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2月19日电 (记者姜泓冰、励漪)上海工商部门的各处注册大厅内,近来多了不少“书生气”的年轻面孔。他们多数是来咨询“零首付”注册企业政策、渴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毕业两年内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注册资本“零首付”、在创业后两年内分期缴纳的待遇,是上海市不久前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扶持创业就业新政策。
并且,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自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收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费。
“零首付”出台3天,16位大学生办起11家公司
记者从上海市工商局了解到,新政策公布后,大学生反响热烈。每天到市局、各分局注册大厅现场咨询或通过电话、网络询问的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约有200至300名之多。推出政策以后的第三天,已有16位大学生注册创办了11家公司。
这11家大学生创业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服装、环保、电子、信息技术、商务咨询、工艺品收藏等领域,注册资本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其中3家公司是“一人有限公司”。11家公司的投资者都是大学生,既有上海本地学子,也有外地学生,最高学历为博士。
在上海市工商局局长方惠萍看来,注册资本“零首付”意味着,这些大学生“老板”在创业之初每人至少能省下3万元开支,可以减少包袱,以最低的成本自主创业。考虑到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对工商行政法律法规不熟悉,上海工商部门还专门建立“大学生创业跟踪联系”制度,设“创业联系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事前指导、快速办结、定期联系等服务,以减少市场风险。
“创业新政”扎堆儿,只要你有勇气和好点子
在上海,为激励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新政策,远不止于这一项。一个鼓励创业带动就业3年行动计划最近刚刚启动,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完善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扶持政策。规定,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吸纳上海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的,可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在创业园区外自行解决经营场地的企业,可根据其吸纳就业情况给予经营场所房租补贴,等等。希望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50个,帮助3万人成功创业,带动20万人就业。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不久前推出了“体验式”创业资助模式,大学生只要有好的创业点子,通过评审后,就能得到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资助。资助范围不限于科技创业,还包括文化创意类、现代服务业类创业项目,资助对象也是“毕业两年之内的高校毕业生”。共青团上海市委组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同时与各银行合作,实施多项小额贷款项目,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息、免担保的创业贷款5万元,今后三年内为团组织推荐的优秀青年创业企业设立总额3亿元的授信额度等。高校相对集中的杨浦区,则在筹建上海最大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对大学生创业推出包括各种资金支持、专项贷款和人才引进、居住证办理、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等配套服务在内的“一揽子”优惠政策。
比资金更重要的,是创业教育和“扶上马,送一程”
优惠政策虽好,但多数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仍然顾虑重重,表示不愿贸然创业。第一批大学生“零首付”公司的“小老板”们多数人都是早有创业准备,创业新政只是万事俱备时恰好吹来的“东风”。2008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的文野、曾虹云半年前已着手筹备创业,只是由于资金及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创业计划才拖到了新政策出台,启动资金的压力减小,手续更便利,仅用了不到3天,他们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尽管通过各种途径已经有了启动资金,大学生老板们仍表示,他们面对的最大压力还是市场认可及资金问题。刚刚成立一家服装公司的朱颖栋说,自己一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批些商品放在网络上销售,获得了第一桶金。但现在成立公司就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办公费用、管理成本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补贴,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上海艾创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曾虹云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想法,但其中很多人不了解市场和创业起步阶段等各方面的问题。一位接待大学生创业者咨询的专家也认为,多数大学生对于如何创业,仍然充满迷茫,对寻找、申请创业资金的环节、优惠政策缺少仔细研究,对于税务代理、创业沙龙、人才基金资助等社会提供的创业服务细节,更易忽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创业必定会有“高门槛”,优惠政策很难实际享受到。
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上海目前已建立约180家大学生创业公司,为约10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创业公司核心团队人数约800人,其中去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300人。上海外贸学院是上海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成效显著的一所高校。院长王新奎则做过调查,该校2001年毕业的学生中,现在成功创办公司并提供就业机会的有10%。该校设有创业模拟运行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创办“模拟公司”,承接校内业务。从2005年至今,学生们一共成立了83家“公司”,其中14家,以后成了工商注册的真正公司。王新奎认为,大学毕业生最佳的创业状态,是毕业以后3至8年。在校期间,高校应更多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我们大学的责任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以前,具备尽量多的条件,成功不成功一看学生个人努力,二看是不是能够遇到并抓住机遇。”
杨浦区的一项调查显示,区别于“4050”群体的“生存型”创业,大学生创业通常以低投入、大市场、高增值的“机会型”为主,发展速度快、爆发力强、回报率高,但也有存活率相对较低的风险。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和实际运作经验,大学生企业初创期往往步履维艰。创业成功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专家建议,为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初始成功率,仅有资金、技术培训支持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和中职学校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者的能力、水平,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还要多些“扶上马,送一程”的创业服务。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