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5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周之江)月亮逐渐爬上树梢,在银谭——这个位于贵州从江县这个小寨子里,一群侗族小伙结伴而行,来到心仪已久的姑娘家对歌,互诉衷肠。而姑娘也早早地约了女伴,盛装静候心上人到来。
这是侗族年轻男女特有的谈情说爱的方式——行歌坐月。银谭热情好客的侗家人特意为参加“沿着歌声走贵州”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再现了这一场景。6位姑娘、7个小伙,把这一过程表演得惟妙惟肖。
6个姑娘围拢在一起,一边忙着手中刺绣的活儿,一边轻轻哼唱着小调。小伙子们则谈起自己拿手的琵琶琴,坐到自己心仪的姑娘身旁。
侗家少女对自己的婚姻有绝对的选择权,父母不会干涉她的决定;而且,追求她的小伙子越多,父母会觉得越骄傲。
情歌唱到尾声,6个小伙子都已经坐到了心仪的姑娘身旁,有一个小伙子“落了单”。姑娘们都和自己的“男朋友”羞羞答答互换了信物,而“落单”的小伙子还是两手空空。看着最后一个姑娘把项链挂在自己脖子上作为“安慰奖”,他以为是“柳暗花明”,结果姑娘还是跟着别的男孩子翩翩而去,急得他只有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为什么他没有人喜欢?”一旁的导游解释道:“不是因为他长得丑,而是因为他从头至尾,没有唱过一句歌。在我们侗族,不会唱歌,就讨不到老婆。”
这个短短的表演没有伴奏,没有台词,没有翻译,但无论是我们这些不懂侗语的汉族人,还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一窍不通的国际广播电台外籍专家,抑或是把鼓楼前的小广场围得水泄不通的上百位侗家人,没有一个看不懂这出小小的戏剧。
“或许唱的歌不同,或许追求方式不同,或许订婚仪式不同,可你知道,人类的某些本质是相同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土耳其籍记者布泽,一边望着台上正红着脸把自己的手镯塞到心上人手中的侗族少女,一边点评,“这种本质可以让我们轻而易举地跨过语言的界限。”
“行歌坐月”可不仅仅只是演出而已。在贵州,在这些快乐的、绝不矫饰的少数民族青年间,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萌生的。
聚居在黔西北的小花苗每到春天就会集会庆祝,过一个名为“跳花场”的传统节日。
“年轻人参加"跳花场"为啥子积极?选女配夫,自由恋爱。”水城县南开乡新寨村的苗族寨佬杨发明说,“对得上眼的男女,交往几年,结婚生娃过日子,浪漫得很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