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跑路的是谁
金融危机推波助澜
产业结构弊病是内伤
在金融海啸之下,珠三角地区到底倒闭了多少家企业?日前,广东省经贸委公开发布最新调研结果:2008年1月——10月,全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
种种情形表明,珠三角企业的倒闭及转型都有着经得起分析的市场原因,发端于欧美的金融海啸只是推波助澜于后。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成了少数企业倒闭的“护身符”,而且,还被蓄谋已久的企业强行“绑架”,成了他们掩人耳目的“遮羞布”。
本报特派记者 姚海鹰 文/图 发自东莞 惠州
“倒”是阳谋?
“老板都指望政府善后”
阳光下,韦旭鞋厂宽达15米的铁门深锁。
突然,一辆黑色本田停在厂门口,车上下来的人,扬着手中的合同高喊:“我是供应商,来要800万货款的”,见怪不怪的保安一言不发,只朝贴在门外墙上由“韦旭鞋厂债权人委员会”出示的一份公告指了指。
这是11月15日中午在东莞长安镇上演的一幕。
手机“关机”,往往是这类故事的先兆。10月31日,董事长庄佳颖的手机突然一夜不通。第二天——11月1日,是韦旭鞋厂发放工资的日子。中午2点,获知消息的数百工人聚集到办公楼,在人事部经理的带领下,工人开始哄抢,直到3小时后才平息下来。
当日下午,长安镇政府宣布该镇最大台资鞋厂倒闭猝死,并发出“最后通牒”,“如三天之内负责人不回厂善后,当地政府则接管工厂”。而事实上,面对群情激愤的3000多名工人,当地政府在当天下午就拟定了“先由政府垫付工资,咸西村负责厂区安全”的决议。
据长安镇一名参与应急处理的张姓副科长告诉《长江商报》,当晚镇政府增派了20多名会计连夜清算,第二天早晨增开了10多个窗口,一次性发放了800多万元的工资。
张科长承认:“韦旭的倒闭,对当地是个沉重的打击!”。
“货款收不回,导致资金链断裂,这应该是韦旭倒闭的重要原因”,熟悉鞋厂运作的东莞震浩鞋业副总马学锋断言。
据介绍,和东莞地区所有企业一样,韦旭鞋厂的海外订单主要依靠贸易公司获得,从工厂进原材料到生产出成品鞋,均由工厂自己垫付资金,等出货后或对方收到成品后才拿到钱。因所有货品必须走海运,时间一般在25天到45天,工厂拿到钱的时间明显滞后。
“今年欧美爆发金融危机以后,韦旭鞋厂和所有工厂一样,就觉得这个风险太大了”,马学锋分析认为,“对市场没有信心,害怕被套进去,更害怕栽进去”。
事实上,经营了20年的韦旭鞋厂,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受困金融危机影响而倒闭。
长安镇一名不愿具名的镇委委员向记者披露:随着连续几笔货款不能收回,生产资金和下游皮料等供应商的催款又一天紧似一天,重重压力之下,韦旭负责人只得选择逃避之后的倒闭来解决。
“这种关掉手机逃避的方式,现在非常普遍,老板都指望当地政府帮助其善后”。
合俊破产有迹可循
来自江西吉安的胡明贵,正百无聊赖地坐在门口晒太阳。
他的快餐店正对着合俊玩具厂的大门,曾经每天可卖到800至1000元,现在每天最多只卖两个盒饭10元钱。
10月14日,地处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中国最大玩具企业——合俊玩具厂倒闭。东莞市樟木头镇副镇长徐鸿飞公开表示,合俊崩盘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投资矿业失误而导致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合俊中层向《长江商报》透露,早在今年初,合俊玩具厂之一的俊领玩具厂董事会副主席赖潮泰就曾在私下场合表示:“玩具厂的生意做得再好也没有用,赚的钱不够股票亏,合俊如果这次转型失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此刻,合俊管理层应已有走麦城之心。
除开投资转型失败之外,合俊倒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无序。
据合俊公司一名知情者介绍,该员工所属部门一共有10名员工,但却有7名管理人员,真正做事的员工只有3个。而且,该部门并非合俊玩具厂的核心部门,只是一个普通的五金生产部门。樟木头镇合俊玩具厂善后小组改组负责人说:“2008年春节过后,合俊由于内忧外患,高管层非常松散,工厂的生产管理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效益十分低下。”
合俊玩具厂因经营不善而采取恶意逃薪方式“倒闭”其实并非孤例。在东莞很多地区,有个普遍现象,每到发放工资的日子,就有很多企业借金融危机来袭的“势头”一倒。虎门镇一位企业主接受记者采访时袒露心迹说,我本来是很有钱的,现在行情不好,如果苦撑的话,已经赚到手的1000万半年就会亏完,反正现在很多企业正在倒闭,我就借势一倒,“这样既可以保全自己,又不会背骂名”。
一位谙熟老板蓄意匿逃套路的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很多企业负责人在几个月前,就把钱不动声色地打到国外账户上。面对供应商,他会约好60天结账,然后在60天期限之前他做完所有订单并拿到货款,就开始消失。面对工人,他会事先放出风来,说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过来,先拖欠一个月到两个月的工资,承诺到了第三个月一起补发,结果到了距离第三个月还有几天时,老板和公司高管突然全部消失。
据东莞市劳动局披露,仅在9、10两月,东莞欠薪企业关闭逃匿的多达117家,近2万名员工受到影响。该局表示,对拖欠工资有逃匿倾向的企业,劳动部门将进行重点监控。
政策性倒闭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市场淘汰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开始难做,大约始于3年前。”
东莞震浩鞋业公司副总马学锋认为,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陆陆续续的,开始有企业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招工难等原因叫苦喊难,随后步入倒闭之列。
据企业主反映,人力资源工资成本的压力,是很多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东莞最低工资是470元,2005年调到530元,2006年调到690元,2008年调到了770元。“连年‘跳级’,没有给企业喘息的机会,而利润却是越来越薄”。而绿色壁垒引起成本增加,或成导火线引发新一轮企业迁移或倒闭。
“外界总习惯把这些工厂的倒闭与现在的经济危机联系起来,这是不符合实情的。”11月21日,广东省经贸委一位岳姓处长接受《长江商报》电话采访时表示。
在东莞市,当地称这些企业的倒闭是因为“产业升级”政策之下的政策倒闭。制造业是“雁行企业”,永远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迁移,曾经美国、日本都是这么过来的,如今珠三角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刘焕泉分析指出,“更多企业是属于政策性倒闭” 。“企业外迁”也是关闭因素中的一项。刘焕泉透露,如惠州市今年关闭的407家中小企业中,外迁到内地或越南等地的企业就占到了四分之一。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已经公布出来的7148家企业中,真正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倒闭的企业只占一小部分。”东莞市政府政研室一名处长言之凿凿地向记者表示。
经济学家隆国强指出,当前珠三角地区最应该考虑的不是原有企业减少的问题,而是新的企业如何补充进来的问题,“投资呈现倒退将影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