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灾难面前的理性与非理性之辩

    引题:一次大地震,震在我们的土地上,也震在我们的心灵中。在改革开放30年后,这次大灾难是一个让我们更好反思、更好前行的契机,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脆弱在哪里,究竟多脆弱。

正视自己,是最好的超越方式。

  提语:在我们这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应该是常态活动,企业的捐赠行为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

  大标题 灾难面前的理性与非理性之辩

  文/本刊记者 赵雯

  里氏8级地震,灾难已经发生。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物资损毁、心灵创痛,我们流泪,我们坚强,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不顾身,我们哀悼,我们团结……从未有过的共同关注,从未有过的全民行动。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亲自指挥、部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向重灾区挺进全力挽救遇难者、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媒体的前所未有的迅速公开反应、国际社会的普遍声援、全球华人的团结一心,特别是异常踊跃的献血、捐赠,都足以让我们感动。这次,我们除了经历生命的脆弱,更感到生命的潜能与力量。

  生命本能作为一种“内驱力”,大爱情感作为一种“迸发力”,感性无需理由地冲在前。而以下片断的出现,多数人觉得“理性”得不合时宜——

  韩寒在博客上申明:“我个人宣布我以我的名义直接向相关部门捐款为0元。”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尽管韩寒用自己更为直接的方式在灾区服务。

  王石说,“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如此言论,更引得无数网民炮轰。压力之下,王石也不得不为自己的真心话道歉,说“我现在认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我所说的那句话还是值得反思”。

  其实这两件事情并不像表面呈现的那样有何是非对错,包括这次地震,以及大家在抗震救灾中的许多表现,其深层都潜藏这样一个问题,即福柯曾追问的:“我们所使用的这个理性(Reason)究竟是什么?它的历史后果是什么?它的局限是什么?危险又是什么?”理性与非理性之争从未停止,小到个人的价值判断,大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动力究竟为何,灾难面前,这样的反思尤为必要。

  小标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吗?

  人类生存首先要处理的是与自然的关系。可是当理性主义促使人们乐观地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时,人与自然必然发生激烈的矛盾。在不断将自然“人化”的过程中,自然总是给我们提出一个个挑战。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自然,我们仍然不可知。在许多规律、真理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偶然性。“人定胜天”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励志口号。

  在如地震这样的灾难发生后,许多人发问,为什么没有预测?可是专家也承认,对此,无能为力。当然,如果我们就这样陷入绝望的状态,放弃对生命的珍重,也同样不符合人性。“以人为本”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显得那么有价值。

  小标题 嵌入式报道?

  所有人都知道,对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报道成就了CNN,对伊拉克战争的深入报道成就了半岛电视台,“9•11”的直播让凤凰卫视一飞冲天。灾难,从来就是媒体最为关注的焦点。此次,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全方位、大规模、快节奏的报道,赢得了许多观众的称赞。人们普遍认为通过如此即时、权威的新闻报道,有利于大家了解灾情,帮助灾区人民。有人用“伟大的透明”来形容此次中国媒体的表现,说:“在传媒史和传播史上,这种信息的透明度是里程碑式的,并因其对生命的关注、政府的作为和灾情的严重性所做的客观传播而堪称伟大。”

  可是,仔细想想记者这种大规模的“嵌入式报道”,也有值得反省的地方。“嵌入式报道”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新发明的一种媒体管理形式,记者可以与美国大兵一起奔赴战场,进行“零距离”战争报道。让受众对战争有更为直观、更为全面的视觉体验。

  这次四川地震,许多记者也是本着职业精神,不辞辛苦对灾情进行嵌入式报道,为我们传来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伤残肢体、恐惧表情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当记者追问着一个个刚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时,当镜头对准了挣扎的生命却仅仅是“聚焦”而非做点什么的时候,媒体是不是有一点残忍呢?美国早有研究表明,这种嵌入式报道,将当事者重新暴露在现场,尤其是对儿童,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从四川采访回来的记者,就有承认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亲历“痛苦”谁都不好受,包括观众。过深的、被动的卷入亲历中,心理也有一个承受底线。

  最近,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指出:“对媒体而言,具有突发、灾难、负面、重要、轰动性的信息才最具新闻价值;而对救灾者而言,灾难来临时能拯救生命、减少损失才最有价值。媒体寻求的是常态生活的断裂和异化;而减灾工作的意义则在于尽可能维持和延续人类的正常状态。在灾难面前,媒体报道与救灾形成一对无法割裂的矛盾体。大灾突袭,既不能完全隔离媒体,也不能让它靠得太近。这其实是横在救灾者与报道者面前的双料难题。”

  灾难报道,的确更需要我们处理好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

  小标题 该不该抒发情绪?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在客观播报新闻的时候。可是赵普等人的流泪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在这个时候,人们不需要“控制”,而只要情感的抒发。

  情绪本来就是非理性的。情绪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不论是个体情绪还是社会情绪。所以,无论我们用多么高昂的情绪来关注这次地震灾难,大家都觉得不为过。然而,当大量志愿者涌入灾区,有的在无组织状态下行动时,效果未必如期望的那样,甚至加大了灾区的负担。于是,在激动过后,我们也要理性地思考今后的救灾应急机制该如何建立、志愿者机制该如何完善。

  当一轮轮捐款如火如荼进行时,我们固然看到了良知与希望,但是当有些激进之士做捐款排行榜,拿某些明星的捐款数额进行调侃时,捐款也有点变味成非理性的攀比和做秀。其实捐款数额确实因个人能力和实际情况决定,捐款数额也不能跟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划等号。此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捐款用在哪里,理性地分析款项的合理运用,以利于灾后重建。

  尽管理性与非理性无时无刻不在斗争,无论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但我们不能将二者绝对对立。我们需要理性,也同样需要与理性相伴随的情感、欲望。有时候最理性的往往是最直觉的冲动,而看似非理性的又根源于理性的“鞭策”。

  一次大地震,震在我们的土地上,也震在我们的心灵中。在改革开放30年后,这次大灾难是一个让我们更好反思、更好前行的契机。如今的中国当然有一定的“抗震力”。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某种脆弱,我们无须回避,或许通过这一次地震,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脆弱在哪里,究竟多脆弱。正视自己,是最好的超越方式。

(责任编辑:孟翔)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王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