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记者手记刘海:震撼下的思考 忙碌中的探索

  ——汶川地震报道感思

  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 刘海

  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首批进入灾区的记者,十个日日夜夜的所见所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更是心灵的一次洗礼。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时,我们有冲动,但新闻报道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在忙碌的工作状态下把握节奏突出重点。


  快速反应 接令出击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当我还在成都市消防支队六楼上采访时,突然楼房剧烈摇晃,“地震了!”我随着人群从安全通道冲下楼,这时电话已经打不通了。“怎么办?尽可能就地了解情况。”我守候在支队外的大楼外关注着事态的变化。十多分钟后,一辆警车前来报告说“温江、彭州有情况。请速增援。”这个信息很重要,必须马上赶回分社。但这时出城车辆爆增,部分路段已实行交通管制。

  平常不到20分钟的车程,我花费了近一个小时才绕道赶到单位,向分社领导汇报了消防支队接到的情况后,当即就赶赴成都周边的温江和都江堰。这两个区县位于城西,是成都距离此次地震震源最近的两个区县。

  当下午四点过达到温江时,看到城内的受灾情况并不严重,但部分医院已经将病人转移到户外的空地上。采访了医护人员后,我又往都江堰赶,此前分社已经派出一组记者赶赴汶川,但电话打不通,都江堰情况无法得知。来到都江堰后,地震后的景象比想像更加惨重,入城大道两旁的建筑垮塌了一半,一些车辆被埋在废墟中,出入城车辆拥堵在城区内,大量人员聚集在城区的广场上,惊魂未定。晚上9点,我赶回分社发稿。

  等“成都温江、都江堰震区见闻”文字和相关图片稿发往总社后,已经是晚上10点过了。分社领导指示“马上出发到绵竹。”二话不说,收拾出发。当和两名同事已经坐在前往绵竹的车上时,才发现自己身着短袖、皮鞋,面对即将到来的艰辛,我们不能多想。

  现场报道抢时效 人物报道短平快

  13日凌晨一点过,我们进入绵竹市汉旺镇,也是首批达到绵竹的媒体。地震造成当地通信、电力中断,但借着夜色,走到近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路两边房屋已几乎全部垮塌,进镇路上不见一人,让人感觉到恐怖的静寂,我们也想像着曾经平静的山区乡镇原来的模样,一次大地震把这些平静全部带走了,留下了哭泣和无奈。

  往前走,终于见到人影,几百群众聚集在东方汽轮机厂外的大片空地上,交谈声、哭泣声,混成一片。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地震给该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位于该镇的我国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商东方汽轮机厂的大部分厂房垮塌,办公楼里二十多名技术骨干被埋在废墟中,生死未卜。更人心寒的是,地震发生时,东汽中学的数百名学生正在上课,至少200人被埋。

  尽管已经是凌晨2点过了,但我们没有丝毫睡意,准备立即前往东汽中学。由于要通往学校的道路要穿过一片职工宿舍楼,部分宿舍楼发生垮塌,受损情况不明,有再次垮塌的危险。在工作人员的再三叮嘱下,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废墟靠近学校现场,看不太清楚,但大体轮廓可以看到:一座教学楼只剩下中间的一小部分,两侧全部垮塌。

  情况了解后,我们准备处理稿件,但这里通信中断,先期出发又没有携带海事卫星,只能往绵竹指挥部赶,希望那里能有通信网络,稿子就在车上写。凌晨四点,我们在指挥部里传回了第一篇关于绵竹的报道。之后,关于绵竹救灾面临的困难、部队官兵到达绵竹开展救援等报道也在当晚陆续发出。

  完成当晚稿件已经是13日早上7点过了,没有休息,我们喝了两口水、啃了几片饼干,13日一大早,又赶到绵竹市遵道镇。这个镇也是绵竹受灾较严重的一个镇,镇上小学成为危房、幼儿园垮塌。在当地民政干部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幼儿园的废墟,景象惨不忍睹,校舍整体垮塌,废墟里还散落孩子的小鞋、小枕头、小盖被,我们一行的摄影记者一边流着泪一边在颤抖中按下快门。

  民政干部告诉我们,在救援人员还未到达的时候,镇上群众已经开展了自救。面对大灾,其中一些群众为救灾做的事情很简单,甚至都不值一提,但却感人。通过她的转述,我们了解到了为保护孩子遇难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了解到了把自己私人诊所的全部药物拿出来救人的医生韩先成、了解到了冒着垮塌的危险上楼为死去孩子找裹布的布料老板贺思萍。

  我们也幸运地找到了后两位当事人,面对我们的采访,他们自己都觉得很惊讶:“换谁都会这样做的。”短短几分钟的采访,我们确定了基本事实,甚至都没来得及再去挖掘细节,他们又告别我们奔赴各处为救灾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路上,我们从一开始的震撼中逐渐平静下来,开始构思这篇短小的人物通讯,题目初定为《地震那一刻,平凡的他们都是英雄》。我们商量,文中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去描述他们所做的一切,而采用“剪影”的手法,把每个人物故事控制在三百字左右。特别是那名保护学生的遇难老师,把现场人员看到的情况汇集成一句话,定格她当时的壮举。稿件当晚发出后,受到众多媒体欢迎,160多家采用,鼓舞着我们的斗志。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人物报道上,部队、基层干部、医护人员等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层出不穷,但在救灾初期,报道重点还是第一时间受灾现场和救灾动态。面对救灾中一闪而过的“小人物”,我们需要用更加敏锐的眼光抓住人物特征,简洁、迅速地报道出来,占领媒体阵地。当然,深入挖掘还有更多的感人细节,但用“短平快”的方式报道人物是我们这次地震报道的一个突破。

  知难而上 突出重点

  在绵竹的前两天里,当地受灾情况已基本清楚,但当地清平、天池和金花三个乡镇由于道路受阻、通信中断,情况不明,只能依靠走出来的群众带话。面对“盲点镇”,我们决定从金花镇突破。14日一早,我们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一条绵竹通往金花道路的断路处,前方四五米高的巨石挡住了去路,山上碎石还在“哗哗哗”地往下落,怎么办?走!穿过巨石,躲避落石,经过一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进入到此前联系一直中断的金花镇云盖村,村民反映说金花镇的学校垮塌,有的孩子遗体还停在家里。了解情况后,我们又往前行,穿过云盖村不到300米,前方道路上方的一匹山整体下滑已把道路完全阻断,无奈中,我们只能原路返回,并将盲点村的情况和灾民需求及时报道出去。

  16日,打听到通往金花镇的另一条路后,我们再次向金花镇进发。车行至什邡市洛水镇境内后,通往金花镇的必经桥梁已成危桥,河对岸金花镇隐约可见。在当地部队官兵的指引下,我们只能步行前往,爬上一段滑坡体、走过废弃的铁路、穿过摇摇欲坠的吊桥,终于达到金花镇政府所在地。由于道路不通,大型挖掘机械无法进入,百余名部队官兵正在人工搬运废墟,镇上大部分村民已被转移到周边地区。盲点镇的主要情况摸清后,我们及时向外界发出了稿件。

  地震过去一周后,搜救工作基本结束,转入救治伤员、安置灾民、防疫等为主的工作阶段,我们一行也在思考如何在新阶段突出报道重点,工作重心也开始从动态、现场向救灾经验、典型人物转移,阵地也从绵竹搬到了什邡。

  什邡是此次地震德阳市受灾较严重的地区,我们与当地工作人员接触后,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重灾区灾民被转移到轻灾区及城市周边后,不仅给管理增加了难度,而且灾民的长久生计也是政府的忧虑之处。什邡据此探索轻灾村、无灾村结对帮扶重灾区村民的方式,他们同吃同住同劳作,既缓解地震给灾民带来的心理阴影,也逐步帮助他们将生活转入正轨。

  18日,我们深入到结对户家中,了解接纳户和灾民一起生活的状况,政府相关人员给我们谈这种模式的操作性和推行面临的困难。19日我们发出内参,并同时转公开,将一个可能在灾区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救助模式予以推广,不仅供给其他灾区借鉴,也很好地反映了灾区政府临危不乱、认真思考的工作作风。

  我们一行认为,只有了解灾民安置和长期生活面临的困难,才能知晓这个做法的意义,当然,也只有推行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访中多发现、多思考、多总结。灾区采访中,每天接收的线索千头万绪,但人员、精力有限,面对突然获取的重要信息时,如何准确把握线索的重要性,突出重点、及时报道,给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 刘海)
(责任编辑:赵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