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擎起火红的旗帜前行 记灾区新闻报道临时党支部

  擎起火红的旗帜前行

  记新华社新华视点党支部和中央电视台前方新闻报道组临时党支部

  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陈菲、余庆红)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指挥下,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党员记者,凭借共产党员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冒着生命的威胁奔赴灾区,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四川地震灾情,展示了新闻媒体的敬业精神和新闻记者的崇高品质。


  风急雨骤旗更红。抗灾一线,活跃着党员记者的身影

  中央电视台前方新闻报道组临时党支部,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媒体在抗震前线设立的第一个党组织。地震发生后两小时,第一路报道组随即开赴灾区。在此后一个多月的紧张报道中,来自新闻中心9个党支部的140余名共产党员,在临时党支部的有力指挥下,构成了奋战报道一线的主力军。

  在震区信息不畅、道路受阻、次生灾害频发的状况下,中央电视台前方报道组迅速在四川都江堰、什邡、绵竹、北川、青川、平武,以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等地快速布点,设置了近30路机动报道分队,几乎覆盖所有重点受灾县市和乡镇;在抗震救灾最前沿的十余个移动直播报道点,形成覆盖上万平方公里的直播报道网,使电视成为本次灾难报道中大众传播反应最为迅速的媒介之一。截至记者发稿时,央视新闻频道抗震救灾直播特别节目仍在进行中,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受众关注度,成为抗震救灾信息发布的主平台之一。

  “新华视点”是新华社的一个深度报道栏目,这是一个全部由共产党员组成的战斗集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新华视点采编室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体党员艰苦奋战,克服采访艰难、通信不畅、时间紧张等困难,组织采写了大批代表新华社水平、催人泪下的重点稿件。

  “视点室虽然只有8位同志,但我们背靠的是世界上强大的新闻采编团队——每一个新华社记者都是"新华视点"记者。”新华视点党支部书记陈芸说,“从5月12日至今,"新华视点"栏目播发了60多篇深度报道,从不同侧面报道了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宏大场景和典型故事、人物。这些报道是在社党组、国内部领导的直接指挥下,凝聚了新华社数百名抗震救灾前线记者的心血写成的;这些报道被中央和地方各大报纸整版地刊用。”

  一幅幅真实画面感人至深,一批批优秀作品催人奋进。正是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奋战在抗震救灾报道前线的党员记者克服了种种困难,采写了大量优秀新闻作品,向中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勇前进的民族精神。

  与日常的“新华视点”报道不同,抗震救灾中60余篇“新华视点”稿件多数未署作者姓名——因为它们是前后方记者编辑的共同劳动成果。前方将士舍死忘生,身在后方的陈芸、傅刚、唐小可、宋振远、陈芳,还有一批支援视点的记者,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策划一个选题,从繁杂的各种素材中提炼典型材料,加工成成品稿件。支部委员唐小可说:“悲痛、感动、牵挂,是我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情感把我们凝聚成为一个整体。”正是这种情感所催生的责任心,使他执笔写出了《震区三日,废墟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等催人泪下的稿件。后方的工作稍缓,陈芸和宋振远又奔赴灾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生死考验面前,每个党员记者都是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切为了震区人民的安危——紧急救援向汶川集结》《30多个小时的艰难突破》《这一刻,我们将泪水化为力量!》《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全国抗震救灾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时刻》……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凝聚了夜以继日工作的新华视点记者编辑们的心血。

  新华视点党支部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8位编辑记者有5位到过灾区一线工作,至今还有两位同志坚守在四川灾区一线,继续报道灾区的恢复重建。陈芸说:“我们有一个信念,就是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灾害面前,共产党员不能缺位,新华视点不能失语。”

  地震发生一个半小时后,新华视点记者田雨奉命奔赴灾区一线。当晚他用手机口述发回了7条快讯和简讯,第一时间报道了国家地震救援队的动态,报道了灾情。田雨记忆最深的是“在泪水和悸动中报道了令亿万中国人感佩不已的谭千秋老师”。5月14日,这篇标题为《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的通讯被232家报纸采用,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田雨说,爱和坚韧是在灾区采访时最深刻的感受,那是一种努力从废墟中积蓄更强生命力的坚强。

  今年以来,记者李柯勇已参加了冰雪灾害、全国两会、拉萨“3·14”暴力事件和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等重大战役性报道。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在珠峰大本营工作了20来天、刚回拉萨休整的他当即请战,到成都后徒步挺进救灾最艰难的汶川映秀镇,报道了用生命保护学生的映秀小学教师张米亚的事迹。

  对一个敬业的记者最好的奖励,就是在下一次更加艰难的报道中给他突入现场的机会。连续参加五大战役性报道的李柯勇,在汶川地震报道中风餐露宿,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塌方、滑坡等重重险阻,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他以“震级”来形容不同的报道任务对自己的考验:“地震震级每提高一级,释放的能量就增加32倍,报道也是如此。一般的报道任务就是一二级的考验,没有"震感";重大报道可视为五六级考验,能让人心灵受到震动;而汶川地震报道,则是8级考验,它将对我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态度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党支部书记、新华视点室主任,陈芸在地震发生当天,立即中止在外的学习,赶回办公室,连夜组织指挥前后方记者合作,克服通信不畅等困难,于13日凌晨3时17分抢发出第一篇全景式深度报道《一切为了震区人民的安危——紧急救援向汶川集结》,在第一时间记述了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行动以及各路救援队伍向汶川集结的情况,当天就有185家报纸刊登了这篇报道。

  由于灾区大量移动电话基站垮塌,通讯联络异常不便,新华社党组作出在成都设立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贴近第一线组织指挥报道的决定。新华视点党支部委员汪金福成为第一批“前指”成员。余震中的日日夜夜,他不间断地为记者出谋划策,精心“打磨”出一篇又一篇深度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采编部主任许强,是央视前方新闻报道组第一任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由于跟随的是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机,没地方坐,只好贴着机舱站着。风吹得很厉害,站到后来,腰都直不起来了。当晚,他就赶到了灾区。由于下着暴雨,鞋烂了,也没伞,他在雨里靠着树坐了一晚上,整整两天什么都没吃。

  中央电视台前方新闻报道组临时党支部支委、首批抵达震区报道组成员邢栋说,在灾区报道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住在露天或塑料棚下,有些党员同志的胳膊和腿不知被什么东西咬肿了一大块。

  “宁可不吃饭,不休息,也要争取多发消息。”邢栋说,“作为一名党员,国家有大难,能为国家做点事,心里很踏实。”

  榜样凝聚力量。在党员的感召下,一些青年记者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连闯数百公里、46个滚石塌方路段的是党员,连续工作40多小时的是党员,一天内辗转5个灾区持续发回最新消息的是党员,坚守一线30天的是党员,带队攀爬8个小时登顶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也是党员,面对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威胁,当地大举组织人员安全撤离时,带队冲在最危险区域的依然是党员……

  灾难时刻,党员记者与灾区人民携手并肩;危急时刻,党员记者不辱媒体使命。

  中央电视台前方新闻报道组临时党支部支委、第二批报道组直播报道负责人武伟说,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当天,很多地方的人已撤离,而他们迎着泄洪源头一直往上走。

  “上?还是下?”武伟回忆道,“当时水势很险,但越是危险,共产党员越要往前冲啊。”

  “我们最终决定继续往上走!没有任何人退缩。”武伟说,当时整个大坝都在颤抖,小房子也在颤抖。记者就站在布满裂痕的悬崖边上完成了那场直播连线。下来时,原本三四米的路基和河道的距离已不到一米了。危险的场面时刻考验着奋战在报道前线的党员记者们。在这些危险和困难面前,他们没有一人退缩,完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脑后。他们的行为也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40来岁的央视记者朱卫平,5月14日进入四川,之后在北川、擂鼓镇等地辗转采访。在20多天的采访中,他见证了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的感人场面,看到了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先锋模范事迹。亲历这一切的他感触颇深,夜不能寐,奋笔疾书,做出人生郑重的选择,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央电视台前方新闻报道组临时党支部在灾区开的临时党员发展会上,朱卫平第一个发言。他的发言诚恳真切,发自肺腑地表达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

  在抗震救灾报道期间,中央电视台先后有11名参加一线报道的青年记者,在战火的洗礼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5人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