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会发生哪些疫情
对四川地区来讲,由于地震,整个区域的供水系统、居住环境、卫生设施被破坏,人的免疫力也在一定时间内下降,这给了各类传染病可乘之机。根据以往经验,以下是地震后可能引发的病症: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乙脑、黑热病、疟疾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等;以及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常见传染病,包括流脑、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等。
此外,食源性疾病和饮水安全也很重要。
目前看来,此次汶川地震的防疫难度要比唐山地震时更大。这是因为唐山地处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干燥,而四川地震处于一个多雨的森林地带,接下来温度还会持续回升,将会给疫情防治带来一定影响。
防疫重点:水源与接触物
防疫到底做什么?我们从地震后环境受到的影响、灾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说起。
地震以后,原来集中的供水全部被破坏,灾民只好利用当地水井一类的水来充当饮用水。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势必会通过饮水诱发各类传染病。目前很多灾民只能暂时安顿在临时帐篷内,居住条件与公共卫生条件皆很差,物体表面如桌子、床等很多地方都可能携带传染病病菌,一不当心也会染病。因此,灾后防疫的重点主要是水与接触物。
地震过后,我们第一时间派出卫生防疫队。防疫队在灾区主要的职能包括三点:要对水井内的水源等进行严格消毒,并向灾民宣传饮水卫生;要对各种接触物用漂白粉进行消毒,以免传染病趁机肆虐;要建立些简易厕所,这些厕所的建立将按防疫要求,远离水源,方便群众急需,同时考虑粪便如何正确消毒处理,绝对不能把粪便等放在水源的上游;教会灾民科学处理垃圾。对在现场的灾民来说,一定要管住两头:口与排泄物。无论何时,饭前便后洗手总是安全的,如有条件可用消毒液洗手;排泄物的处理则应听从防疫专家指导。
灾区现场亟需心理干预
2004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后,当地的很多灾民整日面对大海,一语不发。这类在灾难中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人,他们的整个精神、心理都受到非常大的打击,有的会表现为抑郁,甚至想死;有的受了刺激后会有潜在反应,激发原来埋下的心灵疾患。为此,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已渐渐成为救灾过程中的共识。
此次四川汶川地震,心理干预将更为重要:唐山地震发生在夜间,不少人一家几口罹难;汶川地震则发生在白天,家人不在一起,大量亲人生死永别,面对孤儿、孤老、单亲家庭,他们的心理干预将是非常严峻的问题。而除了灾民,大量参与救援的武警、医疗队员等,由于亲眼见到灾区惨状,长期处于疲累紧张的状态,也应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