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本科毕业生 提前6个月找工作 报告显示,一半的北京市本科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前6个月的时候开始求职。并且,求职开始时间越早,毕业时就业率和平均月薪也越高。而麦可思调查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更值得深思:北京市2007届大学毕业生回答毕业时就已经落实工作的有57.7%,高于全国毕业时的就业率55.8%,但大大低于半年后的实际就业率88.7%,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被推迟到毕业以后还在继续进行。
半年后就业率提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找工作,二是在遭遇到求职挫折后会调低了偏高的就业期待。
此次调查的负责人王伯庆博士认为,“提前找工作,可能会耽误正常的学习,专业能力会受到影响,学校必要的就业能力培养也还没有到位,短期可能导致就业质量不高,长期对职业发展不利。”对此,熊丙奇教授建议:“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焦虑于在毕业前无法找到工作,相对于接受残缺的四年大学教育而提早找到工作来说,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而另花半年时间找工作,也许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更有用(目前高校提供的教育是否有价值是另一回事)。而把就业的目光投向毕业半年、一年之后,这不但有利于大学按照自己的教育要求办学,摆脱就业导向对教育教学活动功利化与技能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摆脱浮躁的求学心理。”
四分之一本科毕业生“高薪低能” 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就业课题组最新研究还发现,在2007届本科大学毕业生就业人群中,有25.6%的人工作能力偏低,而所得到的薪资却高于本地区同职业的能力较高的大学毕业生,举例来说,在北京市医疗销售代表职业在2500至3000、3000至3500、4000至4500这三个薪资段招聘的本科大学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指数水平分别为55%、50%、48%,反而比薪资在2000至3000的大学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58%更低。
而从全国来看,在大学生最常从事的651个职业中,有占73%的职业在不同的工资段出现了这种雇主“高价买低能”的情况,特别是麦可思之前公布的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薪资最高的10个职业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如个人理财顾问、审计员、医疗销售代表、信用分析师等,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揭示出人才招聘市场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丁肇文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