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实现小康不可只看人均GDP
河南省统计局8日发布的调查分析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特别是人民生活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富裕,并基本实现总体小康。2007年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预计今年还会有较大幅度增加。
这首先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从贫困到温饱,再到走向富裕的小康生活,位于中国腹地的河南省用了三十年。”但是细细看来,只因“2007年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就宣布河南基本实现总体小康未免有些武断,殊不知,这样的结论既是一个没科学依据的大谬,又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上的一大烟幕弹。
“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生存状态,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小康”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在七八十年代,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在九十年代,我们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指出,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而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反复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这层意义上,河南省此次宣布实现小康也只能说是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和比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小康,而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河南还差的远呢。
首先,仅以人均GDP来衡量小康只是以偏概全。既然是人均,那就是不全部民众;既然是人均,那就不是全部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穷人的数量没有改变或是没有减少,富人却是增加了,那么当地的人均GDP也会出现增长,如此算来,河南此次小康未必就是全民的小康,有也只是富人们的小康和贫富不均的小康。
其次,GDP只是一个表面性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这样一个生产总值,并不会直接反映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上,甚至还会有相当大的滞后性,河南怎可用一个表面性的东西来说实现小康了呢?
再者,物价上涨因素有没有排除?如果没有排除,那么2000美元又意识着什么?按当前的汇率算,年人均收入一万四千元的确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字,但是,近二十年来,物价上涨又何止是几倍?若不将此因素考虑进去,势必会陷入一种“唯数字论”的错误论断中,而这最终也会导致我们这个社会为了发展GDP而发展GDP,而对于民生,则只会敷衍了事。
小康社会是一个全局性的社会,它包括人均GDP,更包括城镇人口的住房面积、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所有人口的平均寿命、人口的正常死亡率、医疗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否,甚至还包括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人民的饮食搭配等种种标准,而人均GDP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标准,河南统计局怎么可以因此而断定河南就已经基本实现小康了呢?(王传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