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7日下午5时,随着一声爆炸的巨响,朝鲜宁边核设施的冷却塔轰然倒塌,在烟尘弥漫中化为一堆废墟。这一场景,不仅有中国、韩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六方会谈的代表现场见证,而且通过到场的五国媒体,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见证。
虽然目前一些国际舆论认为此举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因为宁边核设施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冷却塔早就成了一堆没有用的钢筋水泥废物,但是,朝鲜这种在全球媒体面前大胆、公开的销毁行动,却并非仅仅是在“做秀”。
朝核计划进入冻结状态 炸毁冷却塔是朝鲜无核化进程的重要进展。关于朝鲜的无核化,六方会谈确立了“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的原则。如果说2005年的《9·19共同声明》是“口头对口头”的体现,朝鲜无核化的路线图得以确立,那么自2007年《2·13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起就进入了“行动对行动”阶段,而朝鲜封闭宁边核设施,炸毁冷却塔就是落实无核化行动的具体体现。
还有一些国际观察家认为,朝鲜炸毁冷却塔其实是提前做了第三阶段的事,是“非规定性动作”,而朝鲜正是通过这个“提前”的爆炸,表现出高明的外交策略,不仅让无核化的过程成为“可见的”,也让自己的去核决心成为“可见的”。朝鲜无核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所以这一步的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冷却塔是宁边核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却塔被炸毁意味着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是彻底的,不可逆转的,而且因为这次公开的全球转播,当然也是可核查的。对于朝鲜来说,以前最多就是接受核设施的冻结状态,而这次炸毁则让朝鲜的核发展进入冻结状态。
任何一个国家的核计划都是从原料开始的,宁边核设施的封闭和冷却塔炸毁让朝鲜的核原料钚的数量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不论是朝鲜自己申报的35公斤还是美国估计的45~60公斤,这个数量暂时都不会再增加。实际上,克林顿政府时期与朝鲜签订的《框架协议》最重要的意义也是在控制核原料这一点上。
当然,朝鲜炸毁冷却塔,六方会谈功不可没。自六方会谈召开以来,由于美朝之间的立场分歧太大,而且互不信任,会谈曾数度中断,各国代表也几易其人,尤其是2006年朝鲜进行核试验后,“六方会谈走到了尽头”的判断更是出现在各国媒体之上。
然而,在中国的努力下,朝鲜最终同意回到谈判桌前,六方会谈得以恢复,并成立了工作组制度。美朝正是在“美朝关系正常化”工作组内开展了多次双边会谈,并最终落实了核申报和去除“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帽子的具体行动步骤。所以,炸毁冷却塔当然可以说是朝美互相妥协的结果,更应该说,这是六方会谈的各国努力的结果,不仅是六方会谈的胜利,也是对持怀疑论的人的有力反驳。
朝美关系有了变化 “冷战”的结束改变了朝鲜的战略生存环境,因此,自那以来,朝鲜一直谋求朝美关系正常化,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俄罗斯记者伊万·扎哈尔琴科曾说,“朝鲜为了得到美国的垂青,不得不制造核武器,以引起美国的注意,并作为谈判筹码使得美国取消制裁,将其从黑名单上除名”。这肯定只是一家之言。
朝鲜发展核武器,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而对朝鲜安全的最大威胁,正是美国。
1993年的核危机是朝美双方的第一次较量,这次危机最终以《框架协议》收场。朝鲜同意冻结宁边核设施,作为报偿,美国同意提供重油燃料和轻水反应堆。然而,8年之后,事实表明,美国承诺的轻水反应堆连地基都没建好,重油也没有完全到位。
小布什上任后,其性格立即在对朝政策上得到了体现。他把朝鲜列入“邪恶轴心”,声称在朝鲜弃核前绝不跟朝鲜谈判,因为那是对“无赖行为”的奖励。布什隐蔽的矛头指向的是克林顿的对朝政策,而公开的矛盾,则加剧了朝鲜对安全的担忧。
朝鲜对美国威胁的答复是重新开启宁边反应堆,赶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人员,甚至进行了核试验。这一声巨响宣告了美国强硬政策的失败,华盛顿温和派因此得以重新掌握主动权。美国的政策开始逐渐转向:原先坚决不同意与朝鲜进行单独接触,自柏林会谈后,现在双边接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对于朝鲜与叙利亚的核合作进行了低调和模糊处理;允许朝鲜不将核武器列入申报范围;同意朝鲜以非公开的方式就核扩散和浓缩铀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同意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上除名;放松对朝鲜使用《对敌国贸易法》。
美国的表现也得到了回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工作人员重新返回朝鲜;宁边核设施重新封闭;朝鲜向美国提供了上万页的核资料;不再一口否认美方对有关核扩散与铀浓缩的指责,而是同意做出明确的解释与说明。
这些情况表明,朝鲜并无意与美国长期为敌,对于朝美关系正常化有所期待。当然,美国是否认同这一点现在还很难说。但是目前的进展至少表明,美国应该有信心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当然,对于任期将满的小布什政府来说,既然将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回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朝鲜问题就成了一个突破口,还有望在外交上留下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不过,美国鹰派并没有偃旗息鼓。小布什政府的做法遭到了包括约翰·博尔顿在内的共和党保守派人士的尖刻批评,认为白宫正在仓促建立一份外交遗产以便留下影响。对此,小布什政府的辩解是,让步具有象征性意义,朝鲜目前仍受到许多制裁。
日朝关系被拖着走 日本在改善与朝鲜关系方面一度走在美国前面。2002年,小泉前往朝鲜,金正日承认绑架日本人质并表示道歉。然而,随后,一方面美国不能容忍这样的“越顶外交”,并用揭发朝鲜浓缩铀计划的方式来告诫日本;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的民间舆论也给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日朝关系正常化夭折在摇篮里。随后,在六方会谈的历次会议中,日本本末倒置,一直把绑架人质案作为谈判和日朝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日本成为不那么受欢迎的角色,朝鲜甚至数次要求将日本踢出六方会谈。
与朝美关系正常化工作组的不断进展相比,日朝关系正常化工作组一直显得冷冷清清。当然,朝核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最关键的是美国因素。日本唯一可以使用的牌是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但朝鲜想要的东西在美国手上。所以,日本一直希望美国向朝鲜施压帮助解决绑架问题,而施压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将朝鲜留在“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
然而,出于国际和国内压力,在小布什政府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取得一项外交成绩成为美国迫切的任务。因此,美国最终在促使朝鲜无核化的道路上甩开了日本,朝美双边不断接触,并最终相互妥协,达成了核申报和“摘帽”的协议。
对此,日本的失望溢于言表,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为了与朝鲜达成一项有缺陷的协议,小布什政府抛弃了日本这个亚洲最重要的盟友,美国根本不在意日本的想法。
对于日本的这种情绪,布什在与福田康夫进行的电话通话中,答应“不会忘记被绑架的日本人”。赖斯也表示,我们期待朝鲜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因为这对日本来说是个重要问题,对美国也是个重要问题。
然而,这些安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日本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跟上美国的步伐,就会成为国内民意批判的靶子;如果固守对朝僵硬立场,则有可能在朝核危机的解决过程中逐步被边缘化,解决绑架人质问题更加遥遥无期。
福田政府最终还是决定跟美国保持一致。在6月的日朝双边谈判中,双方就绑架问题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朝鲜同意重新调查人质问题,日本也部分解除了对朝制裁。对此,福田于6月26日公开表态,美国为朝鲜摘掉“支恐”帽子并不意味着日本失去了解决绑架问题的一个手段,日本对朝核问题的进展表示欢迎。
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当前国际舆论最普遍的共识是:冷却塔不见了,朝核问题依然存在。鉴于朝核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几乎没有一个人敢于对未来做出乐观的预期。朝鲜的无核化进程中,尚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朝鲜向美国提交了申报材料后,布什启动了将朝鲜从“支恐”名单中除名的程序,但是,这个结果要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申报材料后的45天后才能生效。期间,国会将举行一系列的听证会,讨论将朝鲜“除名”的可行性与可能性。在这45天内会发生什么,朝鲜能否如愿被“除名”,谁也无法预料。
此外,虽然美国对于朝鲜浓缩铀项目的规模和结果并不甚了解,但是朝鲜要过关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朝鲜与叙利亚的核合作问题,主动权还是掌握在美国手里。
迄今为止,朝鲜和美国都没有提及核武器,但是,这个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也正因如此,双方都小心翼翼地绕开,避而不谈。不过,现在可以绕过,将来必须面对,届时朝核问题将走向何处,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于迎丽)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来源:《环球》杂志)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