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佰英
山东省临沭县邢屯村的刘老汉这几天重感冒,到村里卫生室找王大夫看病。打了退烧针,又买了消炎药、抗生素,他用“新农合医疗卡”报销30%之后,自己才掏了两块钱。
以往不敢往药房跑的刘老汉这次发觉药便宜了。
“自从2007年实施了新农合,给村民上了医保,老百姓看病买药可以省不少钱。”王大夫说。他给村民看病已有10多年了,昨日,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让王大夫看见了政府推进“全民医保”的决心和新农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医改方案如果能完全落实,老百姓肯定会得到越来越多实惠。”2007年推广新农合之后,王大夫从原先几平米的小诊所搬到了村里的新卫生室。这个新卫生室由村里原来三家诊所合并而成,由村委会无偿提供,面积约120平米,现在已经实现了四室齐全——诊断室、治疗师、观察室、药房。“医疗器械的配备水平基本可以赶超乡镇医院了。”他笑着说。今年,全镇17家卫生室有3家卫生室获得了2.5万元的新农合专项资金补贴,专项用于卫生室房屋改貌建设,王大夫所在的村卫生室就名列其中。到2010年之前,临沭县卫生室改貌建设计划有望全部完成。
王大夫说,目前人均120元的报销额度当年全部用完的村民还不到五分之一,大部分资金流入大病统筹,资金比较充裕,“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如果年末有资金结余,就二次补偿给村里特困户了。临沭县郑山镇卫生院副院长李松涛介绍说,目前,临沭县的居民参合率达到95%,住院费用在乡镇医院能够报销65%,“一般的大病都看得起了”。
不过,亲历新农合一步步落实到户,王大夫很了解农村医疗条件的落后、农民医疗意识的淡薄,他对于新医改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实和推进也有自己的担心。
新医改方案明确了“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王大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药品加成是基层卫生所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笔收入往往与卫生所的药品销量挂钩,因此,短时间内要实行药品零差率还有很大阻力。
由于医术、医德口碑好,邢屯村卫生室每天的门诊量高达100-150人,每月能实现药品销售3万元,其中大约有1万元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平均每人月工资接近2000元。这在全镇是比较高的。而相邻的另一个村,由于门诊量少,邻村卫生室每人月工资平均只有几百元。
“村镇医生的工资没有保障,都是与当年的药品销售收入直接挂钩,有的人就开大处方,不必要的输液、药品都向患者推荐,以增加销售额,多拿回扣。”王大夫认为,“以药养医”体制不变,会导致药品和医保双重浪费,老百姓还是难得实惠。
新医改方案提出“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王大夫对此很认同。他介绍说,尽管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硬件提升明显,但医生素质、人才引进、医德等软件问题还是大难题。王大夫发现,周围几个村庄卫生室里的医生“医术”参差不齐,百姓就诊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医科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又多是学专科出身,不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大夫”的要求,未来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吸引机制也亟待解决。
尽管新医改方案已经勾勒出振奋人心的“全民医保”蓝图,与其他基层卫生工作者一样,王大夫最担心方案精神层层下传,能否“原汁原味”地落实到农民头上。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