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菲利佩.马萨 |
专访菲利佩.马萨----我不是“第二车手”
2008 年上海站前,马萨第一次走出明星队友的光环,五个分站赛冠军头衔;上海站之前,他与汉密尔顿之间的差距仅仅5 分。在赛前接受专访时,马萨说:“获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在于永不放弃。”
文/ 莫书莹
对于27 岁的巴西人菲利佩.马萨来说,2008 年,也许是他破茧而出的一年:巴林、土耳其、法国、欧洲、比利时(编注:上海站之前),五个分站赛冠军头衔,积79 分足以使他第一次走出明星队友的光环。
现在,挡在他前头的只有一个人,天才少年刘易斯.汉密尔顿。
10月19日,F1上海站比赛即将举行。马萨与汉密尔顿之间的差距仅仅5 分。外界评论,他们在上海站的表现可能会对F1 本赛季最终排名起到关键作用。
“几周后的英特拉戈斯,如果我能成功,那肯定也将成为我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10 月16 日,菲利佩.马萨在上海接受了《外滩画报》专访时再次表现了他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上海站的信心。
在过去的6 年内,马萨的F1 职业生涯总是笼罩在一个又一个总冠军的名字之下:维伦纽夫、费斯切拉、舒马赫、莱科宁。
“5 分而已,谁能赢谁还不知道呢”16 日,在著名腕表品牌Richard Mille 为GP2 的ART 车队举行的派队里,ART的老板以及马萨的经纪人尼科拉斯.托德一边大嚼着一盘意大利墨汁面条,一边毫不在意地说道。身为法拉利车队前CEO 让.托德的儿子,尼科拉斯似乎天生拥有发觉优秀车手的本能,汉密尔顿以及马萨都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不过这一次,他也承认无法预测比赛的最后结果,“老实说,从技术上讲他们难分高下,我只能说今年的总冠军肯定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也许,制胜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
《时代》杂志曾这样评论两人:年少气盛的汉密尔顿是一头猛虎,桀骜不驯、充满力量、高高在上并且气质迷人;而马萨就像是一条小狗,热情洋溢、讨人喜欢却缺少霸气。他不像汉密尔顿、莱科宁或者舒马赫那样,有着“舍我其谁”的自信。
从过去的历史看,马萨存在的全部意义似乎就是辅佐队友取得冠军,“第二车手”成了他的标签。有人曾经评论说,血管里流淌着热情血液的巴西人奔放有余,理性不足,最令人诟病的就是他的不稳定状态,有人说他的风格太“野”了,为此他还一度被车队踢出局。
2007 年年末,他的队友莱科宁获得年度车手总冠军。他在家乡圣保罗迎娶了年长三岁的女友拉法埃拉,穿着三件式西装,在胸口别着红色大花的他搂着妻子,笑得很傻。
与他相比,年仅23 岁的天才汉密尔顿的F1 之路走得惊人的顺利。马萨在少年时代也曾被叫做天才。他从8 岁就开始参加国家卡丁车大赛,并在第一个赛季就取得了第一名。他的母亲埃雷娜曾这样回忆儿子的赛车天赋,“家里开派对时,他总期待帮助看管车,他会把车一辆紧挨一辆停在一起,只留很小的间距,还辩解说是为了防小偷”。
从1990 年到1997 年,马萨在巴西卡丁车比赛中磨练了7 年,并且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在1997 年的GranjaViana 500 卡丁车赛中,他以冠军终止了卡丁车生涯并转战欧洲战场。在之后的几年内,他被看作是继塞纳以后巴西最有天赋的赛车手。甚至在比汉密尔顿更小的年纪(20 岁),正式踏入F1,签约索伯车队。
不过,马萨在F1 的首个赛季远不如汉密尔顿风光,仅在三场大奖赛上拿到4 分的成绩始终无法取得索伯老板的满意。2002 赛季结束后,车队与他结束了合同。对当时的马萨来说,这真是个严重的打击,“他们一方面说我很有竞争力,却又在最后说再也不信任我了。我开始意识到我必须一步步重新赢得尊重”。
马萨坦承父母给了他无私的支持,甚至是变卖家里的东西来赞助儿子赛车,“有时连我都会怀疑他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我的意思是,一个家庭不能卖了所有的东西就为了让儿子高兴。但我的父亲却说,我们这样做是因为你有天赋。”
2003 年,马萨选择从试车手做起。后来的事情证实这个决定有多么正确,他在那里遇到了舒马赫。
他如今回忆起那段时光,把舒马赫比作是自己的“非官方教练”,承认自己从老车王那里偷师了不少,“他不是我的正式教练,不会一本正经地跑来告诉我你该怎么样怎么样,更多时候我是从他的训练和比赛中观察他,并暗中学习。”马萨曾这样透露。
不少媒体评论说最近几年马萨的风格趋于成熟,这多少得益于舒马赫。而《时代》杂志在最近的报道中暗示从车队内部的消息来源处得知,老车王即将退休之际决定将所有的经验授予马萨,“非但指导他应该以一种更自律和自信的心理状态面对职业生涯,并且也给了他许多技术上的建议”。
2004 年,马萨果然赢得了索伯的青睐,重回F1。不过,在这个巴西人心目中,第一选择永远是法拉利,“那里就像我第二个家。”他告诉记者。
2006 年,马萨终于梦想成真,他正式签约法拉利,并与如兄长般的舒马赫合作,并成就车王在退役之前再次夺冠的愿望。2007 年,他帮助莱科宁夺冠。F1 上海站之前,法拉利上下步调一致, “我的任务就是帮助马萨夺冠。”芬兰“冰人”莱科宁宣布说。
“舒马赫就像我的兄长”
B=《 外滩画报》M= Felipe Massa
B: 日本站后,你与汉密尔顿的积分差距只有5 分。现在, 你对上海站的比赛有什么期待?
M: 我并没有想得很多。目前,我只不过想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比赛, 并期待会有好成绩。我认为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整个法拉利车队今年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这从今年车队的整体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赛车在各种赛道上驾驶表现都很强劲。去年这时KIMI(莱科宁)落后了整整17 分,但他在最后两站全追回来了,所以获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在于永不放弃。
B:今年是你加入法拉利车队的第三年,有人评论说,马萨开始成熟了,稳定性也更好了,你自己怎么看?
M:这的确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好的一个赛季,我的成绩可以说明一切。我也很高兴人们对我的评论,但我所能说的是,一年又一年,我始终在尝试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并期待有更好的表现。
B:你似乎一直与法拉利有缘,你怎样看待你与车队的合作?
M:我们之间的确保持着很深厚的情谊,我非常感激法拉利始终给予我的信任,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支持。事实上,在我还没有正式进入F1,成为职业赛车手之前,法拉利就很关注我。我后来签约索伯也是因为得到了法拉利的帮助。2002 年我有一段低潮,被索伯车队解约了,而法拉利却接纳了我,让我出任他们的试车手,在那里我有很多机会与机械师进行交流,学到了很多。这对于我后来又赢得索伯车队的合同至关重要。然后,他们又给了我机会成为法拉利的车手,我们的合同一直签到2010年。他们给予我信任、支持和帮助,也给我最好的报酬。
B:你与几乎所有最好的车手都有合作,比如维伦纽夫、费斯切拉、舒马赫以及现在的莱科宁,你和谁的关系最好?
M:我一直很幸运得以始终在云集众多顶级车手的车队里,但要论私交的话,我当然是跟舒马赫的关系最好。他就像我的兄长,我觉得他算得上是F1 历史上最好的赛车手,与他合作期间,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现在,我们也经常通电话,不过我们不太聊F1 的事情。
B:你认为想要成为像你一样的成功赛车手,必须具备怎样的素质?
M:身体素质当然要好,我们经常锻炼,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去跑步,每次1万米左右。此外,有一些东西是先天的,比如对速度的理解以及在比赛中必须有非常好的专注能力等。而舒马赫则教会我,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赛车手,必须非常努力,并且注重细节。
B:舒马赫曾经是法拉利当仁不让的第一车手,自从他退役以后,法拉利一直避免在你和莱科宁当中确定哪一个才是第一车手,你们之间的竞争激烈吗?
M:迈克尔的确是最棒的,他是法拉利当之无愧的第一车手,因为他虽然不是神却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总是跑得最快的。不过我们也意识到法拉利车队一贯的风格就是车队的整体利益高于车手的自身利益,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车队是乐见车手之间的良性竞争。只要车队没有给出某些特定的指示之前,我和KIMI 都凭借自己的本事作战。
B:巴西是一个足球的国度,听说你选择赛车是因为小时一直送皮萨饼去赛车场,耳濡目染的结果。这是真的吗?
M:我想不全是这样。我很小就已经非常迷恋赛车,听到发动机轰鸣的声音就热血沸腾。17 岁时我已经开始参加一些比赛,F1 圣保罗站每年在英特拉戈斯赛道举行,我很渴望到整备区去看看,但我没有证件。我当时的经纪人有一家餐厅,专门为贝纳通车队准备食物,所以他把我装扮成送餐的,这样我才可以进入。至于英特拉戈斯赛道(巴西圣保罗站),我不得不说那的确是对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那是我成为F1 赛车手的地方,而现在我当然也希望能在我的家乡加冕,这是我从小的梦想。
B:我很好奇,当一名赛车手在赛道上飞驰,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
M:毫无疑问,感觉的确非常美妙。我甚至认为这是我工作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当然,这也是F1 车手工作的本质。每次飞驰在赛道上,我会由衷地感觉到作为F1 赛车手真是太棒了;当然,如果可以取胜就更好了。
B:至今为止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比赛是哪场?
M:土耳其站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比赛。在伊斯坦布尔,我拿到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分站赛冠军,而且,那里似乎是我的福地,包括今年,我已经连续三年在那里拿到分站赛冠军了。
B:比赛之前,你会做些什么准备?
M:没有什么特别的。比赛前一晚我会试着不要睡太晚。比赛当天早上,也不见得要做什么特别的准备,最后的结果主要是看当时自己的状态好不好。
B:我们总是觉得赛车是一项很危险的职业。你去年刚刚结婚,你太太怎么看待你的职业?
M:是的,尽管我们的车子经过好几次有关安全方面的改进,但F1 依然算得上是一项相当危险的运动,但你身处于车上时,这样的感觉就烟消云散了。
我的妻子拉法埃拉当然也会担心我,但她始终相信这样的一个定理,如果你心存恐惧,那么你就无法完成任何事情。所以她更多的时候只是信任我,理解我,并且给予我支持。
事实上,世上不幸的事情时刻都会发生,比如当你在路上开车时,坐飞机旅行时,甚至就是在马路上乱逛时,谁说就没有意外了呢?我和我的妻子都不愿意生活在恐惧和忧虑里。为了要避免危险而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由钢筋水泥打造的囚笼里,这肯定不是我的选择。
( 实习生顾乡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