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台资深社工建议灾区志愿者要先做压力测量(图)

广东医疗队心理专家在灾区四川江油市为灾民做灾后心理辅导。时报特派记者 朱元斌 摄

  曾参与台湾大地震心理救援的台湾资深社工建议,灾区志愿者要先做压力测量 志愿者“不抗压”反而自己崩溃  

  时报讯 (记者 黎詠芝) 曾参与1999年台湾大地震心理救援工作的台湾资深社工刘晓春,昨日在广州为志愿者讲课,传授灾后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她强调,志愿者不要盲目逞强,应在自身情绪良好的状态下进入灾区,否则难以提供帮助,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崩溃。

  不能强迫灾民去面对悲剧

  刘晓春是台湾慈济大学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从事社工工作10多年。

导致2000多人死亡的1999年“9·21”台湾大地震发生后,刘晓春和其他志愿者第一时间深入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灾后心理救援经验。

  昨日,刘晓春应中山大学社工系及多个民间志愿者组织邀请举行讲座,讲座内容涉及灾民心理特点和问题、志愿者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

  刘晓春说,面对重大灾难时,人们的非常态表现都是正常的。如发生否认事件的“心理休克”,出现胸闷、头痛、睡眠失调等身体症状,都是常见的灾后初期心理反应。而恐惧、悲伤、愤怒和罪恶感,则是更为长期的心理症状。

  “心理疏导人员需要做的是陪伴和聆听,协助受灾者接受事实,慢慢地情况就会好转。”刘晓春特意指出,千万不能“强迫”别人去面对悲剧,要把自己的标准、逻辑暂时放下,积极投入到他们的故事和情绪之中。她举例说,台湾大地震后,一位老人因为恐惧而产生迷信心理,领取物资时闹情绪“指定”要红色棉被。派发棉被的志愿者无法理解,还跟老人发生冲突。后来志愿者才知道老人的心结,马上换了一床红色棉被给老人送去。

  志愿者去灾区不能逞强

  失去配偶、亲人过世、失业或升学失败……这些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事件,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指数”。刘晓春郑重建议,有意到灾区的志愿者,应该先进行压力测量。“自身承受压力超过一定数值的,不应该进入灾区,否则很可能会崩溃。”

  她回忆说,当年台湾大地震心理救援中,有志愿者因为自身心理素质不过关,结果在一周之内就出现崩溃症状。为此她提出,志愿者必须在无后顾之忧的状况下才能前往灾区。“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给别人提供帮助,千万不要盲目、逞强。”

  要引起重视的是,除了受灾民众,救灾官兵的心理问题也亟需关注。刘晓春说,台湾大地震后,他们对参与救援官兵进行心理疏导,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出现了一些自杀个案,还有不少住进了精神病院。”

  至于灾区以外、但同样受到灾情影响的各地市民,也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刘晓春建议,可以让这些市民了解更多灾区情况,并告知通过什么途径能给灾区提供帮助。 

  (记者连线灾区广州心理专家团)

  陪伴聆听是

  最佳心理药方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莫翠连) 昨日,华南师大赴川心理辅导志愿服务队在都江堰四川农业大学的安置区展开救援工作。该安置区有来自都江堰、汶川等地转移过来的约1000名灾民。心理辅导队分成3组对35名群众进行心理干预,对象上至80多岁老人,下至四五岁儿童。

  心理专家表示,志愿者此时无需对灾民进行“大动作”抚慰,学会如何做个优秀的聆听者更重要。对待儿童,队员们一般通过绘画等方法进入他们的内心,其他对象则多以交谈为主。  

  天天寻找已经遇难的儿子

  援助对象:30多岁的妇女,失去多名亲人

  灾民症状:不相信噩耗,常在废墟中找儿子

  “这么好的孩子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前一天他才刚满10岁!”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灾民群众安置点内,一位30多岁阿姨喃喃自语起来。志愿服务队队员李秋丽坐在她旁边,认真地倾听着。地震中,阿姨的儿子被埋在倒塌的教学楼中。但阿姨始终认为儿子还活着,一直在学校废墟里寻找,在幸存学生中一个个地辨认。

  “十年来我一直都没有找工作,就是全心全意照顾他,到哪都带上,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现在离开了我……他会不会……”她哽咽着,无法再继续说下去。一会儿,阿姨稍稍缓过来,从帐篷里拿出一张照片。“他就是我儿子。”阿姨指着照片中一个小男生说。照片上的男孩很帅气,黑溜溜的眼睛透着机灵。“娃子可乖了,年纪小小的就非常懂事,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她摸了摸照片,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专家分析:

  在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的五级人群中,阿姨这种情况属于第一级人群——直接卷入地震灾难人员,死难者家属。“目前,我们能做的是以理解的心态接近他们,给予倾听,并做出适度的语言和肢体的回应,不要将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对方。”李秋丽说。  

  害怕房屋像积木一样倒塌

  援助对象:2岁女童

  灾民症状:经常梦呓、发呆、哭泣

  志愿服务队队员李英迪硕士在日记中写到,有一个2岁的小女孩,由于惊吓常常会梦呓,经常会想到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她一起长大的小狗“胖胖”。开始几天她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哭泣,谁哄谁逗都没有用。后来,小女孩逐渐不哭了,情绪比较稳定,但仍然不爱说话。

  志愿者开始一直陪她玩积木,后来建议小女孩用积木做小狗“胖胖”。孩子的脸上慢慢流露出笑容。小女孩开始对李英迪说话,会说她很想念小狗狗,很害怕家里房屋像积木一样倒塌,很害怕夜里的噩梦。

  专家分析:

  调查中发现,地震灾害发生后,5岁以下儿童会出现梦惊、情绪不稳和饮食困难等症状。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食欲和求知欲,久而久之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待震后受惊吓的小朋友,最好的办法是多陪在他们身边,及时敏锐地发现他们的精神依赖物,逐步引导他们说出心中的恐慌。

  灾区现场

  给战士治心病

  让他痛哭一场

  广州15名志愿者自费赴川为救灾战士心理治疗

  时报讯 (特派记者 朱小勇 通讯员 黄红英) 昨晚,5名在地震救灾中受伤的战士,在成都武警医院经过医生和广州心理自愿者的精心治疗后,即将伤愈归队。在武警医院就有一支来自广州的心理志愿者,他们15人都是自费前来,专门为受伤的战士进行心理治疗。

  “怕吗?”

  “怕!”

  “有没说出来?”

  “没有。因为我们是军人……”

  这是士兵阿正与广州志愿者刘万晔之间的一段对话。阿正介绍,5月13日的深夜,他所在的部队强行军,成为第一支进入灾区的部队。当时眼前的景象让阿正和战友惊呆了。

  “我们几个战士齐力把三米长的断垣推翻时,全都呆了!底下是一个‘人饼’!大家呆了几秒钟,又自觉将散落四周的肢体一块块拼合成一个完整的身体,然后搬走。” 说完这句话,19岁战士阿正终于嚎啕大哭。只大他4岁的广州志愿者刘万晔如释重负,他这一哭,刘万晔等了足足两天。

  像阿正这样从抗震救援前线因伤撤下来的官兵,武警医院住了很多,当中还有赫赫有名的中国地震救援队的几位伤员。据了解,这批兵里很多都只有十八九岁,他们直面了很多同龄人无法想象的悲惨景象。

  “因为他们是战士,时时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认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但在灾难面前,战士也会觉得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心理会产生强烈落差,不得不强行要求自己‘坚强’。 但强行将落差和悲伤抑制对心的伤害最大,越是坚强的人,一旦‘心’受伤就更难恢复。”刘万晔说,在关注灾区民众心理救援的时候,也要考虑一线人员,像这些可爱的战士,还有医护人员,都急需救援。

  刘万晔说:“我们志愿者就是通过套近乎和各种技巧,让这些可爱的战士,直面心中的恐惧,让他们能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刚开始接触时,战士们都不愿意说话,目光游离,甚至是呆滞。刘万晔逗他们说话,不时穿插自己的故事与他们分享,和同伴互相调侃逗他们笑。

  5月21日,战士终于开口说话了。从入伍那天一直聊到地震,大男孩们第一次谈起了积压在心里的恐惧和伤感。说到看到的种种惨状时,一些战士忍不住嚎啕大哭。刘万晔说,那个时候,距离心理救援黄金72小时还有24小时,能让战士们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就达到了治疗效果。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