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和科研院所长期分立,国家的科研活动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大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未得到重视。 近年来,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一批重点大学的科研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2003年“973计划”新批准项目中,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的有18项,占总数的72%;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均占项目总数的70%以上。“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一批重点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产生了一批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成果,造就了一大批国内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技人才。
大学中人才相对密集,捕捉信息的能力较强,教师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重点大学吸引了全国一批最优秀的学生,他们能有较好的条件参与科研工作,接受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训练。活跃的学生群体、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是确保大学教育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正是这样一种互动的环境和大学本身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大学成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比较合理的学科布局。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综合学科的优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使教学、科研、生产的密切结合,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和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大学应与国家的科研院所一样,得到国家稳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大学也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拓展经费渠道。
切实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密切合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科研体制改革中应予以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很赞赏德国马普学会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将其大多数研究所或实验室设在大学校区或大学附近的做法。我国应建立一种机制,鼓励至少是新建的科研院所优先考虑建在大学校园或大学周围,从而为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好的条件,这也有助于大学广泛汲取当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而研究院所也可以受到大学良好人文氛围的熏陶,吸收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学生则可以从两方面受益。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