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比较高校巅峰的北大清华

  来源:中华英才

  引题:北京大学前党委书记任彦申以亲历的笔触记述了他眼中北大清华的个性:北大思想解放,喜欢坐而论道,往往想法多、办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华则严谨务实,想法少但办法多,想得到也能办得成。

清华不但自我感觉好,而且很关注别人的评价。北大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不太在乎别人评价。

  旁观者的视角:

  比较高校巅峰的北大清华

  文/本刊记者 王爽

  大学是社会思想成就的集大成者,一所大学可能会影响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国家。

  当辛亥革命成为中国社会初步成型的象征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划时代意义骤然凸现,在谈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时,我们无法忽略中国新思想策源地的北大,而当我们谈论北大时,却又无法不提及清华和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一墙之隔的北大和清华在近一世纪的岁月中始终处于伯仲之间。

  正如文学批判家李劼所言“北大标出了历史的方向,清华则显示了历史的底蕴;当北大在为中国历史接生一个文化婴儿的时候,清华为中国历史扮演的是一个文化守灵人的角色”,今天,仍为一墙之隔的北大与清华,渊源与个性,竞争与合作,总在无声地敲击着中国大学前进的脉搏,将二者相提并论,总是一个不易的话题,或许我们的审视只能拣个零碎,但我们期待即便这样的对比,也能够真实的记述两所中国顶级高等学府的个性与气质。

  “张扬”的北大与“内敛”的清华

  一位著名的外国大学校长说过:“一个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授和学者,有才华出众的学生和最好的仪器设备,还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一种在传统、过去的成就、价值标准和学术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性。”

  对于北大、清华而言,百年传统所迸发的个性,曾经如此的鲜明,清华是美国人以庚子赔款办起的,旧清华学生讲英语,多西装革履,北大以京师大学堂为前身,学生喜长袍;清华照搬了许多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习惯,而北大则更多慷慨激昂的革命斗士,于政治情有独钟,成为历次学生运动的排头兵和责任承担者。记得上世纪80年代,占据北大的核心口号是“振兴中华”,而清华的是“从我做起”,一个如此高远,一个如此微小,北大人所袒露的青春理想、浪漫情怀与清华人的踏实严谨、一丝不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个性是一种精神的贯穿,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曾题写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这是最能表现北大特色,又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字了,但今天在北大的首页上我们没有找到其校训,世界上哪所名校没有一个响当当的校训,北大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我们想,处于一个多变的时代,也许这正体现了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许这是要给北大学子留出自己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感悟人生。

  1914年,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以《周易》中的两句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于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了清华人引以为豪的校训。

  精神在传统中延续,个性在延续中凸现,张扬的北大与内敛的清华交相辉映,以一种生动彰显着个性的精彩。

  北京大学前党委书记任彦申以亲历的笔触记述了他眼中北大清华的个性:

  北大思想解放,喜欢坐而论道,往往想法多、办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华则严谨务实,想法少但办法多,想得到也能办得成。清华不但自我感觉好,而且很关注别人的评价。北大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不太在乎别人评价。清华注意内外有别,“家丑不可外扬”,尽管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但对外的声音常常是一致的。北大人在外面说北大的坏话是常有的事,人们似乎也无所谓。如果上级部门到北大、清华考察人才,在北大考察的结果往往是“虽然……但是……”而在清华考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但……而且……”。

  北大包容性较强,各种不同意见都允许发表,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怪诞不羁的人都允许存在,很难统一认识,而在清华,校方意图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对某个问题能形成强大的主旋律。清华教师张玲霞也深有感触,“清华学生很有凝聚力,一些集体活动都显示着同学的团体意识。只要是组织召开的,大都认真对待,即使不感兴趣,至多‘腹诽’而已,很少让组织者下不了台。北大则不一样,似乎与‘五四’的‘个性解放’牢牢挂钩,那里永远以‘我’为单位,要想在北大号召个什么很难。”

  做过北大的学生,执教于清华,张玲霞的感受格外的多,“在清华当老师,你渐渐地会格外严谨,学生渴求知识的眸子在仰视着你,不是没有讨论,却总是平静、祥和,充满着师与生的体谅。北大的老师同样是严谨的,但更需要机智,学生有时是‘咄咄逼人’的,他们尊敬你,但更尊敬才能、知识,他们热衷于争执,再有资历的先生,假如不能达到学说前沿,他们仍然会从你的讲台前旁若无人地‘逃课’。”

  而另一位谙熟清华北大的学者这样评价“北大人是追求浪漫和自由的,这种自由是打破规则的,而清华人追求刻苦而踏实的劳作和内心的宁静”。或许这样的评价会让我们更了解,率性而为的辜鸿铭、敢为天下先的严复、旁逸斜出的胡适、硬骨头的鲁迅、李大钊缘何成为北大的精彩;而默默探求学术真谛的一代大师杨振宁、华罗庚、钱三强、周光召等缘何成就了清华的绚烂。

  谈及此处,突然想起季羡林先生的一个比喻“清华如李白,北大如杜甫”,初听此话时仍有些不解,实无法将行色匆匆、踏实严谨的清华与浪漫不羁、豪放洒脱的李白混为一谈。后来,在读到一些相关文章时才有所领悟季老的表述,清华继承了美国教育体制学术与政体分离的一面,踏实严谨的研究学问,保持清华传统的自由观,有人认为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浪漫,恰如脱离政体自由的李白的浪漫。而北大从大学堂到国子监,一直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对传统文化的秉承使得北大文化积淀深厚,或许这便是构成季老心中“清新俊逸的清华与深厚凝重的北大”的缘由。

  清华人与北大人的权力轮回

  北大的历史是无法摆脱政治的,社会启蒙者的角色让北大人对于政治与改革有着不同寻常的狂热。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政坛高频度繁衍高官的是占据上风的清华,据中国校友网2007年1月公布的“高校杰出政治校友榜”中,清华大学以拥有41名“杰出政治校友”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34名“杰出政治校友”的北大紧随其后。本届中央政治局的8位常委中胡锦涛、吴邦国、习近平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只有李克强一人。

  有人说,数十年来清华人在政坛受重用,应受惠于当年清华校长蒋南翔“又红又专”的办校方向,蒋南翔曾提出“两个肩膀挑担子”,要求干部和老师同时担负起政治和业务两方面的责任,并抽调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希望实现“业务工作优秀的人懂得政治思想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优秀的人又懂业务”。除此以外,中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亟待工科人才大展拳脚,向来以储备工科人力资源见长的清华正逢其时。

  而北大,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一直是北大精神的一部分,追求“自由民主”也一直为老北大人所津津乐道,思想活跃、个性张扬、适应社会多元化的进程,是人们对北大人的印象,但也正是这一点,和官场稳重务实的气质差距甚远。

  而现在,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北大和政治的距离在逐渐拉近,据《南方周末》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拥有北大教育背景,并在任的副省部级以上官员已达57人。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河北省省长郭庚茂、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等均毕业于北大。

  与占据中央优势的清华相比,地方诸侯却是北大人居多,且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九成多就读于人文社科专业。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湘林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大背景是随着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国家对人文社科背景官员需求量上升的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姚欣保教授更是直言“北大这样具有文科传统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未来政坛上的表现还有相当的潜力”。

  与其说,人们是在关注政坛人物,不如说人们是在关注北大与清华,关注这个风声水起的时代,北大人与清华人政治意识与权力把握的又一个轮回。

  谁来续写精神的厚度

  110岁的北大与96岁的清华,在中国足以续写大学的厚重。

  中国经济增长和学生扩招为大学带来大跃进式的风潮,让“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成为谈资,北大与清华自不例外,1994年7月北京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4月25日北大校长许智宏宣布,北大要在2015年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2003年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宣布北大要“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迅跑”;而早在1985年,清华大学第七次党代会就提出要逐步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1993年,王大中担任清华校长时清华提出“有限期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2003年,清华大学首次公开跨越发展时间表“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清华现任校长顾秉林也在不同场合重申清华坚定不移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心。

  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是作为中国顶级学府的北大清华的使命和目标。有人却不以为然,觉得守住自己的精神传统比成为所谓的一流大学要重要得多。一个大学的使命是塑造并光大一种自由的精神传统,而不是争创一流,成为一流只能是个副产品,而不是大学意义和使命的全部。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它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而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一流的大师,大学需要“大师”启发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独立的思想,或许这一切无从谈起。

  记得在战时、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仍在相信“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当年的清华,潘光旦、冯友兰、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俞平伯、金岳霖、张岱年、吴晗、周培元、熊庆来等大师云集,他们以自己的学识与修为将清华精神延续。

  而今天,在我们的耳畔,常常听到对北大清华的批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直言“清华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学术氛围不够,现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也坦率地表示,“100多年来一直是北大精神象征的北大人文学科,现在已经不是国内最好的了”。去年,曾被多少代北大人视为北大自由开放魂之所系的三角地和自由旁听,一天之内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人们开始质疑北大自由精神与传统的遗失,开始怀念当年蔡元培先生开门办学的大气,怀念自由张扬思想的三角地。

  学者们的忧虑也好,社会的批评也罢,其实都是一种关注,而胜于关注的是崇拜,“非北大清华不考”,神话了的北大清华被学子们所崇拜,尽管北大清华学子的就业问题已不再是当年的“无可匹敌”,“天之骄子”的称谓也渐行渐远,但仍无法阻挡学生们对北大清华的追捧与狂热。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坦言“清华、北大是一流大学,但不是所有专业都一流,北大的优势学科是文科和理科,在工科方面可能不如哈工大和北航;清华的优势学科是工科,而理学院无法与中科大相比,法学院还不能与人大抗衡,清华医学院可能国内二流都算不上”。

  大学永远是在社会的脉搏下跳动,北大和清华也终无法避免时代浪潮的影响和推进,成为焦点或许不是他们的本意,因为,没有人能够漠视大学对于人生价值的启迪,也没有人能够无视这种价值下所衍生的不足和缺失,特别是面对这样两所传递着历史厚重的学府,如何面对,或许是更重要的;怎样突围,或许是最现实的。

  清华人文学院徐葆耕教授直言:“‘清华精神’中也有弱点,比较突出的是形而上思维的贫困。回顾清华90年的历史,虽然学术巨人和科学巨人林立,但对本世纪发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甚少。清华在未来的三五十年内能否为世界提供卓越的思想巨人,是清华能否成为一流著名大学的关键所在;而思想巨人的产生又有赖于自由和创造的思想氛围”。

  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坚信“一所大学能在本国的思想进程中起到如此重大作用的,全世界似乎只有北京大学。没有一个大学像北大那样如此奠定了一个古老文明的新精神传统。北大不应沦为‘南书房行走’的养成所。北大的精神传统应该在朝,北大的学者教授应该在野,而不是相反”。

  大学就是大学,用蔡元培先生的话说,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与307年的耶鲁、372年的哈佛、790年的剑桥、800多年牛津相比还很年轻,远大的目标与传统的坚守或许同样不可或缺,写进历史长卷的也好,即将写进历史长卷的也罢,都不需要我们过度沉湎于曾经的传统中,保有传统,延续精神,与时俱进或许是所有人对中国大学的期待,更是对北大、清华的期待,因为大学需要的不是楼堂的高度,而是精神的厚度。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