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被困矿工摆出红色SOS 搜救直升机成功营救(图)

被困灾区群众回到成都。
被困灾区群众回到成都。

坐在机舱里,灾区群众稍稍心安了些。
坐在机舱里,灾区群众稍稍心安了些。

抵达后的第一件事——消毒。
抵达后的第一件事——消毒。

  被困矿工摆出红色SOS

  南空搜救团直升机成功营救 本报记者昨跟机采访

  裴睿 朱昕磊

  随着救援工作从县级城市向周边乡镇的延伸,被地震和泥石流大面积破坏的山间公路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地面搜救的推进速度,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开辟一条迅捷安全的空中通道显得尤其重要。绵竹清平镇、彭州银厂沟、汶川县映秀镇……将这些点与成都串联起来,便是南空某搜救团开展抗震救援实施行动以来的航线图。

  15名矿工被困

  8天后飞离“孤岛”

  在被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背着送入营救直升机机舱的那一刻,36岁的刘洪林颤栗了八天的身子终于放松下来,他疲惫地靠在机舱里,歪着脑袋,似乎连说话的精神都没有了。

自从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至今,他和另外14名工友被困清平镇已经足足8天,因为进入镇区所有的道路都被泥石流大面积破坏,这8天里,他和工友们过着近乎鲁滨逊一样的生活。“终于可以出去了”,他重重地舒了口气,眼睛一闭竟然马上睡了过去。

  打工采矿被困“孤岛”

  在12日地震发生之前,刘洪林从来没有预料自己会对大山产生如此强烈的恐惧感。4年前刘洪林和几个老乡一起,来到了离家不远的绵竹清平镇上打工。镇里有一个磷矿急需采矿工人,刘洪林报名应聘,成为采矿大军中的一员。12日地震发生时,刘洪林和工友正从营地出发要进入矿区,几分钟过后,熟悉的清平镇瞬间变为废墟,到处是坍塌的房屋和逃生求救的居民。余震还是时不时地来,“这8天来,我每天睡不到2个小时,加起来抵不上以前的一个晚上。”

  从他们所在的地方看,进入镇区唯一一条山路已经被层层封死。他们被隔离了!在确认求援无望后,刘洪林和工友开始了自救。饿了,就挖点野菜充饥,渴了,往上方寻找干净的山泉水。

  17日上午,刘洪林远远地听到天空传来一阵轰鸣声。再一细看,是一架直升机正向镇区附近飞来。“有飞机,有人要来了”。

  自制“SOS”呼救

  为了尽快让搜救队伍发现自己,刘洪林迅速和工友们行动起来,他们用采矿的镐锹砍断山顶附近的树木,尽量辟出一块空地,并用矿区的标语牌在空地中央排出了红色的“SOS”。

  很快,清平镇矿工被困的消息就通过南空某搜救团传到了救援指挥部。18日,第一批徒步进入清平镇区的搜救小组找到了他们,并将他们带下了山,安置到了临时避难棚里,时隔6日,刘洪林终于喝上了热腾腾的面汤。

  20日,根据救援指挥部的指示,南空某搜救团的救援直升机稳稳地在清平镇救援点停下。刘洪林被救援官兵背在背上,第一个送入了机舱。

  ■营救日记

  “我们是被困灾区群众唯一的希望”

  南空某搜救团营救刘洪林及其工友侧记

  南空某搜救团救援直升机机长杜雪冰启动直升机引擎,等待着塔台发出的起飞指令。这次任务是在天黑前驾驶救援直升机将困在清平镇的600余名灾区群众平安转移到成都,并给那里的救援人员送去足够的物资给养。从成都太平寺机场起飞到清平镇,来回需要一个半小时,因为中途不能加油,考虑到安全因素,单架救援机一次只能带回20名灾区群众,600个人要在一天内安全载回,杜雪冰和其余5架救援机的战友们憋足了劲和时间赛跑。

  起飞:GPS划出弯曲航线

  下午3点30分,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命令:“速赴清平镇运送受困群众。”半小时后,领航员崔俊峰将航线数据输入飞机驾驶舱右下方的多普勒导航计算机,将着陆点的经纬度输入机载GPS。很快,飞机座舱正前方的综合显示器屏幕上,弹出一幅电子地图,一条弯弯曲曲的红线代表此次飞行的航线。屏幕下方,还显示着预计到达时间、航程、航向等数据。“我们此次的航线就是这条红线。”杜雪冰指着显示屏告诉记者,“我们有先进的机载设备和过硬的机组人员,一定能快速高效完成任务。”下午4点整,所有物资安放进舱,航空燃油添加完毕,杜雪冰也和机组战友们完成了飞行前的最后一轮检查,随着塔台的一声令下,救援直升机拔地而起,迅速飞往清平镇。

  穿行:险峻峡谷一次只容一架直升机穿过

  大约30分钟后,杜雪冰驾驶的救援机穿越成都平原,进入川西北的山区。两边高山林立,飞机几乎是贴着两边的山峦掠过一座座峡谷。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救援机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高度,既不能飞太高,也不能飞太低,稍有差池,便会出现重大事故。杜雪冰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舱外的地势和飞机内部的各项数据,同时熟练地指挥着副驾驶刘毅配合操作,飞机灵巧地在山间穿梭。

  从直升机上下瞰,一条仅有两车道的山间公路沿着山脉蜿蜒,不时可以看到由于两边山体滑坡导致路面被毁的情景。机械师刘维告诉记者,这是清平镇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目前已多处被毁,公路狭窄,只能允许一台大型机械在此施工,若要打通这条道,需要的时间绝非一天两天,这也是为什么杜雪冰说他们是被困群众转移的唯一希望。不仅公路狭窄,直升机的空中通道也并不宽敞,事实上,既定航线部分航段一次只能容一架直升机穿过,所以杜雪冰他们一组4架直升机,必须科学地排定班次和先后顺序,才能保证最快速有效地完成任务。

  抵达:1分钟内卸货装人

  下午4点40分,救援机稳稳地降落在了清平镇救援点附近的临时停机坪上,螺旋桨并不停转,后舱门迅速打开。在刘维的指挥下,早就在一旁准备好的地面救援队伍登上飞机,以人力流水线的形式完成了物资的搬卸,紧接着,又有一队救援人员护送着15名灾区群众火速登机,记者计算了一下,从开舱卸货到灾区群众完成登机,所用时间不过1分钟左右。

  崔俊峰告诉记者,因为飞机在清平镇起飞回成都时需要转向掉头,所需空间很大,因此后一架飞机必须在镇外紧急降落点等待前一架直升机完成掉头飞出镇区后才能进入镇区,因此,卸货装人的过程必须要快,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多运人。

  回程:走出机舱第一件事是消毒

  下午5点20分,杜雪冰驾驶的救援机飞临成都上空,几分钟后,在太平寺机场降落,刘洪林和14名工友依次走下舷梯。此时,机场的卫生人员迅速赶到,在边上为每一个灾区群众消毒。救援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出于救灾防疫的需要,不仅灾区群众要一一仔细消毒,所有参与飞行任务的人都需要消毒。于是,记者和机组人员均“享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消毒水淋浴。而在消毒完毕后,杜雪冰和他的机组成员们又开始准备紧接着的飞行任务。“每天飞4-6个来回,这才第5次,天黑前我们应该还能飞一次”,杜雪冰说。本报特派记者 裴睿 朱昕磊 文/摄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