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 述评: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需“博弈”也需“诚意”
新华社记者 李云路 郭鑫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让金融改革和经济重振迫在眉睫,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即将在伦敦召开金融峰会,由此承载了全球期待,更被赋予“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任务。
会议前夕有关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焦点问题的争议更趋激烈。
,就如何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表达了中国政府的观点:在确保安全和合理回报的前提下,中方支持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财政资源,中方愿意积极参加筹集资源办法的探索,并尽自己所能进行这方面的努力。此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已先后表达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
长期以一种货币为主导的金融体制是有缺陷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这一缺陷日益明显,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此间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此举更深用意是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思考危机爆发的深层次根源,并探求如何避免类似灾难的再次发生。
目前,中国的主张已得到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家的支持,但大部分西方国家对此主张无太大热情,美国则回应:“美元现在格外强劲,没有必要设立一种新的全球货币”。
事实上,还在G20峰会前的“预热”阶段,与会各国已陆续发表了各自主张:美国和英国希望通过大规模刺激计划恢复经济,世界第二经济体日本则采取紧跟美国的姿态;德国和法国等一些国家认为,没有必要采取新的财政刺激措施,而应加强金融监管,进行金融体系改革;有“金砖四国”之称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及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则呼吁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机构,反对保护主义,保证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地位——各国为自身利益谋局,以图变革和维持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博弈态势十分清晰。
正如美国对中国的回应在意料之中一样,不可能通过一天峰会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也在意料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外交研究室研究员陶文钊对新华社记者表示,虽然中国提出有关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建议在峰会上不一定会得到所有国家赞同,但提出后经过充分讨论,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这为日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打下基础,也是有里程碑的作用。
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当前全球仍未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背景下,各方利益关切都应得到重视,求同存异,找出多方都能接受的解决之道,这也是一个妥协的结果。这一妥协既仰赖与会各方基于“各自利益”的充分博弈,也仰赖与会各方基于“共同目的”的充分诚意。
而此“共同目的”,实际上就是此次G20会议要讨论的议题,即如何摆脱目前危机,使经济尽快复苏;如何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加强监管,防止危机再次发生;如何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使之在防范危机和支持增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正如王岐山在文章中所称,为应对危机,伦敦金融峰会必须发出国际社会携手合作、攻克时艰的强烈信号。
从各个国家政府来说,在G20的国际大舞台上,大家的意见有分歧非常正常,任何国家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代表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再通过同一平台上进行平等诉求,最终达成一个多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这个方案将为开启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可能。
所谓“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世界瞩目的G20峰会,如何最终把多方目标发展为一致行动,关键是妥协,而妥协是基于充分的博弈、诚意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