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廉政瞭望
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半个月的时间里,在中央的运筹帷幄下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一个高规格、高强度、高密度、全方位的救灾款物监管地图纹理渐成,从中央出发,纵深入省市县,直到乡村组,覆盖救灾款物募集、管理、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
四川行动:为了交一份明白账
◎文·图/本刊记者 周丽萍
一封来自青海西宁的“一位母亲”信,来到了四川省纪委的常委会上。
这位母亲是一个单位的临时聘用人员,丈夫身患尿毒症,18岁的孩子还在上学,家庭非常困难,但这一次,她为四川地震灾区捐出100元。
信的结尾是:真心希望你们能管好、用好社会各界的捐款,真正将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但愿我们能为灾区的重建尽一点微薄之力!
“5·12”地震发生后,随着媒体在第一时间对灾情的全面“直播”,出现了空前的爱心捐赠热潮。这次救灾赈灾创造了新中国赈灾史上的几个第一:各方动员最快、国际救援最及时与赈灾款项最多。截至6月4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436.81亿元,为“98抗洪”近66倍。目前,捐赠还在继续。
与此同时,全世界所有支持者也都在关注:如此巨额的捐款捐物,你们怎么支配?如何保证全部用于受灾群众身上?对救灾款物的监管,既是中央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重灾区四川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
最密集的监管号令:
中央令箭频发
当生死大营救还在争分夺秒进行中,对救灾物资的监管也紧锣密鼓地提到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总书记来四川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期间,明确指示,四川要向人民群众交一个明白账、放心账。
中央纪委监察部亦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发出通知,提出要加强救灾款物的监管。5月20日,又与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
“贪污、截留、挪用救灾款物,趁机发‘国难财’,性质严重,天理难容,要发现一起迅速查处一起,严惩不贷并公开曝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空前严厉的言辞表达无比决心。
5月28日,中央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任组长,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馼和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任副组长。这样的超级豪华阵容,前所未有。随后,马馼急赴四川一线督战。此前,中央纪委副书记黄树贤刚从四川返京。“这么短的时间里中央纪委两名副书记连赴四川,实属罕见。”四川省纪委一位同志告诉记者。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15次会议,研究规范和加强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做好救灾物资和资金分配使用等问题。
针对同一事件,中央在短时间连发多道令牌,这在共和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最高层面以最高级别和最刻不容缓的速度,下达的一道道监管令箭,显示中央将救灾款物的监管,提升到关系抗震救灾成败甚至更高的政治高度。”
号令一下,四川紧急行动起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欧泽高态度鲜明:“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都要切实站好岗、履好职、把好关,保证救灾款物的发放,决不允许挪用、滥用情况发生,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明白帐、放心帐。”
最强的监管力量:
多部门协同作战
“不惜一切代价打赢这场硬仗!”这是四川省委书记、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刘奇葆这段时期说得最多、语气最坚定的一句话。
救人抢险,生命第一;灾后重建,民生至上。救灾款物监管的成败,考验着四川为民执政的能力,亦成为决定这场仗的胜负关键。
“救灾物资和资金的分配要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对以权谋私,挪用、侵占救灾物资和资金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在5月19日全省抗震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刘奇葆表情严肃、话语铿锵。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管理的通知》和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救灾捐赠资金管理的规定》,十万火急地下发到各省级部门和各市州。“一定要有账,一定要及时发放,一定要全程跟踪”,三个“一定要”,成为省级各相关部门和各灾区监管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口头禅”。
四川省纪委监察厅成为最早介入对救灾款物监管的机关。“确保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调拨、捐赠接收、分发得及时、公开、透明,是省纪委监察厅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的重要职责。”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徐波的话掷地有声。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省纪委监察厅在研究如何结合职责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时,就开始思考监管问题。并且提出,紧急状态下的监督工作,不能像平常一般的开会发文,坐等汇报,必须主动出击、靠前监督。”省监察厅副厅长赵振铣告诉记者。
省纪委监察厅在第一时间向省民政厅、卫生厅、省红十字会等11个省级重点救灾款物收发部门派出监督工作组;随后,又向成都、德阳、绵阳等6个重灾区派出监督工作组,蹲点指导各灾区开展工作。欧泽高专门表态,“监督工作需要多少人,就提供多少人。”
监督工作组人员对记者说,根据以往的体会,最初他们还有点担心,一些地方会不会对纪委上门监督不理解。结果,“到了之后,都非常欢迎,说我们来得太及时了。在当前这种非常的状况下,如何保证不出问题,他们也紧张。全国人民都在盯着呢!”
审计、财政、民政等多种监督力量也全面介入。“这次是多兵种协作,大军团作战,形成最强的监督力量。”作为监督组负责人之一的赵振铣告诉记者,目前各种监督力量正协同配合,共同构建一个覆盖救灾款物募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天网。
5月20日,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与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这是不同的监督力量整合后发出的第一记重拳。
最高的监管目标:
不给作案机会
查办案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公众强烈反应。但四川省纪委一名干部对记者说,“不能仅仅以查了多少案子、揪出了多少人来衡量监管的力度,查办案件只是监管一个方面。监管的最高水平是让人无空子可钻,没有机会作案。作为监督者,宁可选择去做默默无闻的扁鹊大哥,而不要去做名满天下的神医扁鹊。”
四川这一次,正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通过建立一套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救灾款物监管体系,构建一个‘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的机制,确保把每一分救灾款、每一件救灾物资都真正用于救灾和恢复重建。”相关人士说。
在地震后头两天,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募捐箱和募捐人员。“这是社会的拳拳爱意,但同时也容易造成管理失控,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省纪委监察厅监督工作组人员说。一起篡改中国红十字总会赈灾账号的诈骗案更加让人警觉。因此,监督工作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新闻媒体发出通告,告知广大群众到法定接受捐赠的地点捐款捐物。
在这次捐赠热潮中,几乎每个部门每个机构,都接收到了大量善款或救灾物资,会不会出现各行其是、九龙“喷水”的混乱?
赵振铣向记者介绍:“在这种非常特殊的状态下,四川借鉴了‘大部制’的的思路,多个口子进,但只能一个口子出,物资归口民政,资金归口财政,药品和医疗器械归卫生厅。”当然,“前提条件就是建立一个灵敏高效信息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接收捐赠的省级机关部门每天要将款物接收、分拨、结余情况在16:30向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省纪委监察厅汇报。”
民众非常关注救灾资金的使用。四川专门规定,使用捐赠等非财政性资金采购的物资,也应参照《政府采购法》执行。这样做法,在历次救灾中还是首次。
目前,中央一级相关规章制度陆续下发,四川具体的规章制度正加紧建立健全,“我们的目标是,对救灾款物募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责任人,签字画押,就是一瓶矿泉水也要查清楚来龙去脉!”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物资处的人介绍说,“混水才能摸鱼,有漏洞才能钻。把每个环节都清楚明确,每个责任都落实到人头,就一定可以防患于未然。”
与此同时,监督力量正行动在一线。省纪委监察厅对救灾款物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督查,并向社会公开抗震救灾监督举报电话12588,设立网上举报信箱。5月14日至5月27日,共接受群众反映抗震救灾中的信访举报2233件次,每天信访举报数量是平时的16倍。
“哪只手敢伸向救灾款物,我们就坚决斩断它!”省纪委书记欧泽高斩钉截铁地说。对典型案件,不仅要及时查处,还要向社会公开通报。“不如此就没有震慑力!”
最有效的监管手段:
公开透明
众目睽睽下,四川如何取信于民,如何申信于天下?惟有公开,别无他途。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建立救灾款物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社会和受灾群众公开公示。“以发布抗震灾情一样的公开广度、透明程度和反应速度来做救灾款物的信息公开!”
“非常规时期的非常规工作,就要采取非常规的监督手段和措施。”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徐波表示,接收要公示、分发要公示,全过程都要公开透明。
“就是一分钱也要公开。”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克福说。在慈善总会的捐赠点,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刚捐了200元,两分钟后,这一信息就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捐款人的姓名、金额、时间都一目了然。
而今,不论身处何地,只要鼠标一点,都可以查到四川省慈善总会、省红十字会的任意一笔捐款捐物记录。在灾区,人口密集的发放点,都有救灾款物收发的详细公示;在偏远稀疏的村落,传统的高音喇叭被派上用场,要让每个群众都心中有数。
一知情人告诉记者,有省委领导专门指示,“不仅要让群众知道发了多少东西,也要让群众知道东西是从哪个手上发出的,谁拍的板,谁签的字,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也要公示。”
有6000多名人员在监管一线的审计署也贯彻公开路线,将每个月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次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第一次公布将在6月20日进行。
公开透明为社会公众参与庞大捐赠监督打开了大门,同时也将四川的一举一动直接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
5月26日,四川省内各大媒体发布公告,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社会监督员。这一消息迅速随着互联网传播全国。“四川不怕监督,四川欢迎监督!”省纪委人士对记者说。
记者当天来到设于省纪委监察厅的报名点,现场感受到民众参与的热烈。“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我当然要来!”一报名者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6天的报名期内,2000多名全国各地民众踊跃报名。6月1日,308名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正式从省纪委、省监察厅负责人手里接过《抗震救灾工作社会监督员》证书,他们将依法依纪独立开展工作,履行监督职责。
“在公众对救灾款物监督意愿强烈的情况下,四川公开征集社会监督员,主动引进体制外的力量,表现出四川突破常规的勇气、强烈的开放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这是一个最为明智的做法,表现出执政能力的成熟。”一分析人士如是说。“以此为起点,中国的救灾款物监管体系或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