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被赋予象征意义 预计可成就6万亿GDP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王红茹
4万亿,11月9日发布的这一数字,一夜之间成了2008年关注度最高、普及率最广的“年度明星数字”。
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再到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无不谈及“4万亿”;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各网站的要闻头条,更是无一例外的均为“4万亿”。
显然,4万亿,已经远远超出了数字的内涵;人们对它的关注、分析、解读,也远远超出了数字层面。
4万亿,它在传递一种怎样的信号?4万亿,它将带来多大的效应、释放多大的能量?
巧合的是,4万亿发生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于是,它又被赋予了更高层面的象征意义。
正如专家分析所言,4万亿,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大调整,还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以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转变为以内需拉动为主;更重要的是,4万亿,体现了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承诺,体现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同时,4万亿,还体现了中国政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表现出了负责、高效和睿智的大国风范。
4万亿信号与效应
日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十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两年内),约需投资4万亿元。
会议提出,将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明确要求,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4万亿投资计划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也第一时间采访了多位经济专家。众专家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重点,十大措施的4万亿元投资,不仅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同时意味着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型,即由稳健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转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在此消息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1月10日),沪深股市强劲上扬,沪指大涨7.27%。投资者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一消息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英国《每日电讯报》11月10日发表文章《中国救市计划被赞为对人民的新政》,称“中国出台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不仅让亚洲市场兴奋不已,也向外界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同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中国的新政》:“中国宣布了一项庞大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此举广受经济学家和投资者的欢迎。”
同时,多种亚太、欧洲股指受此影响纷纷走高,11月10日,日经225指数、伦敦FT100指数、法兰克福DAX指数、巴黎CAC40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扬。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计划
国务院在一周内紧急召开一系列会议,密集程度之高,在历年并不多见。
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
11月9日,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正式出台。初步匡算,实施这些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11月10日,国务院又在北京召开各省市和中央部委负责人会议。温家宝总理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首要任务就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希望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紧急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安排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工作,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会议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核准和确定投资总规模逾5000亿元以扩内需。
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北京市委常委会11月12日召开会议,部署今后两年共安排政府投资1200亿至1500亿元,预计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天津滨海区新增337个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达3000亿;广东预计明年可完成1.3万亿元投资;浙江拟利用3000亿拉动内需帮扶中小企业……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项措施,可以说是近年来力度最大、动作最快的一次政策行动,充分体现出中央保增长、保民生的坚强决心。中央经济刺激方案的推出,意味着我们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遏制和扭转国内经济加速下行有了正确的行动计划。”“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开忠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启幕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压力,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行。
首当其冲的是出口。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显示,10月份中国出口总值128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比9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也开始下滑。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9.9%,近两年来首次放缓至个位数。此外,第三季度单季增速为9%,相比前两个季度,增速放缓有所加速。
在出口、GDP“双滑”的同时,内需却仍然是拉而不动。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消费占GDP比重逐年滑落,我国社会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2005年降为52.1%,而2007年比重降到了只有36%左右,达历史最低水平。
而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同比加快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9%,仅加快0.2个百分点。
在中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的背景之下,扩大内需十大措施的出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学者认为,十项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倚重外贸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开始正式向内需型经济转型。
“现在我们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转型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是GDP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务院审时度势,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陈剑波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4万亿投资可成就6万亿GDP
4万亿的投资,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回报?
据杨开忠教授估算,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在未来数年总共带来6万亿以上的GDP,相当于2007年广东、上海、浙江三省市GDP的总和。他提出,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这种乘数效应,一方面,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必须着力于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大的项目;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扩大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
为加快建设进度,11月10日的发改委紧急会议决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这1000亿元将投向哪里,众所关注。
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紧急会议,强调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安排的方向和重点,已确定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同时要加快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11月12日,有媒体报道,千亿投资计划目前已大致分配到农业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和卫生部等11个部委。据悉,1000亿投资去向主要包括农林水利、保障性住房及环保领域,其中农林水利方面约500亿,保障性住房、环保等其他部门分配另外约500亿。其中交通运输部获得了100亿元新增投资。
“首批1000亿资金主要投向经济带动效果大的在建项目和已经审批的项目,原因是要尽快见效。‘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各级政府部门落实中央扩内需促发展十条措施的要求。”杨开忠教授分析说。
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易导致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抵消作用。那么4万亿如此巨大的投资,会不会导致民资的萎缩,造成实际的经济拉动效果打折?
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的4万亿投资中,有1万亿左右是中央政府投资,其余3万亿左右是要用政府投资来带动社会投资。
“这是要充分注意调动和扩大民间力量,避免国家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形成国资带动民资的巨大合力。”杨开忠教授说。
此外,“从份额来讲,4万亿的投向将偏重民生和基础设施工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不重要,主要是因为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能直接带动消费需求。”杨开忠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