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苏珊·桑塔格重生
桑塔格青年时的日记首次公开,显示出她不为人知的一面,
但这是否就是她的真实面貌还很难说
本刊记者/王巧玲
我们对于苏珊·桑塔格的印象,大多是额头有着深深皱纹的脸,夹杂着银丝的一头乱发——那是早已成为著名知识分子、“美国公众的良心”的桑塔格。
2004年12月,饱受癌症折磨的桑塔格在纽约去世。4年后,她的儿子大卫·里夫整理出版了《重生》。这是桑塔格日记的首次公开,其中收录了她1947~1963年的私密文字,即14岁花季至30岁而立之年的生活与思想,那也是桑塔格厚积并预备着薄发的关键时期。不久后,随着小说《恩主》及文论《坎普札记》的发表,一位文化偶像横空出世,冉冉升起。
巧合的是,关于桑塔格的首部传记作品《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也马上将在国内首次翻译出版。此传记由桑塔格的研究者卡尔·罗利森和丽萨·帕多克夫妇合著,于2000年首次出版于美国。对比桑塔格自己的日记,和研究者为她所作的传记,显然有助于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这位有着诸多传奇的文化英雄。
在桑塔格最后的日子里,大卫·里夫问她是否愿意出版日记,每每总是失败,“你知道日记在哪个柜子里,不是吗?”在母亲去世后,里夫开始着手整理那整整一个壁橱,约100 本日记本及笔记本。经过长达4 年的犹豫,里夫最终决定出版桑塔格的私人日记。
“至少在她的后半生,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的母亲都不是一个愿意表达自身情感的人。尤其是她尽量避免讨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或者承认自己的作家野心,虽然她并未否认这些。”里夫坦言出版桑塔格的日记是“冒了很大的道德风险。”作为《重生》的编辑,里夫称自己尽最大努力,“不把那些让我感到难堪的部分删掉,也不删除我母亲可能不希望外界知道的内容。”
性焦虑
“我还很年轻,在我的雄心壮志里最令人不安的因素可能是早熟??我感到自己有同性恋的倾向(我是多么不情愿把它写下来)。”这是桑塔格15岁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关于她的性取向问题,恰是《重生》这部私人日记中最具有震撼性的秘密。
其实,关于桑塔格的性取向,在她的圈子里,早已是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但是无论是桑塔格自己还是美国知识界对此却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即使是2004年,桑塔格去世时,各大主流报纸、杂志在关于她的讣闻及纪念文章里,也都不曾谈及。而此次,由桑塔格自己的文字来承认同性恋者的身份,无疑具有秘密终于公之于众的强大震撼力。
“我也许喝醉了,不过,当H开始和我做爱时,那实在太美妙了。我们上床前已经过了4点??我完全清醒地意识到我对她的渴望,她也知道这点??”16岁时,桑塔格开始了第一次同性恋经历,这对她意义重大——“一切从现在起重新开始,我重生了”。书籍的名字正是取自此话中的“重生”二字。
青春期的她写下了这样的话:“现在我又是谁呢,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性观念被如此改变——感谢上帝??我不想让理智支配人生,我想历尽所有??不管它令我快乐或痛苦。”那年,她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大一女生。
但是在一年后,桑塔格却嫁给了芝加哥大学的讲师菲利普·里夫。17岁的桑塔格在认识28岁的菲利普·里夫10天后,结婚了。“是昨晚还是这周六早晨,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嫁给了菲利普·里夫。”尽管这是桑塔格一生唯一的一次婚姻,但在日记里却是只言片语地轻描淡写。在新婚燕尔之日她写道:“带着十足的清醒,以及怀着自己会走向自毁的担忧中,我与菲利普·里夫结婚了。”
为什么桑塔格选择那么早结婚,又那么仓促地结婚,不得而知。这其中可能既因为当时她的母亲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大大威胁到她自订的教育计划,也因为性取向问题导致的自我怀疑和精神焦虑,使结婚成了她的一棵救命稻草。19岁,她生下了儿子里夫。婚后五年间,桑塔格却几乎沉默了,只有短短9页纸的日记。1956 年9 月,她在日记中这样描写婚姻生活:“婚姻的全部要点是循环??争吵最终变得毫无意义??只是复归愤怒的沉默,然后是普通的沉默,然后再从头来过。”
在儿子5岁时,24岁的她提出了离婚。后来,在谈起那段婚姻时她说:“我十分幸运,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我结婚生子了,现在已不用再做这些事情。”婚姻的束缚显然不适合想过“几种不同的生活”的桑塔格。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