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马未都:过我眼 即我有

  他无家世渊源,白手起家,从一个不知收藏为何物的青年,成为一个收藏界的名人。他靠“捡漏淘宝”,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面对“收藏热”,他有独到见解。他标新立异,语出惊人,围绕他有哪些争议?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经历呢?

  他抛出惊人观点:李白诗作《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作为一个专业搞收藏的人,马未都似乎可以说是功成名就,那他对收藏的最高境界怎么理解呢?他的回答言简意赅:“过我眼,即我有。就是说,这个东西我看过,就算我拥有了。”

  马未都从来都把文物的价值看作体现人类文明的坐标。“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走过怎样一条路,应该知道人类文明坐标的每次高点在哪里。”

  马未都:过我眼 即我有

  文•刘斌 本刊记者 刘娜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藏古玩。现在不管是出于经济价值的考虑,还是出于文化价值的考虑,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收藏开始感兴趣。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位不是专业出身的专家,给大家解释着一般人眼里看不到的文物的美。

  为什么他能够看到?另外,他怎么看待文物身上的那种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著名收藏家、文物鉴定家,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

  周杰伦的歌与李白的诗

  2008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成为一个亮点。这首歌以中国古代的青花陶瓷为意象,歌词清新优美,但是正是对这首歌里的几句歌词,马未都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我觉得有两点。一点是在歌词中有两处瑕疵:一处是说‘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把‘汉隶’两个字改成‘小篆’就没有问题了,就这么简单。因为‘汉隶’从来没有在青花上书写过。”马未都接着说:“青花上也没有写过宋体的落款,宋体的落款曾经是在康雍乾三朝写在珐琅彩下面。它如果把‘宋’字改成‘楷’字也没有问题了,因为从明到清早期,都是用楷书来写款识的。”

  从2008年年初,马未都开始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这是《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第一位收藏专家。马未都的讲课被安排在周六、周日的黄金时间,一经推出便广受关注。马未都也像以前的易中天、于丹等主讲人一样,成为百家讲坛推出的又一位明星级人物。而同时他抛出的一些观点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其中,他抛出惊人观点:李白诗作《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之所以这么地较真,是马未都对中国文化细节表现美的理解。“尤其你的内心感受跟人家不一样的时候,细节真是能够表现美。你比如,我就想“床前明月光”,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李白坐在一个院子里,然后生发出这样的思乡之情,非常美。在屋里,窝窝囊囊躺在床上,就不对劲了。因为你对唐代建筑一定要有了解,你通过屋里是看不见月亮的,除非特殊的,我们人为设置的,比如在墙上掏一个洞,比如把窗户卸掉或者把瓦掀掉,可能看到月亮。但这不是一个常规的景别,我们觉得常规的景别是无法看到月亮的。就‘举头望明月’这一句,让我看来,在屋里就构不成。”

  千百年以来, 这么多的古文物专家,这么多的科班出身的人,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引起注意,最后却引起了马未都的注意?对此他解释说,可能是所有研究唐诗的人都不研究家具,研究家具的人也不研究唐诗。我想可能是这样的原因,就忽视了。其实唐诗中还有很多我们可能有误读的地方。而这种忽视和误读,就“床前明月光”来讲,显然是影响了审美的大局。

  原始的审美态度造就收藏之路

  马未都的收藏生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到上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经颇具规模,藏品包括了陶瓷、古家具、玉器等很多门类,数量多达1000余件。但是让大家感到惊奇的是,在搞收藏之前,马未都一无家学,二无师传,甚至当时他还是一位连收藏都不知是何物的毛头小伙子。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在做收藏之前,他只是一位回城没几年的机床工人。

  从小马未都就对旧东西感兴趣。小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博物馆,去了就算完成任务,看什么都不重要。老师说跟上跟上,小朋友一个跟一个,但马未都永远落在最后,他就要看个明白,看个仔细。他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特别重要。

  马未都最早感兴趣的收藏品就是瓷器。面对美轮美奂的古瓷,那时他经常疑惑,生活中看不到这么漂亮的东西,为什么都在橱窗里?为什么历史上的东西,都比我们现在的漂亮?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马未都刚到工厂,正逢改革开放。马未都从地摊上买过几块钱的东西,也挺高兴,拿回来就琢磨。那时候马未都也没真假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好看不好看,以最原始的审美态度,凭直觉决定好恶。最初非常质朴的动机,培养了他在文物方面的兴趣,不经意间马未都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

  他回忆说:“大概1982、1983年那会儿。我第一次看见人家给我拿一个青花罐的时候,人家告诉我一句话,我当时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文物局的老头说,青花可以分出年代来。我认为青花就是一个白瓷上画着蓝色的花,这怎么能看出700年以来的变化?而每个朝代都能分出来?我当时认为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然后那个老头就说,你只要认真地看,就能看出来。他就这么跟我说的。然后我就买了一个。现在说起来都是很可笑的事,就是搁在床上,床头有一个台灯,我专门去买的100瓦的电灯泡,特亮,不亮看不清楚啊。我天天抱着看,每天都在看那个罐子,翻来覆去地看,一直到睡着了。然后,半夜我突然就醒了。”

  突然醒了的马未都彻悟了。他把这总结为“积思顿示”:“就是你想得久了,突然有一天你就明白了。这个东西道理一样,就是你看得久了,你突然有一天就彻底明白这个事了。东西都是有规律的。”

  靠稿费和工资搞收藏

  就在马未都对收藏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的另一方面的才华开始展露出来。从1980年起,马未都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他的小说上了《中国青年报》。此后,马未都从工厂车间跳到了《青年文学》编辑部当编辑。后来,他又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受好评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之后,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虽然他在文学道路上受到了瞩目,但马未都那个时候关注最多的还是收藏。在他看来,自己是一个挺幸运的人,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对收藏有利的时代。

  “因为我多次说,我不比前人强,我也不比后人强,只是我赶上了一个前后人都没赶上的机会。我刚有经济能力的时候,恰好是‘文革’刚结束改革刚开始,80年代那10年,文物收藏长时间处于低谷期。这是我优于别人的地方。像我这样一介平民,能有这样的一个收藏,无非就是我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让我说土话就是,可丁可卯地卡在这上头了。而我喜欢的那10年、原始积累的那10年,是没有人竞争的。”马未都十分淡然。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较早行动起来的收藏者,马未都无疑是幸运的,而对他的身边人来说,马未都当时的做法多少显得有些异类。当时所有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他,觉得清朝的遗老遗少才干这些事。

  购买收藏品从来都是一件耗费金钱的事情。马未都那时候的经济来源首先是工资,其次是稿费。他80年代写了很多东西,那时候稿费虽然跟今天比是低的,但是与文物比是高的。马未都第一篇小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给了60块钱稿费。当时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但问题是,当时一个乾隆官窑碗才5块钱。

  到1987年的时候,北京琉璃厂开了一个内部商店,只对中国人开放,叫弘光阁。那时候的官窑,比如雍正、乾隆时期的碗盘一类,都是400块钱一个,开张那天还打9折。300多块钱一个,马未都还是支付得起。他记得有时候写一篇报告文学,转载几十遍,每次都有几百块钱。正是小小不然的稿费,奠定了马未都收藏的经济基础。

  独特历史时期造就的独特眼力

  在很多人看来,马未都赶上了一个对收藏有利的年代,恰恰当时他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这使他占尽了先天条件,比别人提前进入古玩市场。其实,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眼力”。对古玩真伪和年代的鉴定靠的是眼睛的功夫,而马未都就在与古玩打交道的过程中,练就了他独特的眼力。

  马未都曾经给人做过表演:逛市场的时候,有个商人拿出一摞盘子,马未都拿起这个盘子,就告诉那人背面是什么情况,大概写的是什么,十几个盘子都说得特别准。那人一下就惊呆了,觉得这是一个绝技。其实对于马未都来说,这不是绝技,而是一个规律。

  在马未都看来,锻炼眼力,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看实物,看实物多了,就会对真品、赝品形成一种感觉,也就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文物鉴定本身就是一个标形学,就是你记住一个标准,来套这个标准。目前还是这样。”马未都解释说:“当时好在没有人造假。要不然我说,很多东西是人可以复制的,但历史不能复制。就是那个时期,就是80年代,没有人造假,因为真的还卖不出去,造假的还要有成本。你想啊,我跟你说了,一个碗才卖5块钱,你造一个,成本都不止这个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作伪。我们买到的所有错误的东西,都是历史上的错误。买到的古代的赝品,那是历史上的错误。比如我们买错的多是民国时候做清朝的伪,那时候看不出来,买回来了,虽然买得贵了,可是搁一段时间就不贵了,因为这个东西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就这样,马未都在北京地摊上淘来了很多宝贝。那时他经常出入于玉渊潭东门、北海后海、朝阳门等自发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场。除了这些地方外,马未都还经常去北大、清华等高校。上世纪80年代,有很多学校的老师重新分配房子,从平房搬入楼房,很多东西都要卖掉,确实有的就便宜,老师也不太计较。马未都记得买过一个康熙笔筒,只要50块钱。

  对于自己占到了便宜,马未都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我理应占这个便宜,因为我拥有这个知识。知识怎么能变成财富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在自己的收藏之路上,马未都虽然没有栽过大跟头,却时常栽小跟头。那时的马未都,每得到一件像回事儿的东西,就下死劲地翻书琢磨。书看多了,胆也大了。一次,遇到一位老乡卖瓷器,他凭借书本上的知识,认定东西很旧,价钱也不贵,就想买下。当时他没有带够钱,就把老乡带回家,还让老婆做了顿饭给老乡吃。老乡吃好喝足后特激动,动了真情地说:“你对我太好了,这是我离开家后最好的一顿饭。兄弟,告诉你吧,卖你的那件东西是假的。”说完撒腿就跑。马未都赶快抱着这件作伪的东西拜访专家,专业文物人员看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这让马未都认识到,仅仅靠书本是不行的,只能同民间各色人物和货色大量地接触,对防伪深入地了解后,才有可能在文物收藏领域有所作为。

  博物馆是文物界的“希望小学”

  马未都的收藏可以说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收藏所走过的几大阶段:先从早市地摊上淘宝贝,再到合法的古玩市场,最后进入拍卖场。但马未都好像并不满足于这些经历,他开始希望修建一座博物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他解释说:“中国人的收藏是一个很狭隘的观念。过去连皇上都非常狭隘,有的皇上都在收藏品上盖一个秘玩的小盖,就是秘不示人嘛。过去收藏最高的境界,就是找三五知己,能够一块儿欣赏,这就算很高的境界了。博物馆的概念都是西方人传给我们的,中国人没有这样一个襟怀。别人的长处,我们应该学。怎么能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文化?一定是通过博物馆。我当时想到做博物馆的时候,还不到40岁。就是1992年我搞展览的时候,就发现有些人开始感兴趣,有些人来跟你聊天,在聊天的这个过程中,你会获得内心上的很大的满足。”

  马未都的满足来源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精神上的炫耀:“因为我高,往往跟我聊天的人低,我就能炫耀。炫耀知识也是一种炫耀。我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还有你熟知但并不明晰的。那时候我就觉得获得了很多快乐。于是我就想,如果我这把展览固定下来,那不就是博物馆嘛。”

  中国历史上各代统治者并不重视对有直观性、立体感的“百科全书”之称的博物馆的建设,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是至今才有90余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西方一些国家却有不管发明了什么新东西都会拿出来向世人展示的传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类别的博物馆。

  马未都的博物馆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经过多年的奔走,1997年,经有关部门审批,马未都成立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据公开资料显示,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之后又几经搬迁扩建,现在博物馆占地6亩,展览区面积近4000平方米,藏品数千件,其中陶瓷和古典家具是这个博物馆的收藏重点之一。“观复”两字取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坐,无以观复”一句,也表露出他对收藏的一种态度。

  马未都建立的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是在做一个普及性的工作,他要让中国人越来越喜欢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化,所以他称他的博物馆是文物界的“希望小学”。为了让博物馆更好地传承文化,马未都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借鉴西方大学的校董制,将私人博物馆改成理事制度。现在观复博物馆有理事15人,很多贵重藏品都是理事们花钱买的。马未都从最初的收藏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同时为了保证博物馆藏品的质量,马未都有时候又不得不处理掉一部分收藏。

  处理自己曾经拥有过,又寄托过感情的文物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马未都坦承:有的时候是非常难过的。因为要做事,一定要有钱;迫于钱的压力,他不得不把有的东西卖给别人。他说:“有的时候是二者取其一。我们喜欢收藏,就注定了没有现金。过去形容收藏家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说的就是这个。我想,现在对我最重要的,就是办博物馆这件事情。如果这个事情做成了,其他的短暂痛苦、遗憾,都得面对。而好处就是可以形成整个社会对文化的积累,对文化的尊重。”

  在观复博物馆里,数千件藏品告诉我们,它曾经的拥有者有着怎样一种生活态度。从一件“老东西”上感悟历史和哲理,这正是马未都想向别人传达的一种文化观。

  懂得欣赏才是最好

  马未都从来都把文物的价值看作体现人类文明的坐标。“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走过怎样一条路,应该知道人类文明坐标的每次高点在哪里。”对此,他用一个很俗气的办法解释说:“就是价钱。你比如中国的元青花,一个鬼谷子下山的罐子,在2005年7月12日,卖了人民币2.3亿。以个头而论,就是这么大小的一个艺术品,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卖到这个价钱。那么好,中国的艺术的高度,就清晰地刻在2.3亿这个位置上,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过去我去荷兰的时候,荷兰人就跟我说,‘梵高,全世界最贵的艺术家,我们梵高博物馆里有100多张!’他上来第一句话就跟你这么说。”

  自古以来,收藏界中有一些人专门为发财搞收藏,马未都并不鄙视他们。他坚信,无论出于哪个目的,最终一定是殊途同归,最终一定是对文化感兴趣。这个信念来源他的亲身经历。马未都说:“我见过很多小商小贩,应该说没读过什么书,有的连小学也未必上完,但是他们对中国历史非常清楚,可以跟任何大学历史系的学生相比。我当时都非常吃惊。对中国历史年表,他们记得很清楚。比如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我都说不清楚,他上来就跟我说‘天显’、‘天赞’,我就不知道这个年号在什么朝代。他说在辽代,什么地方、几年,说得清楚之极。为什么呢?因为可以给他带来快乐。他的快乐,一方面一定是钱带来的,而另一方面呢?你看,他提到辽代的年号,一个叫天显一个叫天赞,你作为一个文化人都表示吃惊的时候,他的愉悦就全来了。就这么着,一点一滴,潜移默化,他就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了。我们说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读《三字经》,读《千字文》,哪怕他一开始不能理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就这么念,时间长了,慢慢慢慢地它就会起作用。我觉得这道理都一样。”

  作为一个专业搞收藏的人,马未都似乎可以说是功成名就,那他对收藏的最高境界怎么理解呢?他的回答言简意赅:“过我眼,即我有。就是说,这个东西我看过,就算我拥有了。”

  的确,收藏品这些我们传统文化中最有魅力的器物,以它们精湛的美,把文化的高度清晰地标志出来,让我们这些后人去仔细地观赏,品味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文明历程。其实,专业也好,业余也好,收藏也好,投资也好,懂得欣赏才是最好。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白 | 周杰伦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