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春雷表现上海宝钢的报告文学《宝山》等,都曾引起广泛反响。然而时至今日,当航天事业、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举世瞩目的工业建设创造了更伟大的奇迹之时,当代作家却没有写出与这些令人惊叹的创举相匹配的震撼心灵的文学作品。 日前,《作家》杂志社、《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等在长春联合举办“现代化工业进程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研讨会,著名作家蒋子龙、叶文玲、周大新、邱华栋、北北、刘庆邦等汇聚一堂,为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把脉。
工业化带来文学的衰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发出了一个悲观的声音“工业化带来文学的衰落”,《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说这样的悲观声音并不是少数人发出来的,而且在中国文坛还是相当强大的。蒋子龙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中国当代作家常常会有“愧对当代”的尴尬,工业题材成了作家们创作的禁区,中国进入了工业社会,作家们却不敢表现这个现代工业社会,害怕捉襟见肘,露出才智不足的窘相。多年来一直关注煤矿生活、小说《红煤》的作者刘庆邦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表现产业工人的身影,但现在看来,表现他们的内容还是很不到位。
人没有被放在主导地位
为什么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题材文学到了现阶段却衰落了,原因何在?作家们有自己的看法,青年作家东西说这和作家的写作习惯有关系:“现代工业的制度化管理和对利润的追求这是常识,但今天对常识的普遍认识却让文学少了精彩。”刘庆邦则指出工业题材创作中的诟病就是主题先行,人没有被放在主导地位,从而丧失了文学的视角。很多作家认为工业化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但工业的兴衰也提供了对于人和生存环境的诸多思考,为文学思考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新平台。以《银饰》《香魂女》等作品闻名的作家周大新就指出:“工业现代化为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创造了机遇。”青年作家邱华栋也认为作家的主要工作还是写人性,工业化给人性带来了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随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中国一定会出现与现代化工业联系更紧密的文学。”
文学的视角永远都应以人为对象
虽然会议是围绕着工业题材文学,但也有作家不太赞成将文学划分为“工业题材”“农村题材”,抑或“城市题材”“农村题材”。工人出身的女作家叶文玲就说:“我一向赞成文学只有一个题材,就是‘人’的题材,‘人生’的题材。”东西也不赞同用行业来划分文学题材,他们认为文学的视角永远都是以人为对象的,写人情,写人性,写人与人的关系。他们认为,在今天我们生活的半径扩大了,但生活的复杂性毫无疑问也随之增加,但任何优秀的作品,都取决于人物的真实、人物塑造的成功。记者张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