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心理“减灾”数法及注意事项

  四川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不仅仅是可见的身体和物质上的伤害,更有隐藏的心理上的伤害。而后一种伤害可能更持久更难愈合。为了所有的人能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快乐地生活,我们特此辑录关于心理治疗方面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心理救助时,要说什么,不要说什么

  要说什么?

  这不是你的错。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很好的反应。

  看到这些一定很令人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还年轻,还能再有一个孩子/还能再找一个伴侣。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你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心理“减灾”数法及注意事项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幸存者与家人朋友在一起 。

  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受害者如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几率;相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越小。“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推动灾后重建措施,这些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极大缓解受害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对于一些出现心理危机的个体,主动接近幸存者,从情感上与他接近,让他信任你,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才能对“症”下“药”。

  3.帮助心理受灾人群认识、面对、接受事实,并能适当地将情绪发泄出来。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允许并鼓励他们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要采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则,要尽力让他们回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态,用心做事去淡忘回忆。

  4.提供准确信息,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面对突发事件,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而这一次,我们的政府和媒体就做得非常好。”专家说。

  此外,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

  注意不要过度关心

  “过度关心”不利于灾民的心理恢复和重建。受灾的伤病员在突然遭到这么大的苦难创伤之后,心理上常常会出现抑郁的症状,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悲伤裹得很紧。对此,最好的心理疗法便是先引导他正视这段苦难的经历,把自己的痛苦说出来、哭出来。这样他的心扉才能打开,心底的“毒”才能逼出来,从而为以后的心理恢复和重建打下基础。一味地安慰他,对灾民说一些诸如“你是幸运的,你还有生命在”、“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之类的话,反而会令他产生戒备心理,心想“你是在可怜我”;“你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怎么会理解我的痛苦”?!

  自我减压

  产生不良情绪之后,最需要做的是“倾诉”以及“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来排解各种不良情绪。第一种方式是和朋友交流,“把不好的心情说出来”,最好的交流对象是和自己有同样经历的同学,这样“可以让他感觉自己并不孤独”;第二种方式是主动和亲人交流,和友情一样,来自亲人的安慰也将有助于人们走出心理困境;而对于不善交流的人,则建议主动地寻求专业的帮助,其中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拨打心理咨询热线。

   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救助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就是要让他们尽力去回忆当初的情形,并逐步加深,然后让他们把堆积的情感全部发泄出来,这可减轻很大一部分压力。

  其次,尽快为孩子们建立一个类似学校的安全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因为灾区儿童在其熟悉的生活发生彻底改变以后,周围的环境越是混乱,就越会使他们感到恐惧和孤独,也越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重新回到一个与同龄人共同学习和游戏的环境将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他们感觉生活又重新回到正轨,从而有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修复精神创伤。

  再次,建立儿童失散亲人联络中心,帮助孩子们尽快找到父母。即便父母均已遇难,也应帮助他们及时联络其他亲属,让亲人的关爱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这样将大大加快儿童的灾后心理重建过程。

  应对灾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及时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对于低幼年龄阶段的儿童:应提供给他们多种玩具,或者开展可进行身体接触的游戏,还可以组织多人参加的集体绘画等活动。对于低幼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讲游戏很重要,儿童都是从游戏当中长大的,无论他现在多么难过,但是你如果让他短时间内找到伙伴,可以让他投入地去玩这也已经是帮助他了。由于一些孩子会出现失眠、惧怕黑暗的现象,可以让孩子开着灯睡觉,并在睡前安排讲故事等活动。

  对于中学生,则可以安排团体讨论让他们充分抒发感情,同时教师或志愿者应及时进行认同和鼓励。此外,还可以组织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参与救助他人,或围绕重建家园进行资料收集和方案设计,把对灾难的经验转化为创造力培养,将利于青少年灾后的快速心理恢复。

  青少年的反应和成人相比没有一个太大的完全不同的规律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表现可能有些成年人身上不太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显得非常自我、非常封闭,他不愿意和别人交谈,为什么不愿意?也是因为感觉到很惊恐,安全感不够,所以他会很封闭,在这段期间如果有心理学的专业人员去能够帮他尽快地和外界取得沟通的话他会得到更大的帮助。如果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可想而知就会很麻烦,小孩的一个自我保护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谁也不理,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出现的。

  再有孩子们会有一个躯体上的反映。儿童的心理问题躯体化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这时候医护人员接手这些孩子的治疗的时候有这种意识,知道有些情况可能是心理在身体上的反映治疗的时候可能会更精准一点。

  对高考生的心理辅导:顺应自己的心情

  中科院心理所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抗震救灾小组副组长高文斌: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因为每个孩子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无论如何这件事是重大的打击和冲击是无可争议的,高考对于中国的青少年来讲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是没错的,但是毕竟这也就是一件事,从地震的过程中大家感受可能更深了,地震来了以后高考变得不是人生中唯一和绝对重要的事情了,还有更重要的,比如我们的亲人,自己的生命还有其他的生活状态等等,没有比较的时候不清楚,比较以后可能很多学生觉得高考排不到第一位了,这种状态很正常。

  高考我们放在很平常的状态上,高考就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件事,如同我们遇到的自然灾害一样,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学生经过相对短暂的整顿之后大部分学生参加高考是没有太多问题的。但是也可能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家里重大的事情现在已经完全不能集中精力做这件事了。

  无法集中精力应考的话这种影响仍然是很大的。但是我也要对这部分同学来说,高考可能对你来讲也就是人生当中一件事,现在既然你真的没办法集中精力把这件事做好的话,那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这是很自然的,我们现在毕竟要清楚哪件事对你来说更重要,我们不可能强求每一个人,所以顺应自己的心情也是一个基本原则。

   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给媒体的建议

  对儿童的采访:

  1、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

  2、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

  3、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

  4、采访前应说明采访材料会用于什么地方,怎样用;

  5、对同一个儿童采访不宜太多,一次即可,不能重复采访(如果已经有媒体采访过了,其它媒体就不能再采访);

  6、保护儿童的心灵,否则容易因重复创伤经历而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而再次创伤;

  对专家与幸存者的采访:

  1.与专家建立热诚友善的关系,事先一起讨论要访问的目的和目标;

  2.要让专家成为新闻的来源;

  3.请专家给报道者一些数据,让他们可以阅读或者引用;

  4.每次访问的焦点集中在一或两个主要的点上,反复重复;

  5.进行访问时要依据确实的数据或证据;

  6.对受害者的信息要保密;

  7.和组织的代表与联络人联系,统一安排信息发布;

  8.找灾后创伤救援和治疗的专家访问;

  9.保护幸存者,采访过程要让他自己能够控制采访内容和时间;

  10、避免重复多次采访某个人,避免因重复创伤经历而造成被访问者对创伤的记忆更加清晰,这可能使被访问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宣传的主题:正面,积极,希望

  1.在创伤情境下人类行为的传奇与事实;

  2.经历灾难之后,成人、青少年与儿童的反应:正常化和必要时进一步求助的途径;

  3.个人或家庭之心理治疗转介机制;

  4.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5.反映特殊团体的需求,例如老年人,孩子与残障者;

  6.在危机时期,身为救援者,协助者或照护者,对自身反应的了解与处理;

  在对被访问者提问时注意:

  1、提出正向问题:例如你是怎么在废墟下坚持下来的?

  2、不提被访问者可能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3、不要追问令被访问者痛苦的细节,例如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地震瞬间逃生的具体情况;

  提倡:有序,理性,科学报道

   心理干预的目的:

  干预的目的最低的目标就是让他恢复到常态,恢复到原来的心理水平,能够应对过去了的事情,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等,比较高的目标就是通过干预他能够成长,以后能够应对更大的困难,使自己的能力增强了。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是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另外还有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第三级人群是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是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区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是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这类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专家认为,第一二级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专家建议,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采取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幸存者在灾后可能经历的心理状态:

  一、在初始阶段,他们可能会有一种英雄主义、利他主义和乐观主义,与其他的人相比,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还不是最惨的”。

  二、在清理阶段,人们会探究及讨论有关灾难的事实,试图将事实拼凑起来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三、在幻想破灭阶段,人们较会表达挫折及愤怒的感受。灾难后所产生的生活问题也将成为他们受挫及愤怒情绪的来源。有的幸存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心理援助,对“心理服务”存在偏见,因此就要求治疗师们暂时搁置传统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接触的方式进行治疗。因为一般说来,幸存者对主动的关心会有良好的反应。

  中国救灾网 (来源:新华网综合)
(责任编辑:曾玉燕)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