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玲:《无尽人生》写人生
■马 赛
犹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曾是无数国人的追求和向往。
是什么样的动力在驱使叶文玲视文学如生命?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位曾做过小学老师、农场职工的玉环女子走上一条写作之路?
怀着对一位老作家的敬仰与钦佩,我于一个阳光温暖的冬日,走近叶文玲,走进她那踔秀斑斓的纸上人生。
咏絮才女:文学之路始于故乡
楚门,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境内。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镇。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青山秀水与日月精华的滋养下,处处蓬勃着一种动人的人文魅力。
1942年11月4日,叶文玲就出生于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小镇上。这片多情的土地赋予了她乐观、坚强的性格,并造就了她钟灵毓秀的文学才情和清逸出尘的文学气质。
无论在哪个年代,也无论贫富贵贱,人,总是会追求一些能让自己温暖与快乐的物事,有人依恋于美酒的芬芳,有人依恋于爱情的甜美。而叶文玲在她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也找到了她一生的最爱,那就是—写作。
说起叶文玲,不能不提她的哥哥—著名文学评论家、洛阳师范学院前院长,叶鹏教授。叶鹏自小热爱文学,早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就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并由此而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学评论家之一。
哥哥对文学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年幼的叶文玲。13岁时,她就在县办的《玉环报》上发表了《夫妻间的小风波》和《七角钱》两篇小说。
对叶文玲来说,15岁以前,天空是文学之梦绘成的蔷薇色,而有梦想并能为实现梦想去努力的日子,更是快乐而充实的。初中毕业后,叶文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黄岩一高。那时,她心里有个坚定的目标—考取北大中文系,接受更多更广的文学熏陶与洗礼。可没有想到的是,正当她憧憬着美好未来之时,1957年,哥哥叶鹏被错划成右派,受到牵连的叶文玲因此而被迫退学,曾经编织过的斑斓梦想也因身上那把无形的政治枷锁而随之破灭。
可是,尽管生活遭遇了这么大的挫折,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财富?人在逆境之中,只要能理性乐观的正视生活,那么,生活必定会毫不吝啬的回馈你一个更芬芬的美丽世界。
叶文玲属马。属马之人的乐观天性,让叶文玲很快走出了挫折,心中的阴霾开始渐渐散去。似乎一夜之间她便迅速成熟,并很快接受了现实。但,这并不等于她就从此放弃了文学梦想。尽管身在逆境,可早已深深根植于心的文学梦想始终支撑着她,就像跋涉在沙漠中的人见到远处的一片绿洲,希望便不会破灭。
1958年,未满16岁的叶文玲成了一名幼儿园老师,工作虽然繁忙,但她还是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一篇清新纯情的小说《我和雪梅》,并将小说文稿寄给了著名的文学期刊《东海》杂志。未曾想,一个月后,《东海》杂志果真将她的这篇文章发表了。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叶文玲开心不已,就如一道阳光落进心里,一下子照亮了她灰暗的少年时代。于是,受到鼓舞的她在此后的半年里,又陆续在《东海》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
捧着一本本飘着墨香,刊有她小说的杂志,少女叶文玲原本欣喜地以为自己就此叩响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但遗憾的是,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命运却出其不意地逆转了它的运行轨迹。
自1957年起,叶文玲的哥哥被错划右派后,没过几年,她的父亲与丈夫也都因冤案、错案而遭受政治磨难。接二连三的打击株连,使她整个青年时代生活中只剩一片灰色。
1962年,叶文玲迁居河南。先后在郑州金水区工业办公室、郑州金笔厂、郑州机械工具厂当冲压工、生产科计划统计等职务。
不过,生活虽然清贫,但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丰盈却总成反比,因为支撑她整个精神世界的,是文学这棵常青树。闲暇时,叶文玲依旧会执起笔坚持业余创作,让自己的情感恣意流淌于笔端。
无尽人生:文学之梦照进现实
很多时候,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是面对的方向。如果说,一时的成功是一种运气,那么,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运气?
我始终坚信这句话:“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心无旁骛、踏实认真地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努力做准备,那么总有一天,梦想会照进现实。
叶文玲就是这种认定了目标后,便会铿锵前行的人。
风雨过后见彩虹。从困境中顽强站起的,就是强者。1976年,中国结束了不平常的10年,这是一个终点,同时也是另一个新的时代的起点。而在那十年浩劫中成为一片废墟的文学,也终于随着春天的复苏,重新被泪痕犹在的人们筑建起来。
生活常常改变梦想,但梦想又创造着生活。1977年,叶文玲终于又重新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了。这一年,她的三部短篇小说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对叶文玲来说,1977年,是她人生一个新的启程。她的身体里好像注入了新的血液,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沸腾着。这道力量,让她的生命亦重新焕发了光彩。从童年的梦想到少年的失意,如果不是一直执着地热爱着文学,那么叶文玲是不会走到那一年的。她奋力地抓住了每一次可以改变命运的可能。
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1979年,因创作成绩突出,叶文玲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不久后便调入河南省文联成了一名专业作家。从此,叶文玲对文学更执着勤奋了。她连年累月奔波各地,用心体验生活,深入体察民情,很快便以连续发表于《人民文学》、《收获》、《当代》、《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上的小说受到广泛注目。
1980年,38岁的叶文玲进入中国作协文讲所(鲁迅文学院前身)学习,这次学习经历,让她终于圆了文学深造之梦。而更多的惊喜还在后面—同年,她创作的小说《心香》荣获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后问世的中篇小说《青灯》、《小溪九道弯》、《父母官》、《浪漫的黄昏》等也屡获佳评。在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叶文玲也没有停止书写散文。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子《梦里寻你千百度》面世后曾一版再版,而《写在椰叶上的日记》、《心泊千岛湖》、《不了情》、《有你不寂寞》、《妖尽人间春》、《素心如简》等散文集也相继问世。其中《心泊千岛湖》还获得了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妖尽人间春》则获得了首届朱自清文学奖。叶文玲进入了创作高峰期。而她的勤奋,与对文字的超然感觉,更使她成了一位高产且优秀的作家。
1981年,叶文玲拜访了来杭州休养的中国文坛泰斗巴金先生,巴老得知了叶文玲过去的人生经历后,鼓励她将这段经历写成长篇小说。于是,巴老的鼓励,促成了创作历时长达八年之久的46万字小说《无梦谷》的问世。
《无梦谷》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展示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于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人生际遇和精神风貌。小说的主角是一批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这一代知识分子,无论是与他们的前辈相比,还是与以后的知青群体相比,在思想学养、价值观念、道德准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也都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叶文玲以小说主人公“楚涧、楚汉”兄妹的人生经历,表现了她对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在创作小说时人文立场的高度。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