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汶川震灾中国志愿者
志愿服务:无偿但依然要有章可循 为了确保善意和真诚能够如志愿者所愿顺利、有效地转化为善行,章法不可丢
金锦萍
志愿者是不受任何私人利益或者法律义务驱使,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对价,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汶川强震吹响了志愿者的集结号,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刻让我们如梦初醒地意识到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秉承良知、诚心和责任,愿意以自身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技术、时间等贡献社会的人。因其无偿、无私、无求,志愿者让人感到温暖和振奋,真乃人性大美之昭示和焕发。诚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言,“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志愿服务更是承担公共责任的公众参与行为,而对于社会责任的主动自愿的担当恰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志愿服务能够填补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导致的缺憾,扩大社会公共福利的能量。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志愿服务已经因为其灵活性、贴近个体、及时发现并填补盲区等特色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彰显其难以替代的功能。
在志愿服务中,市场规律黯然失灵,因为志愿者提供的是无偿服务,不计报酬;职场规则悄然隐退,因为志愿者是在职业之外提供服务和帮助;法律义务默然离场,因为志愿者并非基于任何的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确,如果说有什么能够驱使志愿者的话,那只能是来自内心的需求和召唤。
但是志愿服务不能仅仅凭靠热情、诚意和付出。日前团中央和四川当地有关部门发出婉谢信:恳请志愿者另择适当时机前往灾区。原因在于数量众多的、毫无组织的、热情的志愿者为灾区增添了食宿和交通方面的负累;但是几乎同时,也有组织不断有向社会发出招募合格志愿者的公告:急需大货车驾驶员、女性医护人员、专业心理医师......。在特定事件或者场合中,提供劳力和时间的志愿者的简单需求容易饱和,反观对于具备某些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志愿者的需求却有增无减。亟待构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以沟通供求,整合资源,有效提供服务。
充分的信息提供只是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志愿服务并非职务行为,却依然需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且不谈生命救援、心理治疗、遗体处理均需要专业技能,即便是救灾物品的发放也需要恪尽职守。无偿和无私并不能成为降低服务水准的充分理由。另外当志愿者承担某一特定工作时,一旦承诺,就得有始有终,并践履相关职责。即便有适当理由需要退出志愿服务,也该做好交接工作。
无偿不等于无责任。志愿服务并非基于任何法定或者约定义务,但是却依然有法律规则可循。如果在志愿者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因过失致人损害或者因意外自身遭受到损害,法律责任的承担将成为问题。由于其中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是满怀善意和真诚,让志愿者或者志愿服务的接受方承担相关赔偿都有失公允,易产生社会不妥当性。于是,在遵循民法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志愿者的保护和责任限制成为立法宗旨之一。
至此,志愿服务组织的介入成为有效途径。志愿服务组织将在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披露、对志愿者的必要培训、告知志愿者其所服务区域内所存在的危险、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具、设备和防护器具、食宿条件等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和作用。甚至,为志愿者购买人身伤害险和第三人责任险也应该纳入其考虑的范畴。与此同时,关于志愿服务组织自身的设立、权利义务、运行等又将遵循必要的规则。鼓励和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政府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志愿者予以表彰和奖励都将有助于志愿服务的良性成长。
一言以蔽之,为了确保善意和真诚能够如志愿者所愿顺利、有效地转化为善行,章法不可丢。但是,无论如何,关于志愿者、志愿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则并非要抑制源自志愿者内心的善意和真诚,更不该成为志愿者实现精神追求、承担社会使命、丰富人生体验和促使心理完善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只要他(她)愿意。从事志愿活动也并非一定要通过志愿服务组织作为中介。因为志愿本质在于遵从人自愿的给予。
志愿者服务不能打乱仗 既要保护民众自发的积极性,又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制度化,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唐钧
汶川地震灾害带给中国社会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民间的志愿运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灾害发生初期,就有很多普普通通的人自己带着救灾物资来到余震不断的灾区,与抗震抢险的军队和当地的民众一起,为挽救更多的生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前,在灾民的生活安置和心理抚慰方面,各个灾害救助站点仍然可以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当媒体将这些动人的事迹向全国传播以后,更多的热心人涌向灾区。常见的说法是:光捐款还不够,还希望亲手为遭遇不幸的灾区人民尽一点力。但是,强震过后还将延续一段时间的余震期还没有过去,灾后大规模重建家园的工作还没有开始,灾区的民众还住在帐篷里,大多数地方还过着集体生活,而且那里的物资,尤其是食品和饮用水还比较缺乏,还容不得与人分享。因此,即使志愿者带着满腔热情来到灾区,但却可能发现根本插不上手,仅在一旁观战,就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一线传来的消息说,有些新到的志愿者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便到救灾站点找人聊天,想给灾民带去心理抚慰。但是,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光凭热情是干不了的。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灾民,现在不断有人走进你住的帐篷,请你回忆地震当时的情形,探询你的家人的近况,由此而不断勾起你本来不愿再回想的往事。之后,又在你住的帐篷里“卡嚓、卡嚓”地照相,最后还要拉你一起合影……可能就是再有耐心、具备菩萨般性情的人也有受不了时候。
其实,志愿者们本是满腔热情、一片好心,但是到了灾区后才发现没有适合他们的事情干。于是,想陪人聊聊天,做些心理抚慰的工作,又因为方法不当,反倒得罪了人。
对于灾区的民众来说,其实他们也不愿意伤害前来帮忙的好心人。但是,在灾害发生两周之后,灾民的心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前一阶段,因为沉浸在对于地震灾害的震惊、对于散失亲人的担心,他们一时还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处境。两周以后,对于地震的惊恐已经过去,而对不断发生的余震却有点麻木了;至于亲人,也大致上都有了比较可靠的信息。因此,他们本身所面临的问题上升到第一位。但是,如前所述,因为种种原因,大规模的重建家园的工作还不能马上开始,他们还必须在帐篷和简易房屋中住上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心情会变得焦虑、急躁、易冲动……用坊间的大白话说:就是“上火”了。而解决这些社会心理问题,则需要专业知识和方法技术,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得了的。
以上提到的问题被台湾的同行概括“志愿过剩”,除了现在表现出来的人力的过剩,将来还有可能出现物资的过剩。譬如食品,现在看来还很缺乏,但主要是灾区之外的食品运不进去,而且食品又有保质期,一旦过期,就浪费了。所以,理性的救灾就要尽力避免这样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当然,在这次地震灾害中,民间志愿运动的崛起是十分令人振奋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对此都还缺乏经验,尤其在组织协调方面。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都已接纳了这样一个说新不新、说老又不老,但还是要被看作“新鲜”的事物,因为这表现出广大民众较大规模地自觉参与社会重大事件,并且与政府和其他各方面都配合得很好。
暑假即将到来,可以预期,类似的志愿活动在大学生中会掀起一股热潮。所以,从现在起,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组织大学生分期分批地去灾区参加志愿服务,有条不紊地将全国人民的爱心带给遭遇不幸的灾区人民。
至于有人提出立法规范,恐怕还要看一段时间。待救灾工作告一段落后,再好好地总结经验,然后上升到政策与法律的层面。现在忙于立法,怕的是很多旧的思想又会泛起。因为既要保护民众自发的积极性,又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制度化,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地震世象百态 有人说,越是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越是能表现出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的确,灾难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与美丽,让我们看到了超越于自然力量之上的人的高贵,当然了,灾难也会映射出人性中的卑劣与丑恶,让我们看到了现实冷酷残忍的一面。
刚刚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从一定角度上来讲,就是这样一场检验人性的灾难,很多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生命可能已经匆匆逝去,很多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可能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在这一刻,生与死、善与恶、真实与虚伪,高贵与卑微、眼泪与欢笑正在轮番登场,就在我们的身边上演着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展示着一幅幅世象百态长卷。
有感于此,我们想撷取这长卷中的一小部分,呈现给尊敬的读者,也许会引发更多的感触和思考。
人物:袁文婷,一名小学教师护送学生,多次往返教室内外,不幸遇难。
经典语录: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编辑点评:教师之所以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尊敬,不仅在于他们无私地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身体力行地去作“道德之表率”。灾难中,这位80年代出生的人民教师,用青春、热血与生命挽救了很多学生的未来,更维护了“师者之所以为师”的尊严,让“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在地震中迸发出了耀眼之光。相比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我们可以说,有些人死了,但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人物:为了冒生命危险在余震以及塌方中救人,消防战士荆利杰向战友和群众下跪。
经典语录: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编辑点评:除了感动,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表达我们的心情,不身临其境,就难以想象一个战士的如此非常的举动。战士的字典最不应有什么?或许是眼泪,战士的字典中最应有什么?或许是尊严。然而,巨大的灾难却合理地改变了平日的“常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位普通的消防战士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男儿之膝跪出的不是黄金,而是对人民群众的拳拳之心。
人物:范美忠,四川省某中学教师。大地震发生时,正在上课的范老师,抛下全班学生,第一个冲出教室逃命。
经典语录: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编辑点评:在灾难面前,我们可以原谅一个人的怯懦无能,也可以原谅一个人的贪生怕死,甚至可以原谅这个人为自己贪生怕死的行为辩护,但是我们绝不能原谅的是,这样公然颠倒黑白,以丑为美并且振振有词。不要忘了他这番话是对着学生们说的,这不能不让我们为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揪心。所幸的是,我们还有谭千秋、袁文婷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虚伪的说词掩盖不了丑陋的灵魂。
人物: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先后来到了募捐点两次,为灾区人民捐款105元。
经典语录: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编辑点评:传统文化中的积德行善往往讲究的是“心”:不在多少,但求有心,所以,善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的衡量靠的是相对值、不在于数额的多少,而在于比例的高低。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当某些人运用商业思维振振有词地为不捐、少捐找出N个“理性”借口的时候,这位年逾半百老人往返2次的捐款事迹,却让我们留着泪感受到了原来乞丐可以比某些富豪富有,原来他才是属于“(高)尚流社会”。
人物: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的保护,使得孩子毫发无损,她在遇难前用手机给孩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经典语录: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编辑点评:大爱无言、亲恩似海。如果没有这场灾难,这位母亲的关爱必然如涓涓细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润泽他的一生。然而,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剥夺孩子理应享受的全部母爱,在那天崩地裂的一瞬间,这位普通的女性把本应延续一生的母爱顷刻间凝缩起来,使瘦弱的肩膀可以在须臾间抵挡住泰山压顶般的塌方,让孩子在大灾中享受到了最真,也是最完整的爱,伟大的母爱再一次显示出人性的光辉。
人物:莎朗·斯通,好莱坞女演员,曾因主演过《本能》系列,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经典语录:四川大地震很有趣,这是不是一种报应呢?
编辑点评:一张幸灾乐祸的丑陋嘴脸。其实,这位女士也很有趣,因为她很有勇气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诠释了一个无知者无畏的形象。她应该是在以经济发展长期领先为背景催生出来的美国文化中,傲慢自大,喜欢指手划脚,无知却又自以为是的极端代表。不知她那位达赖朋友有没有教过她,佛曰:慈悲为怀,不可妄言。我们只能说,无知不是你的错,可你总要对自己不懂的事情胡说八道就是你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