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已是暮霭沉沉时。东陵区山友奶牛养殖小区里灯火通明,一派繁忙景象:新建的榨乳厅里,30多头奶牛正在进行机械榨乳;一排排牛舍里,奶农们还在忙着清圈备料。
在这里,看不到奶业滑坡的迹象,听不见奶农的叹息,希望正冉冉升起……
风波突起的“谷底”抗争
今年9月,“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披露,全国哗然。
一时间,奶制品滞销,乳业企业停产……作为奶业产业链的最前端——奶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谈起一个多月前的“风波”,东陵区奶牛协会会长黄国秋,依然心有余悸:事情来得太突然了,几乎一夜之间,牛奶就成了“扔货”,贵贱没人收了。就是后来开了点口子,种种繁杂的检测,也不是散户能应付过来的。而这期间,全国一些奶牛养殖地,宰杀奶牛、倒奶事件屡屡发生。
东陵区奶牛存栏数近8000头,奶牛养殖户370多户,占全市养殖户的30%以上。散户多、养殖量大,在这场市场风暴面前,考验就愈加严峻。
“东陵区的奶牛一头也不能少!奶牛养殖不能下滑,而是要上坡。”对于这场牛奶风波,东陵区政府亮出鲜明的态度。
为了保证这样一个庞大生产群体顺利渡过难关,确保奶农不倒奶、不杀牛,东陵区政府第一项措施,就是及时地启动了应急机制:政府斥资50万元,以投资额10%的比例,对有能力上机械榨乳设备的养殖小区予以补贴,保证牛奶质量;乳品企业面临困难,停收、限收生鲜奶,奶农卖奶难!区政府领导出面,积极协调沈阳多利普有限公司等企业启动喷粉设备,收购奶农生鲜奶,政府则按每公斤鲜奶补贴0.2元标准补贴企业,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企业喷粉30吨,解决了部分奶农卖奶难题。
这一系列应急措施,就像解开一个连环套,全区奶农为此直接减少经济损失100多万元,保证了东陵奶农没有倒掉一斤奶、没失一头牛!在牛奶风波的谷底,东陵区奶农顶住了第一波“洪峰”。(下转7版)
(上接1版,)
散面捏成团携手共渡关
在黄国秋的“山友奶牛养殖小区”里,有400多头奶牛不姓“黄”,“产权”属于附近50多个散户。他们每天都把奶牛赶到这里集中榨乳,有的路远就把牛放在他家饲养,黄国秋免费提供住所和牛舍。
在黄国秋的倡议下,区奶牛协会注资安装榨乳设备、打井、安装动力电,购买了运输鲜奶奶罐车,到散养户家中收购鲜奶,然后进行喷粉。在鲜奶积压严重时,协会组织人力跑鞍山,去抚顺,联系奶粉企业,寻找销路。
“三鹿奶粉事件”后,全市乳品企业只收购规模养殖企业机械榨乳鲜奶。协会就采取统一饲养、统一榨乳、统一防疫和统一技术服务措施,把一艘艘小舢板组成大舰队。采访中,黄国秋告诉记者,一个人最多能扛200斤,咱300多个奶农户联起手来能扛多少斤?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合建一个可容纳3000头奶牛饲养基地,把会员的奶牛全部实现规模饲养,实现奶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通过科学饲养,提高奶产品质量和单产水平,到那时,再大的市场风险,我们也能扛得住。
困难,催生新的经营模式
小有幼儿园,老有敬老院。如今,在东陵区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托牛所。
11月25日,在深井子街道前康村张宝玉奶牛养殖小区,记者特别注意到院门口挂了一个写着:“沈阳市至诚实业有限公司”的大牌子。张宝玉是东陵区奶牛养殖业的“领军人物”,威望颇高。“牛奶风波”来临后,张宝玉没有退缩,反而扩大了生产规模。投资20万元新上了榨乳设备,建起6栋封闭式牛舍和宽敞现代的榨乳厅、青贮窖等。
“咱们前康地区是奶牛养殖基地,散户较多。所以,我扩大了"托牛所"规模,争取让所有的"散户牛"全部入托。”在交谈中,张宝玉告诉我们:奶牛全托,就是把散养奶牛集中到小区。与其他形式不同的是,小区与托养奶牛签订的是“托养协议”。散户把奶牛寄托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每头奶牛每月返给奶农150元。这样,奶农每头奶牛每年净赚1800元。如果奶价提高,小区按全年平均奶价上调部分的50%提高奶农利润,奶价下调,奶农收益不变。托养期间,奶牛的一切生产费用由小区承担。繁殖的犊牛归小区所有,奶牛托管期满后,奶牛处理权归小区所有,每头牛小区返给农户5000元。这样奶农就彻底脱离了风险。
现在,已经有146头奶牛“入托”。
本报通讯员高放新本报记者杜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