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 > 最新消息

董浩云:一个真正的世界航运巨子

  从浅绿到深蓝——董浩云:一个真正的世界航运巨子

  文/王耀成

  董浩云191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定海,旧属宁波府。清朝末年,董浩云祖父举家迁居上海闸北,以制衣为业。父亲董瑞昌,先开办印刷所,后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开设源森玻璃五金店。

董瑞昌有三子,浩云排行第二,原名“兆荣”,英文简名C.Y.。

  董浩云性格豪爽,兴趣广泛,文学而外,音乐、戏剧、电影、摄影,无一不喜好。又兼生性好学,一生手不释卷。虽然因为家境缘故,并未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但他知识广博,业内是专家,业外是通才。更可贵的是志向高远,哪怕身份还是小职员,遇事已能高看一筹。

  1928年,16岁的董浩云进日商上海国际运输株式会社任练习生,这是董浩云投身航业的开始。次年考入金城银行开办的航业训练班,结业后即服务于金城银行属下通成公司之天津航业公司。董浩云在天津航业任船务兼秘书,所有文书往来,代拆代行,很快显示出他出众的才干。负责公司业务的副经理王更三偶有北平、上海之行,则其业务文书全由董浩云一手包办,全权替兼经理职务,年纪轻轻,处理起事情来已经有条不紊。

  董浩云虽然爱好广泛,但对航运始终心无旁骛,从16岁做到70岁去世,从一而终。有人评论说,比起那些半路出家的船王,董浩云是唯一的既精通航运生意,又精通船务的一个。关于董的好学,他的一位旧交记得这样一个细节:某日,轮靠码头。董浩云携着小提包奔向轮边,放出钢缆,系紧。轮靠岸,他不慎绊倒轮边,将提包内英文字典等抛出,适被该轮船东看见,于是记住了这个勤奋青年的名字。这个船东是宁波帮中另一个航业先驱顾宗瑞。后来顾宗瑞就把他招为东床,把丈儿顾丽真许给他为妻。

  1934年3月,天津航业同业公会(后改名“轮船业同业公会”)成立,由于才干出众,22岁的董浩云以天津航业公司董事会秘书长的身份入会,即被推为九名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之一。次年春,董浩云代表天津航业出面向英国领事馆交涉,将原租借的九号大院收回。“弱国无外交”,这样艰难的一件事,竟然让他办成,不由得令航界刮目相看,由是一个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扶艰济危,崭露头角

  然而真正让董浩云崭露头角,开始登上全国航运大舞台的,是发生在1936年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天津大沽口冰难施救。

  此次冰难,据1936年《航业月刊》在《关于本年津港冰难救助事项》中称:“本年冬末春初渤海湾内,大沽口及天津全港冻冰情形为近廿余年来所未有,查过去纪录冰情严重之能复按者,远在民国元年,然亦未如今冬之甚,自大沽口外三百华里之内,一望无涯,顿成银世界。”在董浩云给上海的冰难通报中也说:“沽口冰情更严重,已整个连结如北冰洋……在短时内,无解冻希望。”据当时董浩云所拍摄的照片显示,大沽口内浮冰堆积成山,最高的冰峰达38英尺。

  在这场灾难面前,董浩云一方面表现出急公好义、勇往直前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指挥若定、运筹调度的才干。冰难发生后,数十艘船,数以千计的旅客和船员被重冰围困,无煤、无水、无食,危急万状。在接到2月2日遇难轮船的报告后,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于3日晨即在天津永安饭店召开紧急会议,一方面租用天津航业公司的“天行”号破冰船紧急施救,另一方面要求海河工程局董事会“立刻租用他埠强大撞冰船(如南满路局‘奉天丸’‘大连丸’等轮船)来沽援助,以维生命”,但无结果。这时灾情更为严重,大沽拦江沙水道,已整块冰冻到底。在获悉大连南满路局已派遣“大连丸”来天津救援大阪商船会社之“中华丸”时,董浩云立即于5日晨代表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会见洋商公会航业分会主席怡和洋行经理台乐君(英国人),以事关国际船舶安危,建议立即召集各国同业讨论营救办法,获得同意,于当天上午11时,即在怡和洋行召开会议。与会者有海河工程局,日本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大连汽船会社,英国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及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代表。讨论结果,通过以天津全体航商名义,致电南满路局,要其劝告其属下的大型破冰船“大连丸”:如有向其求援者,幸勿推诿,以救生命!

  但是冰情日益严重,操在外国人手里的海河工程局救助不力,甚至其向外国人租用的“基督妮某乐”号破冰船,对呼救船只居然明白拒绝,至此,所有难船完全陷入绝望之中。在此万分危急情况下,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乃于2月20日电呈交通部报告冰难,并请转咨财政部令饬津海关监督及税务司(均系海河工程局董事)妥筹有效救济;另一方面,为目前急救生命计,商经交通部派遣飞机来津,散放赈粮,是项粮食,由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预备。2月27日,交通部终于派欧亚航空公司由北平飞来一机。

  在以上救援活动中,董浩云不但是主要策划者,也是具体执行者。董浩云不但带着“天行”号破冰船亲自指挥营救,而且冒着严寒和生命危险,亲自登上救援飞机飞驶大沽口外,一方面察看渤海湾灾情,一方面抛投饼干面粉实施直接救助。前后共飞三次,“所有被难待哺之旅客船员,暂获赈济,欢呼雀跃,感德无涯”。

  此次冰难中,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以一个民间组织的身份,担负起实际组织各方协同救灾之责,得到各方嘉许,事后,天津市政府也发文曰:“被困船只,损失甚重,该会协助救济,深资得力,殊堪嘉许!”

  由于这次冰灾涉及全国各地航商,董浩云的表现有目共睹,自此在全国航界崭露头角。

  第二件,提出《整理全国航业方案》。

  事缘抗战前后中国空前的航业危机。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航权尽失,门户洞开,广袤的海岸线和内河,外国轮船凭着用坚船利炮从清政府手中夺得的特权,登堂入室,喧宾夺主,鹊巢鸠占。这种状况对于朝斯夕斯,专心致力于航运业的董浩云来说,是何等痛心疾首!多少次,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浩叹:大好锦绣河山,几无一片净土。

  由于内忧外患,中国航业界情况每况愈下。中国创办轮船运输业虽然70余年,但截至抗战,全国总共有轮船不过50余万吨,不及世界船舶总吨数百分之一。但不可思议的是,上海黄浦江中却满布着停航船舶,每日均有八九十艘商轮空抛。即如董浩云所熟知的宁波同乡前辈虞洽卿的三北公司,所有19艘轮船中停航者达11艘。由于生意清淡,往日繁忙的长江线,六大公司纷纷减少班轮,三北公司由7船减至3船,记者惊呼此次为“民元以来未有之长江航业惨落”。作为龙头老大的三北公司连年亏损,最高时竟达45万多元……到了抗战前夕的1936年,情形更为恶劣,中国航业界不仅因货少船多自相残杀,且须时时与资力雄厚之外国航商相抗衡。强敌当前,中国民族航业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于是交通部先后召开“航业促进会议”、“整理民营航业会议”。这些会董浩云每次都应邀参加了,但最终都无济于事。

  为了拯救中国航运,统一全国航业力量,调节国营私营同业间之竞争,实现全国航业合作,董浩云遍访航商,征询各方要求,根据自己对中国航运事业的多年悉心研究,并综合各方意见,写成《整理全国航业方案》呈送交通部,除向各有关当局洽商外,并于1936年12月1日专函交通部代理部长俞飞鹏。是时董浩云才24岁。

  《整理全国航业方案》共七章,主张以金融力量促成航业合作,以保息制度控制无序竞争,建议发起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额定资本为国币500万元,官商合办。

  在董浩云看来,中国的航运业存在着三大矛盾:

  首先是中外航商之间的矛盾。其次是民营航商与国营招商局的矛盾。最后是民营航商之间的矛盾。

  董浩云的《整理全国航业方案》,针对三大矛盾,而达成三大目标:

  (1)整理国内不定期航线之船舶,以金融力量取得经营与管理权,以保息制度控制业务自由竞争。

  (2)促成民营小公司合并经营。

  (3)促成民营、国营各航线合作与中国航业大合作。

  要而言之,消除内耗,以中国航业大合作来一致对抗外国航运公司。而要实施方案之种种具体措施,必须组织一全国性航业金融机构予以推进,实亦为该方案中重要之一环。

  《整理全国航业方案》一出,立即引起各方强烈关注。从方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年航业先驱虞洽卿发起创设“国立商船公司”的影子,而方案也正体现了中国航商希望举全国之力,“创立伟大之公司,求航业发达”之宏愿。

  方案也引起了国民政府交通部的重视。交通部代理部长俞飞鹏先是邀请董浩云到南京面议,继而在1936年12月30日亲自复信董浩云。先是赞誉方案:“详细周密,颇多足供参考之处”,但接着表示,“就目前吾国航业之复杂情形而论,欲期实施积极之整理……结果必多困难”。最后,总算表示:“唯此项事业,商人可以自由经营,倘果能组织成功,则本部在可能范围之内自可酌予扶植”云云。

  按理说,一个24岁的小青年的一封群众来信,能够得到内阁部长的如此重视,又是召见,又是亲自回信,应该满足了。但董浩云觉得深有遗憾。他的本意是,强敌当前,作为国脉所系的航业,应该未雨绸缪。然而……7个月后,抗战全面爆发,董浩云期待中的全国航业整理既未见丝毫转机,“中国航业大合作”更如镜花水月。

  如今,强敌已然大举入侵,可是我们的航界能做什么呢?董浩云只有悲愤地用笔倾诉:“在上海为了阻止敌人在南黄浦口登陆,我们商船,载重吨约在数千吨以上……无情地一艘一艘自动往下沉,在青岛……在福州……在宁波甬江……为了抵抗侵略,为了保卫国土,中国的轮船商毫无吝惜地献其所有来进行神圣抗战。”可是这一切又换来了什么呢?我们的船不是被凿沉、被炸毁,便是被掳、被抢,“可怜我们战前仅有五十余万吨船只,在抗战期间,牺牲殆尽。”

  董浩云不死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奔走呼号。他决定继续就“如何整理中国航业与组设航业金融调剂机构”向全国呼吁,他自费把上述主张印成小册子散发,在首页“刊印小册子的动机”中,他写道:

  卢沟桥炮声响了,中国海岸线被封锁,中国船舶航行被阻断,公海中已没有悬挂青天白日旗的船只在公然行驶。一个等于没有海军的国家,为了抵抗侵略,和世界第三位的海军国家——日本——作战……这是中华民族求解放、求自由独立的自卫神圣的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之能否抬头,与夫中国人自己能不能有资格经营轮船,当完全须视这次战争结果而后定。倘若最后胜利是我们的,彻底地去旧建新,无疑是整理中国航业最痛快的办法,亦可说复兴中国航业最好的办法。……末了,我愿早日见有健全的航业金融调剂机构成立,中国航运建设早日完成,使青天白日旗得翻扬于海洋上任何一角。

  诚然,董浩云不是一个宣传鼓动家,而是实业家。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参加抗战。

  1939年8月,董浩云决定自己来筹备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并委托新华银行代收股款;次年在上海筹设“中国航运信托公司”,聘请英国人唐纳雷担任总经理;1941年3月19日,董浩云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国航运信托(1941)公司”(后易名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 CMT,简称“中国航运”),注册资本25万元,并于上海其岳父顾宗瑞名下的“瑞华银行”设立办事处。

  这一年董浩云29岁,还不到中国人的创业标准“三十而立”。

  董浩云完全成熟了。就航业来说,他已经完成了一切准备:无论从宏观把握,还是实务操作;也无论是资本的积累,还是经验的积累。

  “中国航运”像一艘艨艟巨舰,董浩云意气风发地挺立在船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要向他心目中一个由来已久的目标进发了。船头所向,直指碧空尽头,蔚蓝深处!

  志在四海,“天龙”首航

  在董浩云看来,《整理全国航业方案》只应该是一个序曲;最重要的乐章,应该是组织中国的船队向远洋进发。一个国家的船队如果只在家门口的小河沟里转悠,那就太没出息了。

  董浩云最为崇拜的人是七下西洋的郑和,因为在他身上闪耀着帆船时代中华帝国的荣耀和辉煌。他悉心研究郑和宝船的构造及其船队的组成,饶有兴味地探寻500年前郑和船队的航迹和遗踪,如醉如痴地沉湎于辉煌灿烂的那一页历史里:

  “近世言航海,称拓疆者,无不盛道狄亚士之抵好望角,哥伦布之见新大陆,与夫伐斯哥·达加玛之航抵印度。”董浩云在《郑和先生航海550周年纪念词》中这样写道,“岂知先西方诸贤九十年,我国三宝太监郑和即已率巨数十艘,吏卒数万人,自永乐三年(西历1405年)至宣德七年(西历1431年)二十余年间七下重洋,遍访越南、爪哇、巨港、泰国、马六甲各地,历南洋诸岛而叩印度洋之锡兰柯城,西溯红海以抵默伽,南下非洲而临马达格斯加之境,航程数万余浬,宣抚四十余国……至于船队之壮丽,组织之完密,航迹之辽远,历时之久长,则更非西方二三子所敢望其项背!”

  可是一进入轮船时代,中国就衰落了。当西方打造起8万吨巨轮“艨艟万里,扬威海外”的时候,“而我则荆棘载途,集所有废桅残舶,不足五十万吨”。自1872年招商局成立起,直至抗战胜利为止,数十年来中国船在世界所有大洋上从未露过脸。董浩云常常为中国人失去海洋的机会遗憾,觉得愧对郑公,为国人蒙羞。

  在中国航运史上,曾经出现过最大的三家轮船公司:上海三北轮船公司,烟台政记轮船公司,重庆民生实业公司;也曾经产生过三个杰出航商:虞洽卿,张本政,卢作孚。但遗憾的是,本来最有希望的三大公司,却未能跨出太平洋一步。或踯躅于长江,或徘徊于沿海,而最终都折戟沉沙,销声匿迹。虞洽卿艰难奋斗数十年,在中国航业史上创造很多奇迹,但他的三北公司始终全仗虞本人的社会背景和地位苦苦支撑,而终于随着虞的亡故而衰弱以至没落。张本政为北方航业巨擘,曾经拥有船舶二十余艘,航线遍及全国沿海,但当战事结束,政记公司只在天津剩下一只数百吨小轮……三位中最有希望的卢作孚,以办理川江航运著名,抗战胜利后,以他个人在各方面的地位,本来他的民生公司最有希望走向海洋,但不幸他对海洋运输缺乏认识,虽曾有出海打算,但最终只以巨额外国借款造了几艘行驶长江的豪华客船……

  因此,中国航运公司成立后,董浩云立即把眼光投向远洋,他要承担起使中国航运事业走向世界大洋的历史重担。

  抗战胜利后,沿海及内河航行权均已收回,由于船少货多,国内运费高昂,利润优厚,因此一般轮船业者对如何开拓国外航运进入世界性海运市场,鲜有冒险问津者。但董浩云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觉得必须走出这第一步。于是,中国航运公司以新兴民营事业姿态,不避艰辛,宁愿牺牲国内优好运费收入,毅然将“天龙”投入开辟国际航线,试航大西洋。

  “天龙”轮,载重量10,471吨,全由中国人自行驾驶,于1947年8月4日由上海发航至南库页岛,承运新闻纸经新加坡、亚丁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而于同年10月28日抵达法国大西洋口岸哈佛港;复于1948年2月,由法国哈佛港横渡大西洋,驶往美国诺福克,承运煤炭至比利时安特卫普。当“天龙”轮首航成功抵达法国时,当地华人华侨有史以来初次目睹这一来自祖国的轮船,欢欣鼓舞,盛况空前,当地报纸争相报道。

  “天龙”轮穿越太平洋,横渡大西洋,完成国轮首开欧美航线。成功的消息传到上海,病榻上的董浩云精神为之一振。身为此次远航运筹帷幄的主帅,虽不能亲往,但觉扬眉吐气,一气吟成七绝四首,以“天龙巨轮驶远洋”,“国航史上空前笔,书生志高意气扬”,“轻舟已过大西洋,倚枕重听玉骢嘶”,“几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对于这次划时代的远航,多年后董浩云回忆起来依然豪情满怀:

  我记得我们等待‘天龙’轮由法国哈佛港横渡大西洋,于11月29日限期前赶到美国诺福克港(Norfolk)。那时候的期待心情,正不亚于英国这次在伊利莎伯二世女皇加冕时,听到额士尔菲峰被人类征服一样兴高采烈而感慰得下泪。当时这种情况与感觉确是如此,至少,对我本人是终身不能或忘的一件大事。

  继“天龙”轮首航大西洋三个月后,中国航运公司麾下的“通平”轮,复于1948年2月25日自上海出发横渡太平洋。当“通平”轮于1948年4月抵达美国旧金山时,中国航运的总经理董浩云正好为接收复兴航业公司向美所购船只抵美,而“天龙”轮也正好第二次横渡大西洋,由比利时驶返美国东岸却尔斯登(Charleston),于是太平洋、大西洋、美国东西两岸,皆有中国船舶,旅美华侨睹此巨轮远自祖国驶来,欢忭兴奋,莫可言喻;董浩云也倍感自豪。

  从此以后,中国船的踪迹遂遍及世界各大海洋的任何一角。而董浩云也被誉为“郑和第二”,“中国远洋航运第一人”。

  董浩云是一个以大海为梦乡,以船为第二生命,以航运为终身职业的人。他的同辈朋友说他具有诗人气质,是一个以船为笔、饱蘸着豪情在海洋上谱写壮丽诗篇的诗人。

  他尊称他所崇拜的500年前的郑和为“郑和先生”,仿佛他是他的一位同行。当他成为世界船王后,他在自己位于纽约华尔街广场的东方海外大厦的办公室最显眼处,供奉着一艘郑和的旗舰的模型。董浩云在指挥他航行于五洲四海的船队之余,常常深情地注视着它,穿越500年的时空,和它的主人作倾心的交谈。而在他一生未竟的事业里,其中之一就是亲自构思拍摄一部郑和的电影。

  他的一生都为一个目标奋斗着:在蔚蓝的大海上,重温帆船时代的强国之梦。

  从“东亚巨人”到“海上巨人”

  “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我最认为憾事者,是未曾看到中国自己建造远洋海轮,或向人定造新的行驶世界性底海轮。”1953年11月,董浩云在回顾自己从事航运25载的沧桑历程后发出这样一声感叹。

  这其实也是所有中国航商的遗憾。

  中国的民营航商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出生于饥荒年代,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资本很少,身单力薄。既买不起好船,更造不起新船,常常是欧洲造的新船用旧了卖给希腊船东,希腊船东用得更旧了再卖给中国船东。所以,中国人的船总是又老又旧。

  董浩云第一个打造新船,而且出手不凡。

  1956年11月,董浩云订造的首艘巨轮、载重1.3万吨的“东方之星”(ORIENTTAL STAR)在法国里昂下水。这是一颗来自东方的报晓之星,它的问世改写了中国航商完全依赖购买二手船的历史。“东方之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货轮,也是第一艘由中国人在欧洲投资建造的货轮。董浩云不禁想起9年前“天龙”号第一次远航欧洲到达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法国,如今在这里又开创了中国航运史上的一个新的第一,令他自豪无比。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ORIENTTAL STAR上部漆成银色,下部为红丹,红白相映,在日光下灿烂眩目,雄踞船坞,气昂昂不可一世,象征其未来锦绣前途。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董浩云几乎年年造新船,最兴盛的时候,在全世界造船,日本、英国、巴西、法国、意大利,甚至在几个国家同时订造新船。

  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因而需要大批船只解决石油运输问题。由于大吨位的船舶可以明显降低运输成本,所以油轮越造越大,董浩云与蚬壳石油公司同时开创了超级油轮时代。

  1959年8月31日,7万吨的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号在日本佐世保建成下水,为当时亚洲第一、全球十大巨轮之一。196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记载:“1959年建造的‘东亚巨人’号是亚洲人拥有、建造、经营和亚洲船员所驾驶操作的最大船舶。”董浩云亲自为该轮下水撰写《“东亚巨人”号下水颂》,并请好友、世界著名学者赵元任为歌词谱曲:

  今晨,今晨,宁馨儿诞生,

  取名叫东亚巨人,

  是东亚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我们怎不为她鼓舞欢欣!

  ……

  董浩云的胃口越来越大,“他样样争世界第一。那时候的油船,最大的6万吨,他要定8万吨;别人发展到10万吨,他要12万吨。”从1967年起,董浩云先后向日本佐世保船厂和其他几家船厂连续订造载重22万吨级以上的极大型油轮(VLCC)3批,每批6艘,一共18艘。前两批22万吨已属极大型油轮(VLCC),到第三批已赫然进入每艘30余万吨的超巨型油轮(ULCC)阶段。这样18艘极大型油轮,足已组成一支巨无霸舰队了。如此大的气魄,真是浩气如云,令世界瞠目!

  董浩云并未止步,后来又买进36万吨的“巴西荣耀”号和38万吨的“巴西宏愿”号。但这还不是故事的高潮。

  1976年,一位希腊船东在日本住友重工位于横须贺市的追浜造船所订造了一艘42万吨的油轮。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油轮尚未完工,这个希腊人就破产了。1979年,这艘油轮落在了董浩云的手里。

  但董浩云还嫌它不够大。他一心要做世界第一,哪怕只大一点点。于是就把这个题目交给总工程师黄次法。黄次法经过精心设计、精心计算,来了个移花接木:把42万吨的船中间割开,加上一节。这一加就加了14万吨,成了564,763载重吨的“海上巨人”号。

  1980年12月19日,“海上巨人”号顺利下水,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世界。它当之无愧为世界上最大的船,比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还要长120多米、还要重8倍!油轮发展到“海上巨人”,可谓登峰造极、空前绝后了,迄今无出其右!“海上巨人”是人类在海上的最伟大的杰作,它身后奔腾逶迤的航迹使人联想到人类在陆地上的最伟大的杰作——中国的万里长城!

  “海上巨人”也标志着董浩云的航运事业达到了最高峰。从1928年一个16岁少年跨入航运业,到经历几十年惊涛骇浪,终于组建起一支共有150条船舶、超过1100万总吨的强大船队——超过希腊船王奥纳西斯一倍。他与另外一位宁波人包玉刚,如双峰插云,同登“世界船王”宝座!

  浴火重生,“海上学府”的故事

  1972年1月9日,香港,青衣海面。

  临近中午时分,一股浓烟突然从正在装修的一艘豪华邮轮上升起。紧接着岸边响起了激烈的打锣声,同时有人高声呼喊——

  “着火啦!着火啦!邮轮着火啦!”

  大火起得非常蹊跷,而且火势蔓延得异常迅速,快得叫人来不及吃惊。转瞬间,20多层高的巨轮底部已被浓烟和烈焰所笼罩。等香港消防事务处出动150多名消防员、两艘灭火轮闻讯赶到时,已经很快演变为香港有史以来最难施救的火灾。

  大火整整焚烧了24个小时,豪华邮轮终于宣告沉没。巨大的身躯整个歪斜着沉入大海,只有一小截露出海面,不时有缕缕浓烟依然从发黑的船体上升起……蔚蓝的港湾复归于平静。

  但,一场新闻大战的硝烟正在升起,以比大火燃烧更快的速度波及全世界。因为被烧的是一艘全世界最著名最豪华最大的邮轮,无论是她的前世——“伊丽莎白皇后”号,还是今生——“海上学府”号,抑或她的主人——世界船王董浩云,都是最吸引眼球的新闻源。

  董浩云并不在香港,但他于第一时间在巴黎得知了这个噩耗。

  事发当天——1972年1月9日,董浩云在他的日记里写道:

  讵知9日清晨,法国时间4时(香港时间为12时)前后,我千辛万苦,精心结构之Seawise University“海上学府”竟告焚毁!建华在电话中泣告经过,并救火无术情形……欲哭无泪,天耶!此将为香港、新加坡、台湾、海外民族基地于帮助大陆经济与和平共存阶梯,竟就此完了!

  在次日——1月10日的日记中,董浩云犹余痛未息:

  1月9日在港发生惊天动地大事,我所有“海上学府”Seawise University,即旧日名震世界之Queen Elizabeth轮(即“伊莉莎白皇后”号)被人纵火沉毁,建华幸免于难……吾之教育计划因而受挫,世界失此人类唯一巨轮,损失实无可弥补,为之痛心疾首。

  董浩云是个感情异常丰富的人,往事历历,思绪悠悠。

  两年前,董浩云在翻阅一本杂志时,偶然看到一条消息:英国肯纳德公司宣告破产,决定将其所拥有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公开拍卖。

  董浩云怿然心动。他非常了解“伊丽莎白皇后”号,或者说对她心仪已久。1938年9月27日,“伊丽莎白皇后”号在苏格兰克莱德郡的约翰·布朗船厂下水。为其主持下水典礼的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英国伊丽莎白王后。“伊丽莎白皇后”号载重8.36万吨,长1031英尺。作为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巨型邮轮,她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其本身便是一部历史书。

  1968年11月29日,在由昔日的英国王后、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主持的一次忧伤的告别仪式后,“伊丽莎白皇后”正式宣布退休,此后便不知其踪。看了杂志董浩云才知道,原来“伊丽莎白皇后”号为人所买,驶往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厄佛格拉特斯港,改作游览娱乐中心。但是这一投资项目完全失败了。“伊丽莎白皇后”号被孤零零地禁锢在大沼泽地岸边两年之久后,现在面临再一次被拍卖。

  董浩云不禁掩卷叹息。他曾经4次搭乘“伊丽莎白皇后”号在海上旅行。首次登轮是1948年6月16日,从纽约到伦敦。那时“伊丽莎白皇后”号才10岁,正豆蔻年华,算起来至今也不过32岁……董浩云忽然灵光一闪:自己不是正想办一所海上大学,需要一艘合适的船吗?如果把这艘著名的邮轮买下来,使它成为大学校园,载着青年学生环球航行,在船学习,登岸考察,真的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岂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再者,来自各国的学子在船上组成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的各国大学生可以共同学习和生活,加强彼此了解和沟通,发展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再没有比“伊丽莎白皇后”号更合适的啦!

  1970年9月9日,董浩云如愿以偿,以320万美元拍得“伊丽莎白皇后”号。他向全世界宣布:“伊丽莎白皇后”号将易名“海上学府”(Seawise University),他将把她办成一所举世无双的海上大学。

  那时的董浩云大有“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之慨,在当天和次日的日记中,他情不自禁地写道:

  11时开标,居然得标,以320万元到手……下午4时招待记者,轰动全世界,浩云又做了一件大事。

  浩云又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有人记Onassis(按:即希腊船王奥纳西斯)与美总统夫人结婚,浩云则Take a Queen。我希望我能将‘海上学府’办成,于愿足矣。

  1971年2月10日,“伊丽莎白女皇”号离开了厄佛格拉特斯港,绕过半个地球,于当年7月15日到达香港。据说抵港那天,港府海事处为表示隆重不但派专人前往迎接,而且安排“葛量洪”号灭火轮到现场表演喷水以示欢迎。为了一睹“伊丽莎白皇后”号的风姿,不少港人不惜租借各种海上交通工具前去参观。

  按照董浩云的构想,“海上学府”将在香港大修和改装,目的是使她脱胎换骨,既是一艘标准豪华客轮,同时又成为一座标准的海上大学,开设教室、图书室、实验室,以及一切教学所需要的设施,可容纳800名学生、30名教授。此外,头等舱还可以载游客约800人。

  改装工程由在香港的长子董建华全面负责;董浩云自己则频繁地与联合国官员接触,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及他的高级助手明石康,还有国际教育界的人士,包括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们。

  他以满腔的豪情向他们陈述自己开展国际教育的理念。他觉得什么也比不上在海洋上逐埠漫游更可以广泛接触世界,获得最丰富的知识了。毕生从事国际航运事业的经验,使董浩云感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制度,造成国与国之间的分离,甚至存在巨大的鸿沟。但他觉得有弥补的方法,教育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说,“船舶不仅可以运货载人,也可以装载思想,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他的构想里,这所海上大学的海上学程内,整个世界便是学生的校园。实地考察可以透视国际问题及国际矛盾的前因后果,让学生放开眼界,看看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的历史背景及其现状。使学生能将自己的文化与别国文化相互交流沟通,并透过对世界问题的观察和了解,而扩伸其思想的领域。

  董浩云的海上教育真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更可贵的是,别人只当是实验,而他却是切切实实地创办起来。他不但贡献出自己花费巨资购买的船,并且,他还出巨资特地成立了“董氏航海基金会”,为的是资助亚洲和南美等国家的学生也能有机会参加海上大学的学习。

  董浩云火一样的热情和远见卓识,感动了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已经把在船上举办联合国大学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一些国际著名大学联合办学的计划,也在顺利地推进。

  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神秘大火,葬送了已经改装得焕然一新的“伊丽莎白皇后”号,也无情地打击了董浩云的海上教育计划。董浩云已是“巨轮被焚,衷心懊丧”。

  但董浩云很快又振奋起来。沉船不久,他就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愿如日记一样,再接再厉,展开新的一页”,“打起勇气,再接再厉!”并且决定,将前些时购进的一艘二万余吨级的美国客轮“大西洋”号改名为“宇宙学府”Universe Campus,来接替“海上学府”,承担国际教育的任务,并亲任校董会主席。

  沉船后两个月,即3月15日下午5时,董浩云再次到纽约拜访联合国,与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高级助理明石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署署长Sith Spaulding谈在“宇宙学府”合作办学事宜。

  在董浩云的不懈努力下,海上大学终于成功了,30年来,一批一批的学生从“宇宙学府”出来,像春天蒲公英的种子,飞回世界各地。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就是首批获得董氏航海基金奖学金而登上“宇宙学府”的一个。梁锦松至今坚信那个环游世界的航程,改变了他的一生,令他对人生观和事业方面的看法有所改变。

  但是有一点,人们可能不会想到:从生意的角度,从“海上学府”到“宇宙学府”,董浩云做的全是亏本生意。这是有悖商业原则的。但惟其如此,董浩云就更令人肃然起敬。或者说,别人是把船当赚钱的工具,而他是把船当事业的平台。“如果这项目标能予达成而裨益于学生,我总算不负自己一番苦心。我将继续努力于此,只要我能够保持我的业务,目前纵或不见其利,将来终必有其成效。”这是他去世前两年说的话。

  世人看到了一个世界船王比海洋还要壮阔的内心世界。

  老布什:加入向C.Y.致敬的行列

  1982年4月15日凌晨1时余,董浩云于香港九龙塘住宅因心脏病突发,送至养和医院急救,终告无效。终年70岁。

  他的最后一篇日记,记到4月13日,最后的一句话是:

  搭地下铁回家。

  大幕急落,“一个真正的世界航运巨子”就此谢幕。

  掌声响起。

  老布什(美国第四十一任总统):

  他是一个仁厚君子,又是一个商界的强人和一位声誉卓著的人物。他来美国的时候,美国的顶尖企业精英都一致向他致敬喝彩。

  我感谢你今天对我的访问,因为它给了我一个机会加入向C.Y.致敬的行列。

  顾毓琇(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过了五百至一千年后,可能还只有董浩云一个人,他是一个独特的创业者!

  积克·克鲁斯(赫伯罗德公司主席):

  谁是最大的船王?这个问题总是困扰着包、董二人。我们可从几方面去看,如:

  第一,纯以船只吨位计,包算是第一。

  第二,以整体收益而言,董会在这方面占优。他经营定期邮轮,收取较高的运输费,收益会更多。

  第三,论公司的拥有权,C.Y.完全独资拥有,而包的“环球”其中很大股份属于汇丰银行。

  他对于船有一份浪漫的爱恋……对他而言,每艘新船下水就像亲生婴儿诞生般兴奋,他要迫不及待地向世人介绍,而且为新生命诚心祝祷……他对国际船务一片至诚,以船作桥梁,打破隔膜,为世人运送货物和思想,这就是他和包不同之处。

  赵浩生(原《中央日报》记者,耶鲁大学教授):

  他的每一艘新船下水都请我们夫妇参加下水典礼。有一次,我们到佐世保参加全球第一艘三十万吨巨轮的下水盛典。在军乐鞭炮狂欢庆祝中,他悄悄地离开人群,拉着我到海滩上散步。他告诉我,他想哭,但是不愿别人看见。我不了解他的心情,问他为什么?他说,刚才在下水典礼上奏了日本、新加坡和利比亚的国歌,而没有奏中国国歌。是因为这条船是日本制造,新加坡贷款,挂的是利比亚的国旗,这是国际航业经常的安排,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这艘巨轮的业主,在下水典礼上却听不到中国国歌,怎不让他这个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潸然泪下呢?我理解他的心情,我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一切都是往好处变,我们总有一天像回归大海一样回归祖国!你回浙江,我回河南!”他在一霎沉默之后伸开臂膀,迎着海风开怀大笑起来,他看上去像热情、豪迈的爱国诗人拜伦而不像一位称霸海上的船王。

  包玉刚是董浩云之后的又一个传奇。在波涛特别险恶的航运战场上,他是一位韬略非凡的统帅,也是一位成功的战略家战术家。与董浩云不同的是,包玉刚搞航运是半路出家。他从金融界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为船王,然后又是一个漂亮的回旋,强龙上岸从海上回到了陆上,让世人看得瞠目结舌。

(责任编辑:李彬)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董浩云 | 顾宗瑞 | 董瑞昌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