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学院抗非纪念馆
2003年初春,SARS疫魔突如其来,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面对严峻的考验,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州医学院师生员工英勇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铸就了“临危不惧、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抗非精神”。为纪念抗非斗争胜利,进一步弘扬“抗非精神”,广州医学院建立抗非纪念馆。这一工作得到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重视和支持,亲自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纪念馆总面积为318平方米,在空间设计上分为前厅、主厅和演示厅三个部分。前厅设计题有“抗非精神”和刻有鎏金岁月浮雕的汉白玉纪念墙。整个纪念馆采用先抑后扬的空间艺术手法,主厅采用艺术的陈列手法,设计造型有力的英雄树,英雄树以广州市花——木棉花为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广东省抗非纪念园,两者形成联系,寓意“抗非“的胜利是广东省乃至全人类抗击SRAS病毒的成功。正对展厅的东墙面以满屏的浮雕塑造抗非的英雄群体,形成抗非馆的大背景。与“英雄树”相 衬托,寓意“生命之树长青,英雄之花永开”。主厅四周墙面布置展板展柜,陈列抗非时期的图片和实物。
在隔离病区,没有陪护,所有SARS患者的生活护理都落在了护士身上。在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同时,护士姑娘象亲人一样细心照料每一个病人。危重病人不仅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全是靠护士们照顾,在病人烦躁发火时她们轻言细语(用周到的服务)安抚他们。(患者真诚的感慨道,就连亲生孩子也未必会这样细心、耐心、坚持。)
战斗是惨烈的。在抗非初期,每为一个危重病人插管,都会有2~3个医务人员倒下,但我们的医务人员没有退缩,一个倒下去,另一个顶上去,前赴后继,没有一个临阵退缩。“扫雷班”班长钟南山院士,作为我国著名的呼吸疾病专家,临危受命的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治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率先垂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本来就是搞呼吸病研究的,这个疾病主要是呼吸疾病,我们不做让给谁做?这个工作我们必须承担,就象扫雷班碰到了地雷,扫雷班不干谁干,这是我们职责所在。”
抗非英雄郑则广医生当时在门诊工作,在抗非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主动请缨去重症监护中心。在病人需要插管时,他争着上:“今天我当班,让我来!”他带了四层口罩,但是过了三天他自己病了,还有两个护士也病了。他的病情发展很快,病得很重的时候,呼吸很困难,心跳只有40次,非常痛苦,生命垂危。所有的同事见了都忍不住流泪。但他恢复后从来没后悔。
呼研所ICU徐远达医生在ICU连续工作三个月没休过一天假,为抢救非典病人48小时没合过眼,那天他向主任提出想休一天,主任说:现在人手紧张,能不能不休,徐医生请求就休两个小时。主任同意了,后来才知道,这两个小时是为了安排心脏病突发需立即手术的父亲住院和看望不满七个月发高烧的儿子。
被媒体称为神奇女侠的呼研所ICU副主任刘晓青医生,在外院会诊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时,一时找不到担架工,她与同事陈思蓓当起了担架工,两个柔弱的女子将160多斤的患者一步一步抬上了救护车。
这是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许浦生医生,刚刚做完右眼视网膜剥离手术,他冒着终生失明的危险毅然投入抗非战斗。
正在医院实习的99级学生陈佳,当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实习的学生全部撤离实习医院,但他被老师的精神所感动,认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坚决不肯撤离实习点,和老师一道投入抗非战斗,在抢救病人时,不幸被感染。广州医学院的实习学生,没有一个撤离实习医院,与老师并肩作战抗击非典。
在重症病房,护理一个危重非典病人,相当于护理近20个普通病人,医务人员每天穿着厚厚的密不透气的隔离衣,汗如雨下地穿行在病区,从早到晚工作近十个小时。一天下来,她们的腿和脚都是肿胀的,有的人鞋子穿一天就穿不进去.为了救治患者,亲人去世了,他们不能去送别;亲人生病了,不能去陪伴;亲人结婚,不能去祝贺;自己的婚期到了,不得不推迟。她们的奉献不仅仅在病房里,还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传染他人,不少人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和家人隔离,和普通人隔离,忍受孤独之苦,相思之痛,达数月之久。在她们的背后,也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年迈体虚的父母,……一位护士已很长时间没回家,思女心切,她的丈夫带着女儿来到医院,母女隔着汽车玻璃相望。
这里有太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不能一一述说,我们的医务人员用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通讯员:冯卫东 杨绍滨 曾锦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