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雕像 |
太平天国自制炮弹 |
太平天国自制铁炮 |
太平天国之魂石达开的悲剧
文/李冬君
太平天国运动中,令人怀念的,不是洪、杨,而是石达开。
历代农民起义,不乏洪、杨一类人物,作为最高领袖,他们有的是权谋和帝王思想,能忽悠和驾驭民众,使民众甘愿为他们献身。他们的身影,覆盖了整个运动;他们的话语,决定了运动的方向。但他们却不是运动的灵魂。
郭沫若作《甲申三百年祭》,他祭的不是李自成,而是李岩,李岩是明朝末年那场民众运动的灵魂。
石达开是当之无愧的太平天国运动之魂,正是由于有了石达开,我们才从这场血雨腥风的运动中,看到了真善美的存在。
天国悲剧,从石达开出走开始,他为什么要出走呢?他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也是性格悲剧,他是命中注定要与王权决裂的,不管是清王朝的王权还是天国的王权,他都要决裂,这由他的性格即自由意志所决定,这就是命。
一、石达开为什么要出走
战场上,石达开是曾国藩的对手。
本来两人用兵,一善用正,一善出奇,各有千秋。
可曾国藩自出兵以来,遇石达开,始一败再败。他与石达开第一次交手,是在湖口。那时,他率湘军水师,势如破竹,直扑湖口。
石以大船载沙石,沉堵航道,于湖口西岸扼一隘口,湘军水师突入,被石氏堵塞隘口,分割在外江和内湖,分别击之。
曾国藩因座船被夺,文牍俱失,愤而投江,后被左右救起,棹入陆营。此后,石氏已占江西大部,曾氏被困于南昌,却不动如山。
恰于此际,东王杨秀清飞檄石达开,命其东返,谋解天京之围。
石氏奉命,班师回朝,行前仰天长叹: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矣!
或曰:吾观曾氏用兵,不过尔尔,先败于湖口,再败于九江,今又被困于南昌,何必多虑呢?石氏叹曰:用兵非其所长,然其将将,无可匹者。
曾氏治军凝然,石氏用兵潇洒,皆一时之帅才。
两人风神各异,自不待言,然行为亦有相似,却被人忽略了。
两人都曾负气出走,可君臣际遇不一样,结局当然也就不同了。
比较一下两对君臣的关系,先来看曾国藩和咸丰帝。
曾国藩以丁忧,说走就走,虽曰守制,但尚未请示就放下军机,这不是小问题。皇上没有因此责他,反而赏了他三个月的假,示以小恩。
可他一提要实权,皇上就毫不含糊地批准他回家,给他卸了磨,却还留着他这头驴,让他在家守制,成全他做一头名教之驴。
他有一肚皮官司堆积如山,可他还是忍。君臣之间心照不宣,来往的上谕和奏折,讲得都是面子上的大道理,将那些肚皮官司泡了一坛子酸菜汁,放在一边儿发酵。
他扛着名教的旗帜,要理学的面子,皇上就给他搞面子工程建设,尽量照顾他的面子,他呢,也很能体贴皇上的用心,因此,他们没有闹翻。
他知道,湘军是一支体制外的力量,要朝廷接纳它很难,将它纳入朝廷的榫卯也很难,朝廷如何接纳它是皇上的事,怎样将它纳入朝廷是他的事。
这就要磨合,在磨合期内,要搞面子工程建设。
而石达开与洪秀全之间的关系,就不是面子问题,而是骨子问题。天王在天京滥砍滥伐,面子早已千疮百孔,不值一提,一刀刀都砍在骨子里。
石氏出走,起初非有战略远图,亦无既定政治目标,更非一时率性,如浪子远游。他在天京主政,可人身并不自由,以讲道出了南门,立马就走。
由铜井渡江,前往安庆。他在安庆,驻留了3个多月,看透了一切。洪秀全这才慌了,罢免兄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派人送来“义王金牌”,邀他回京主政。
可石达开不信。一来不信洪秀全所谓“诚意”,二来反对洪只守天京。
天王两次调他回京,他都无条件遵命,结果葬送了他的西征。
这次,他提出了折中方案:赴援江西,进取浙江,配合天京作战。他虽然对洪不满,但还不想与洪闹翻,因为,他还要维护太平天国政权。
此时,他已深知洪为人阴险,起义诸王,如今只剩下他俩,要么他取代洪,否则洪必灭他。现在,唯有他知根知底。
那些死去的人,死到临头,都不知早已被洪算计,而他已知。
洪秀全的算计,早在金田起义之前就已开始。那时,洪本来是去投靠冯云山,可他却利用冯云山入狱,起用了萧朝贵和杨秀清,用巫术将冯排挤。
萧最早看透了洪,难免恶言恶语。金田起义时,洪又与杨秀清合作,将萧朝贵排挤,所以永安建制时,原来五王共和,改为皆受东王节制。
冯、萧二王,力战而死,看似偶然,实亦欲以死明志。
洪、杨合作,从表面上看,杨飞扬跋扈,占尽上风,实则洪已阴结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握有绝对优势,却以忍辱蛊惑杨的野心,并煽动韦、石二人。
韦与杨有私仇,一有天王指令,就下杀手,洪佯装不知,待韦杀够了人,就以石氏来号召,再将韦杀掉,看似平民愤,其实是杀人灭口。
一个文不得、武不得的家伙,竟然一步步走向专制。
第一步,依靠杨、萧二人,不惜以巫术确认其教权的合法性。
天国初期,教权由天父、天兄、天王三权分立,而以天王代理;政权乃五王共和,冯、杨、萧、韦、石都有自己一份实力,而洪没有,故政教分离。
因此,洪地位虽高,而实力却有限,没有实力,哪来实权?
第二步,洪欲从教权进入政权,便拉拢杨秀清,实施政教合一,先从教权内排除萧朝贵,使教权从三权分立,政权从五王共和,同归于二王分治。
在二王分治的格局里,洪成了宗教领袖和国家元首,取得了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权,而杨在教权上保留了代天父立言的身份,在政权上节制诸王。
这就是为什么太平天国政权自有平山登基之后,还要有永安建制。平山登基,确立了三权分立和五王共和,而永安建制则以二王分治打破了这格局。
平山登基以三权分立排挤了冯云山,永安建制以二王分治排挤了萧朝贵,此二人者,一为洪秀全老友,一为杨秀清老友,洪杨合谋排挤了老朋友。
本来,二王分治,一掌教,一执政,也能共和。可政教合一后,权力交叉。洪执掌教权,杨却能代天父立言;杨执掌政权,却须奉洪为天王。
两人分庭抗礼,而天王示弱,东王用强。东王不仅在政权上将天王挂起来,在教权上,还常以天父下凡占据上风,甚至以天父名义棍责天王。
谁要天王当年接受了天父下凡所赋予他的权力合法性?有一利,就有一弊,偷吃了一回天父的禁果,从此就要忍受天父的折磨,他好难过,却忍着。
而动不动就拿天父来演戏的东王,其本来面目日渐暴露,此术久用必败,何况用来作恶!天王用弱,获得普遍同情;东王用强,日久失人心。
翼王东征,安定了东南半壁,东王伸手来要最高权力——逼天王封他万岁,连名义都要拿走,二王分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该出手时就出手!
东王一味用强,却不知天王早已安排妥当。东王自以为握有军政大权,可西征以后,兵权都归了翼王,有了翼王声援,谁敢向天王下手?
石达开与冯云山相知,当年,他率领自家宗族起义,立马投奔冯去,他有实力,且多智,少年英雄,风云际会,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青春气息。
他一味打仗,不问政治,对天父下凡之类的鬼把戏,从来就不感兴趣,却认定冯、洪一体,冯不在了,就跟洪走,天京事变,他也有预谋。
可天王知道,让他去诛杀东王,他肯定下不了手,他讲义气,是性情中人,不喜欢这样的阴谋。可天王有了保护者还不够,他还需要杀手。
于是,天王跟北王结成盟友,亏了天王有眼力,一眼就能看透。同在东王屋檐下,一起低过头,阴谋,眼神就能交流,只要握一握手。
韦昌辉动手了!原以为,杀个把人是小手术,没想到是恶性肿瘤,一刀下去,癌细胞就扩散了。跟着,一刀接一刀,越杀越收不住了。
洪与韦、石单线联系,他既没有制止韦的杀戮,也没有通知韦,要让石回来安定大局,他这样安排,使韦、石相疑,杀戮蔓延石的家室。
于是,天国将士无不以为韦氏罪大恶极,人人皆欲杀之。
韦氏死不瞑目矣。天王躲在深宫里,可怜似汉献帝,韦氏替他开了劫,他以数万天国将士做劫材,以打劫自娱。
此劫无他,不过想做王而已。他一开劫,就找到了做王的感觉,因此,他要把打劫进行到底,打出一个真“秀全”——“禾乃人王”,我才是真命天子来。
他以韦杀杨,以石诛韦,三下五除二,原来五个王,如今只剩下翼王了,是与翼王分治,还是由他专制?当然要专制,翼王成了绊脚石。
不专制,做王还有什么意思?赤手空拳,熬了这么多年,终于熬到了这一天,他要扬眉吐气做真王了,可偏偏还留着翼王这么根刺。
他决定,不管这根刺有多粗,有多硬,他都要拔掉。
石达开当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与洪合作,要么等死,要么取而代之。他既不想等死,也不想取而代之,怎么办?唯一的办法——走!
二、石达开出走以后
石达开出走以后,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流动作战。
穿州过府,飘忽不定,时而浙江报警,忽而福建告急。
可他在江西,却没有占到便宜,几个基本点,都被湘军围定,此次来争江西,他已落了后手,连清将福兴那样平庸的家伙,都算准了他“必先窜回江右”。
以皖制赣,本应力争九江,那时,九江被湘军围困,成了一座孤城。守将林启荣是他的老部下,他为什么不去救?救了,可兵至湖口就掉头。
李续宜率湘军迎击,他掉头就走,既来之,何以又要走?
一来,湘军重兵在此,他的本钱不想在一次决战中就拼掉。
二来,他将大部队都留下了,只带了数千人马从安庆出发,往江西去集合旧部,以数千人马援九江,只能虚晃一枪,示形于敌,欲使湘军北趋。
而他则转道南下。当时,他的重镇临江府(今樟树市)与吉安府也被湘军围困,那些日夜盼望援军的血战将士都是他的嫡系,焉有不救之理?
救此两地,再攻南昌,则九江之围自解,前次西征用兵,就是如此。自从临江、吉安两府被困,他在江西的大本营已向抚州转移。
因此,进援临、吉二府,须先至抚州,而后救之。
他在景德镇集合旧部,大会诸将,分兵南进,自率一军沿乐平、万年、安仁(今余江县)、东乡一路南下,在东乡击溃湘军,然后进驻抚州。
在抚州,他本有建设政权的想法,曾征各县童生应府试。
他原以为湘军用兵仍偏重在九江、安庆一线,他南下用兵,乃避实就虚,从容赴敌,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谁知湘军有备,没给他什么机会。
曾国藩虽已丁忧回籍,但他早已在江西做好了准备,乘石氏回师,他及时出击,抢占战略要地。待石氏回来,再战江西时,就碰了硬钉子。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