虽然不少国外机构将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率调低到10%或以下,但我认为超过10%还是很有可能的。”张晓晶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逐一作了分析。
“首先是消费,目前来看,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消费需求会急剧下降。我预计今年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消费增长依然能保持在10%~12%的水平。”
王小广也认为,从前两个月来看,消费增长依然保持了多年来的水平。
对于投资,张晓晶认为,由于出口下降造成国内产能过剩,从而有可能对国内投资产生一定的制约,“但由于今年是政府换届年,地方政府投资的热情会比较高,所以公共投资完全有能力弥补缺损的这一部分。实际上,在‘三驾马车’中,我们最不应该担心的就是投资。”
受访的王小广、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向本刊记者表达了这一看法,在两位研究者看来,今年出口下行造成的GDP损失,可能某种程度上会在投资方面得到弥补。“投资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而灾后重建所拉动的投资要到3月份以后才会显现,前两个月投资的同比增速是24.3%,3月份乃至整个上半年估计都低不了。虽然下半年有可能回落,但平均下来应该不会低于去年”,对于全年投资,王小广表达了这一看法。
最后是外贸,张晓晶认为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会对我国外贸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他认为“影响不会太大”:虽然2月份出口的增长率很低,但我们应当了解这是同去年同期相比的结果,而去年2月份的出口增长率超过了50%。因此,仅凭2月份的数据,我们很难说中国的出口面临大幅度的下滑。”
“此外,虽然全球的经济环境不好,购买力下降,但由于中国出口的往往是价格低廉的日用消费品,相比发达国家昂贵的高科技产品,有可能开辟更多的海外市场。”而他的这一看法很快就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得到了印证:一季度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大幅增长,其中对印度、越南和巴西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了48.1%、89.5%和77.6%。
相对而言,王小广对出口表达了一定的担忧,不过他也认为今年的GDP增速依然能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
仍存两大不确定因素
“温总理讲今年经济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实际上就是指今年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不确定因素多”,在王小广看来是今年经济的最大特点。
采访中,研究者将不确定因素集中于通胀走势和次贷危机蔓延两方面。
首先,全球通胀走势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仍不确定。
采访中研究者表示,相对于上一年确立的3%CPI调控指标,今年的4.8%已充分考虑到了全年通胀形势之严峻,但在部分专家看来,要实现这一指标“仍非易事”:一方面,全球通胀的趋势尚无缓解迹象,且走势并不明朗;另一方面,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全年通胀形势的影响还将延续,有专家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量蔬菜冻坏,导致4、5月份本应回落的蔬菜价格涨幅很难回落,甚至有所提高,二是油菜产量减少,将使今年油菜籽产量减少很多,使全年植物油价格继续上涨,三是仔猪、肉鸡冻死,导致去年9月份以后猪肉供不应求的状况仍将延续,鸡肉价格也可能上涨。
也因此,全球多家机构同样上调了中国的通胀预期:雷曼兄弟将通胀预期从4.4%提升至5.5%,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分别由4.5%、5.5%提高到了6.5%,高盛更是提高到6.8%。一向不掩饰自己观点的袁钢明研究员则直言,“我认为,今年的CPI水平要保持在4.8%的水平不太可能。”而张晓晶也认为,高通胀的态势至少会延续整个上半年。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季度分析课题组不久前提供的一份报告,也强调今年国际输入型和国内综合型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需付出更多努力。
其次,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及影响程度仍难估量。
国家信息中心的上述报告就明确指出,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4.9%下滑至0.6%,意味着次贷危机已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美国经济疲软拖累世界经济降温的趋势更加明显。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问题:1~2月统计显示,我国对欧、美、日三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总值与去年相较,增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外贸之外,次贷危机对通胀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一方面,如果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就意味着全球需求增长放缓,这将推动国际商品价格下行;同时导致大量投机资本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由此减少因投机造成的价格上涨压力”。
“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张晓晶继续道:“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增大通胀压力。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因而次贷危机对全球通胀的影响,日前仍难定论。”
全年经济无须担心
对于次贷危机所造成的不利外部影响,有专家指出“现在说中国顺差将持续下降还为时过早,中国出口即使增速将放缓,总体而言依然很强劲”。
“外贸过快增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大于有利影响,减少顺差,抑制流动性过剩,难道不是我们宏观调控这两年一直追求的吗?”
习惯反问的袁钢明向记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总说要减少贸易顺差,如今实现了,为什么我们又要担心呢?央行报告也说,这有利于中国出口的调整,减轻了我们流动性过多的问题。”
在本刊记者参加的中国发展论坛上,全球经济放缓与中国去年末确立的调控方向相一致的看法,也得到了相当多研究者的认同。
“顺差下降,可以起到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因此应当是受到欢迎的。”张晓晶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
“关键是我们调控经济的手段有很多,这也是中央领导说我们回旋余地大的重要原因,虽然有不确定因素,但可控的因素更多。我们完全有能力将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所以我认为,未来的5~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张晓晶告诉记者。
国家信息中心的上述报告在经定性定量分析后也认为,支撑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没有改变,国内极端气候灾害的影响短暂有限,只要充分认识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仍可达到10.5%左右,回落到经济运行较为正常的绿灯区的上部。
抓住契机调整结构
“的确,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加深,我们防止经济过热的压力确实有所缓解,政府也表示在政策的运用上要更加灵活。但是,在目前看来,由于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要谈改变宏观调控的方向还为时过早,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前车之鉴的。”张晓晶接着谈道,“早在2003年一季度的时候,我们的增长率达到了9.9%,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苗头。但突然发生了‘非典’疫情,由于担心国民经济会受到较大影响,我们放松了调控,结果导致经济过热。”
“再看今天,虽然遇到了雪灾,但影响毕竟是暂时的。美国的次贷危机,我们也有一定的回旋余地。而且由于政府换届,各地投资的冲动依然强劲,如果我们再放松,那么经济很可能再度出现过热。”
王小广也认为经济偏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前些年企业的盈利都不错,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况且如今的融资渠道也很多,未必都要从银行获得,因此尽管国家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实际效果如何现在还不好说,像前两个月房地产投资的增速高达30.9%,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很多。”
“过去的‘黄金’五年,如果再加上之前的四五年,中国经济已经连续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如果出现了平稳下调,其实是一件好事。如果一味追求经济的高增长,我们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积累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就为时晚矣。这就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本意——降低速度,提高质量。因此,如果保持在9%~10%的增长速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过高的增长速度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张晓晶最后说道,“实际上,次贷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进行调整带来了契机。”
“实际上,放缓增速,进行调整,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王小广在最后也用了“调整”一词,“有人觉得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1%降到10%,好像经济要崩盘了一样,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经济增长不可能永远都保持一种速度,也不可能只加速而不减速。我们应当接受调整,我们所应当担心的不是增速放缓,不是调整,而是调整能不能顺利进行。不错,调整确实会让一部分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但我们回头看看,以前有多少投资是错误的,我们现在就要利用这个调整期来淘汰落后产能。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