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夙愿未圆 改革仍在进行中

  2008年5月4日,是北大诞生110周年的日子。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与部分师生座谈。作为北大的掌舵人,许智宏已经执掌北大8年多。时至今日,“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困扰着北大,也困扰着许智宏。
在大学尚未获得自主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分的情况下,许智宏能做的,或许也很有限。

  许智宏,1942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随后考上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该所长期工作。1979年至1981年,先后在英国约翰依奈斯研究所和诺丁汉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自1983年起,历任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10月至2003年2月任中科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校长至今。

  那是1999年11月中旬,一个消息开始在北大流传:许智宏将接替陈佳洱成为北京大学的第30任校长。11月20日,国务院下达了正式任命: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同时仍兼任原职。12月13日,许智宏登上北大图书馆报告厅的讲台。57岁的他表示,“我没有想到自己在这个年纪重返北大。”

  到今年,许智宏在北大校长这个岗位上已经就任8年多了,北大也迎来了自己110岁的生日。作为北大校长,许智宏身上肩负着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这不仅是他和众多北大人的心愿,也是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们共同的心声。

  对于北大前几年启动的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许多先导性的改革,许智宏近日称,“北大的许多改革仍在进行之中,并在稳步推进。改革的方案需要不断改进,而改革成果的显现也需要时间。”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从许智宏就任的第一天起,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就一直缠绕着他。多种大学排名的出台,以及这一话题在社会上引起的普遍关注,使他多次面临着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

  2004年9月2日上午的开学典礼之后,许智宏对北大3000余名研究生新生做了校情报告。他从北大形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背景和规划的内容讲起。他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北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全体北大人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规划》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从1999年到2005年为第一阶段,从2006年到2015年为第二阶段,2015年北京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近年来,有关建设一流大学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也有人说,北大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2005年10月27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公布了200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美国哈佛大学名列第一,中国的北京大学名列全球第15位,超过日本的东京大学而名列亚洲第一。这个排名公布后便引起了舆论的激烈争论。香港京港交流中心的邹重华博士就说,稍微对照一下日本东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就能感觉到北大在科研能力上的差距了。

  许智宏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求学校低调处理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公布的大学排行榜。许智宏承认,北大在国内以及国际上有一定的声望,但北大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还有很大距离。“这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赶上的差距”,他还说,现在的大学排行榜由于标准设计的问题,有些排名很不合理。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排行榜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和社会声誉,让人爱又让人恨,不过他个人不会过分关注。

  对于某一次的排名可以不过分关注。但是,这一问题却是许智宏必须面对的。他近日对记者表示:“对于世界一流大学,谁也没有给出定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1998年北大百周年校庆时,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之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我们要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但作为一所大学来说,要想在世界上有影响力,则必须在引领科技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师级学者。一所大学在国际上的声誉,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此前,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校长来北大访问,他认为北大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季羡林先生也认为北大一些学科已是世界一流。但北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一所研究型大学,仍应该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继续加强建设。在某些方面,我们与国外知名的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仍需要继续努力。”

  正在进行中的改革

  2003年元月,在许智宏的带领下,北大出台了一套新的用人制度改革方案,方案主要起草人为张维迎。方案的核心内容是:首先,力争打破大学教师的铁饭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提出,新聘教师在讲师岗位上最多工作6年,理工医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工作9年,人文社科专业教师在副教授岗位上最多工作12年。讲师和副教授若在两次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的机会中不能成功,学校将不再与其续约。其次,力争解决学术近亲繁殖问题,让人才流动起来,提升学科竞争力。提出各单位院系原则上不直接从本单位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讲师岗位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副教授和教授岗位空缺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两种方式实现,择优聘任。很快,北大的改革方案不胫而走,不仅在北大校园内,而且在全国各大高校以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褒贬不一。

  曾在北大社会学系任教5年其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猛认为,“所谓改革机制,是提高了旧的运作机制中竞争的风险,以前当不上教授,可能只是不能带博士生,分不上房子,收入少一些,但至少你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默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现在却是失业,剥夺从事继续学术研究的机会。”

  著名学者陈平原透露,他跟校长谈了三点:第一,大学改革必须要意识到大学是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层、教授以及学生三部分人组成的,只考虑管理层的需要是做不好的,改革需要管理层与教授协商才有可能做好。校长说不对啊,我们征求了很多意见。我说你们征求的都是院长的意见,著名的教授当了院长、部长之后,他们考虑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不是研究问题,所以承认大学里管理层和大学教授之间有矛盾,这是合理的。我们的工作是努力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第二,大学的改革缺乏人文学者的参与。校长说我们找了文科还有理科啊。但是今天不是文科和理科的区别,而是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各自的学术背景、差异造成的区位严重对立。当时北京大学请的那些人,不是经济学家就是法学家,传统的文、史、哲、考、古不在其中。第三,制订政策清一色的美国大学的模式,是有问题的。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发展途径,必须考虑到美国、日本、欧洲,以及传统中国大学的思路,过多的模仿一个大学的发展之路,会导致一些水土不服。

  但陈平原还是承认:“这期间,虽然我对这个计划有一些批评,但是我承认这个计划的初衷有合理性,包括里面一些具体的措施有合理性,也就是我同意他们的判断,北京大学以及全国的大学,今天有改革迫切的需要。”

  作为改革的焦点人物,许智宏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舆论的中心。他反对把北大的改革描述为“休克疗法”。对于一些教师的反对,他表示,北大的改革源于自身和外界的压迫,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像校长一样思考问题。因为作为校长,毕竟对全校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个教员来讲,他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可能平时对全校的事情根本不关心,这时候就要给他一个更全面的看法。对于北大的改革来讲,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大方向,看看符不符合大学改革的方向;改革是要逐步推进的,方向不能变。改变大锅饭的体制,改变大家的预期,岗位要公开等等,这个是不会变的。

  而许智宏在回顾这些年来北大的改革时表示,自己刚到北大时正是世纪之交。不进行改革,大学也会丧失活力。北大只是抓住了改革的时机,不失时机地推进了改革,虽然许多改革制度还不完善,但可以在逐步推进过程中完善它。而如果在适当的时候不及时推进改革,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但一个政策一旦出台了,就不能老变,改革不可能每年都要有新措施。任何工作都有延续性,需要不断完善。改革不可能是激进的,过于激进的改革,是会翻船的。

  另一方面,许智宏对于严格的经费管束机制、“见物不见人”的审核观念使大学只能将经费更多地用于设备的改善而忽略人才的补给,“买米的钱不能买油”的现状深感无奈。他在最近接受北大学生王思泓访谈时表示,北大的最顶尖的学者比起一般地方院校多得多,但他们每个人享受的津贴就比很多地方院校相对要少。所以我就呼吁我们国家,不仅要看到买东西很重要,还要给我们的研究创造安定的环境,给老师以很好的待遇。大学和研究所不一样,国家给我们的钱是按学生的人头给,是用来办教育的,科研经费全部依靠我们的老师凭自己的本事和竞争力从各个渠道申请,竞争也很激烈。其实北大的老师是非常辛苦的,他们这几年承担的科研任务大大增加了,而教学工作也很繁重,一点也没减少,因为我们绝不可以降低教学质量。

  大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许智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在2007年暑假与部分新生代表座谈时,许智宏如是说:

  每一个有机会到北大来的同学都希望能学有所成,将来有一番大作为。在2006年年初召开的科技大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很难想象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而中国大学在世界上却没有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北大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

  我们的国家需要若干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我想我们北大有这种追求,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北大创建一流大学,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大家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来到北大,能不能通过在北大的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出色的、在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一个挑战。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担子,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那么怎么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我们中国的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和大学的精神直接相关。应试教育的体制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吗?这一点我跟很多媒体讲过,我感到很遗憾。我看到现在的中学生背的书包不知道比我当中学生时重多少倍,连小学生都背了很大一个书包。我常常收到中学生的来信,他们都很出色,都是全国重点中学的学生。有的中学生对我说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一直都在学习,做作业,既没有时间玩,又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由于高考的指挥棒,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同学们来到大学必须扭转这种状况。如果大学还是按这种比考试成绩,比班上谁考了第一名第二名的方式去衡量人才的话,我想我们的大学就没希望了。

  所以每年我在与新生的座谈活动中都要告诫大家,你们在中学都很厉害,高考也考得很好——当然我希望大家到了大学仍要好好学习,把每一门功课都学好——但我并不希望每个人在班上非得要争个第一第二,如果到了大学,目标只是一味停留在争第一第二上,我觉得这是没有出息的。所以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要重新思考我的大学、我的使命、我的目标。

  大学要培养创新型思维,除了教会大家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我想大学在培养人才上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把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员,他们担任了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他们同样有责任和使命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在北大的2008年的新年联欢晚会上,鬓发苍白的许智宏为师生们献上了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展示了一个科学家和北大校长依然年轻的心胸。或许,这首励志歌曲不仅是他对学生们的希望,也有给自己的鼓励。

  然而,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北大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强校,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人才,许智宏及其后来者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北大110周年校庆,胡锦涛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北大人文学部主任袁行霈教授提出大学必须有自主权与学术自由。这一点对于大学的发展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的前提。不仅北大如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乃至中学、小学教育都如此。(牟尼) (来源:《小康》杂志)
(责任编辑:赵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