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县,突然间有了个别称——— 羌族故里。
半年来,凤县县委、县政府一直为了这个别称在进行着种种努力,一系列做大“大羌文化旅游”的措施被制定并实施,其中包括媒体报道后引发极大关注,而后被暂停的居民民族成分“汉改羌”。
虽然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产业,但凤县政府的一系列举动,也让人看到了保护、传承羌文化的积极一面。然而,这种抢救行动似乎陷入了困境。当然,从某种角度上看,凤县政府目前面临的尴尬,也是文化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尴尬。
最近,陕西凤县在全国引起关注。不再是因为它盛产黄金、铅锌,而是一条发于11月8日,名为《关于恢复和变更凤县部分羌族群众民族成分的相关通知》的消息。发出通知的是凤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公安局。通知指出,申请恢复和变更羌族民族成分的,必须是具有凤县户籍的公民,现有民族成分必须是汉族。
一时间,舆论哗然。
“汉改羌”,争议之后被暂停
12月24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凤县民政局时,十几个人正在排队领取“汉改羌”申请表。而12月25日上午,当记者再次来到凤县民政局时,却被告知:“恢复民族成分的申请暂停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恢复。听说是上级部门的意思。”
对于这件事的暂停,许多凤县人认为是因为媒体的报道让凤县政府感受到了压力。对此,面对记者的询问,凤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健并不否认,但他同时强调,恢复民族成分一事只是凤县政府全力打造“羌族故里”,挖掘羌文化的一部分。“个别媒体的断章取义,甚至歪曲报道让县上感受到了压力”。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挖掘凤县的羌文化进而弘扬壮大的决心不会变,大羌文化旅游的构思不会变。目前政府关于在县里建碉楼,成立羌寨的规划已经在进行中。”
王健告诉记者,专家关于凤县是羌族故里的结论,再加上汶川地震后,中央自上而下对羌文化的抢救,更加坚定了凤县政府挖掘凤县羌文化的决心,并做了整体规划。“恢复民族成分”就是这个整体规划的第二步,却没想让凤县县委、县政府因此饱受非议。
在《关于恢复和变更凤县部分羌族群众民族成分的相关通知》发布之前,个别消息灵通的凤县人已经发现,凤县自上而下的“羌风”渐浓:县里新成立了一个羌学研究会,县政协主席兼任研究会会长;教育局多了一个羌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局长兼任;旅游局也正在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对凤县的羌族文化进行挖掘,学校里出现了羌歌、羌舞的教材……“恢复”民族成分,应该就是继全民学跳“萨朗”之后,政府的又一项大力度推进建设“羌族故里”的举措。
一开始,凤县人对这个消息还持观望态度。毕竟改民族是件很敏感的事,用凤县一位老人的话来说,“这是背叛祖宗的事。”但紧接着政府发布了一条《羌族群众民族成分恢复工作开始》的消息称:“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教育、就业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对羌族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同时,民间还流传,一旦成为羌族之后,每人每月还能获得150元的补助,这,够实在。
龙军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告诉记者,虽然他找不到任何自己和羌族血脉有牵扯的证明,但他一家4口人还是都提交了申请,“大家都说县里这样搞,是为了搞旅游,想要成立自治县,从而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所以只要申请一般都能批的。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凤县真能因为这个把旅游搞上去,这对我们凤县人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对我这个职业而言,可以增加收入。”
截至12月23日,凤县官方对外公布的提交申请的人数有1400多人。“实际上应该不止。”龙军说道。
记者从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了解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20周岁以下的公民,父母(养父母)有一方是少数民族者,可以申请改从父母一方;20周岁以上公民,只有当父母双方都是少数民族,本人民族成分因特殊原因错填为汉族,才可申请改动。提出申请的公民,需经过县、市、省三级民族工作部门审核,由省级单位盖证明专用章,发证明书,才可更改。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表示:“凤县更改民族的情况属于集体更改。目前,按照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政策,集体更改申请一个也没有受理过。”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