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应急疏通工程 昨晚完工官兵撤离
本报特派记者 任明勇 宋岩 绵阳报道 经过前方621名、后方400名武警官兵、水利专家连续6天昼夜奋战,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于昨晚10点钟完工。上千官兵和水利专家已经于昨日早上开始撤离施工现场。
疏通工程昨晚完工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完工,可比原计划提前实现分洪,预计6月1日至3日进行分洪。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副总指挥、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介绍,截至31日22时,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3.55万立方米,钢丝笼护坡4200立方米,疏通道路17公里,平整场地14040立方米,清障树木35000立方米。此次抢险共投入推土机26台,自卸车4台。
截至目前,开挖的泄流槽总长475米,进口段底高程740米,底宽大于7米。中间段高程740米,底宽大于7米。出口段高程739米,底宽大于10米。
没有实施爆破
水利部专家昨日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泄流渠修好后将没有实施爆破导流,而是自然溢流,即随着水位上涨,湖里的水从泄流渠自然流出。
专家称,现在两边山体还在滑坡,同时堰塞体的情况也非常复杂,如果用较大的爆破炸药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通过泄流渠泄洪的影响不是很大,对下游不会造成特别的危险。”该专家表示,泄洪以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水流会不会造成大坝变形,希望水流把挖的泄流渠能够冲得更深一下,然后再来判断整个坝体是不是稳定,然后再确定下一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方案。
另外,昨日向唐家山堰塞湖运送了20艘冲锋舟,用以打捞湖中的漂浮物。
官兵昨开始撤离
从昨日早上开始,奋战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的官兵们开始撤离,昨日一天乘坐直升机返回的官兵有340余人。截至今天下午6点,所有官兵和专家将全部撤离。
“现场只留下20人的观测队伍。”水利部的专家表示,这20人主要是负责观察水位变化、大坝的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抢险施工人员在撤离时将清理现场的生活垃圾,或挖地深埋,或就地焚烧。
另外,为采集唐家山堰塞湖水情信息,尤其是实现过流后的信息,唐家山地区目前新设立四个观测点,四套宽带无线视频实时信息采集系统昨日已经安装调试完毕。该系统将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对唐家山堰塞湖泄流后的流量、堰体状况即时予以记录并传输,以供分析备案。
士兵:最想洗个热水澡睡觉
绵阳市民自发到机场迎接从唐家山归来的战士
5月31日的绵阳南郊机场,人头攒动,附近的居民来了,城区的市民来了,还有很多孩子也来了。
他们要迎接从唐家山归来的勇士——在唐家山奋战了一个多星期的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
你是我们的英雄
昨日早上8点,在绵阳南郊机场,数十辆大客车已经在此待命。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接从唐家山堰塞湖撤离的官兵。
9:00,周围的居民闻讯赶来,手捧着鲜花。9点过一点,武警水电部队的30名官兵乘坐直升机抵达机场,下飞机后,他们首先接受消毒,然后列队走了出来。
迎接他们的是充满感动和感激的人民,打着“绵阳人民感谢英雄子弟兵”、“辛苦了”等横幅。
附近的9岁女孩张熙悦带着自己的小邻居、8岁的女孩张子悦来了,他们举着:“唐家山英雄,我们最可爱的人!”
“他们是我们的英雄。”张熙悦说。
当官兵们走过来后,两侧的人高呼着:“中国加油!绵阳加油!”
不少人捧来了鲜花。官兵们往前走,他们就跟着跑,把鲜花塞到了武警官兵的怀里。
爬山时都摔倒过
昨日,武警水电一总队的参谋刘傅斌也乘直升机出来了。他是25日夜里和400多名士兵徒步10个小时抵达唐家山的。
刘参谋告诉记者,徒步上山,就象壁虎一样,手必须紧紧抓着石头爬上去;下山,最陡的坡度有80度,下去只能两只手紧紧从背后扣着石头。
“我们几百人,每个人在爬山的过程中都摔下来过。”刘傅斌说,幸好下面人多,上面摔下来的人都被下面的人接住了。
而在山上,刘傅斌记忆很深刻的是,当米-26飞机到达时,现场是飞沙走石,米-26的旋翼掀起的风,卷起一块拳头大的石头,砸中了一名战士的动脉,“血当时直喷出来,喷到了帐篷上面。”
“这名战士简单包扎了一下就要求继续投入抢险,最后大家把他硬抬着上了飞机,才回来接受治疗。”刘傅斌说,战士走时,流泪了!
最想洗个澡睡觉
昨日晚上7点,又有一批官兵乘坐直升机返回绵阳机场。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现场迎接的市民并未减少。
战士们领到了干净的衣服,然后登上客车。在车上,记者看到,很多年轻的战士们,胡子已经长了很长了。
“我们已经上去10天了。”武警水电一总队的战士刘英浩告诉记者,上山10天没有洗澡,没有刮胡子,一天只睡6个小时,就睡在大坝上面,战士们挤在一起。
“由于太困了,休息时即使是站着,我们也能睡觉。”刘英浩告诉记者:“我现在最想的就是能洗个热水澡、吃顿热饭热菜,好好的睡一觉。”
“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他们太累了!”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车马上送战士们去洗澡,然后吃顿热饭,睡个好觉。车上已经有战士在座位上睡着了。 本报特派记者 任明勇 宋岩 绵阳报道
广播电视随时发布堰塞湖水情
疏散的群众暂住在山头帐篷中,灾情信息畅通没有人恐慌
记者昨日从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指挥部获悉,截至昨晨8点,绵阳市已有19万余名群众,按计划撤离到安全地带暂住。
水和食物储备充足
昨日中午,记者在绵阳城附近的园艺山、富乐山、南山等安置点看到,居民们在帐篷里聊着天,有的在泡方便面。
据悉,截至昨晨8点,按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预案三分之一溃坝方案,涉及的19万余名下游民众已全部撤离到预先设定好的安全地带。
其中,绵阳市区撤离人口达11万,全部就近安置到了城区边的高地上。
他们很多人洗衣机、电视机不带,只带了一样家电,就是收音机。“电台随时都在播发堰塞湖的新闻,这个很及时,有突发情况,我们也好准备。”
而在帐篷里,塞满了矿泉水、饼干、方便面以及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用完了,到小卖部可以随时买得到。”
了解险情没有恐慌
“我们并不恐慌,因为政府把所面临的危险和所要做的工作都摊在群众面前,我们心里反而更踏实了。”居民们称,虽然条件比家里差了点,但还算习惯。
据堰塞湖前方的指挥部介绍,他们会随时把灾情和各方面救援的消息通知大家,昨天开始,绵阳当地的广播、电视台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大家报道唐家山堰塞湖的水量、水情让大家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只有让大家了解得更多,才不至于恐慌。
本报特派记者 任明勇 宋岩 绵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