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铭记汶川地震 > 汶川地震一周年 > 汶川地震一周年最新消息

震后四川新增数万残疾人 无法承受异样目光(图)

吴开鸿右腿残疾,在板房区,经过康复训练,已经可以不用轮椅,改用单拐慢慢行走。信息时报特派记者 巢晓 摄
吴开鸿右腿残疾,在板房区,经过康复训练,已经可以不用轮椅信息时报特派记者 巢晓 摄

失去右臂的李刚,现在开了一个服装铺,生意由妻子打理,他只能看一下店铺,打扫一下卫生。信息时报特派记者 祝勇 摄
失去右臂的李刚,现在开了一个服装铺。信息时报特派记者 祝勇 摄

  当惊心动魄已成过去 当残疾生活从此开始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特派记者 祝勇

  地震时,他们庆幸自己捡回条命,只要活着,什么都好说;地震后,他们开始发现,身上少了点什么,已让自己划归另一个群体,今后的人生之路,注定要比一般人走得更为艰辛和沉重。

  当那一瞬间的惊心动魄已成过去,生活重归平淡时,他们不得不尝试适应“残疾人”这个新的角色,尽管毫无心理准备,尽管充满委屈无奈。幸运与不幸,有时也许只是转换一个视角。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原有623万残疾人, 5·12大地震后,四川新增数万名残疾人。这数以万计的地震致残者,绝大多数已得到初步治疗,回到社区与家庭。但他们的残疾人生才刚刚开始,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死里逃生的幸运

  那一瞬间惊心动魄,能死里逃生捡回命来就是最大的幸运,根本没人在意是断腿还是断胳膊

  “我算是死里逃生,捡回这条命!”43岁的吴开鸿坐在床边,右腿突兀地伸直着。地震中,他被水泥砖块砸到,造成右膝开放性骨折,如今膝盖骨融合,神经断裂,膝盖以下失去知觉,整条右腿不能弯曲,且稍有牵动便剧烈疼痛。

  吴开鸿是水电十局职工,一家三口住在都江堰市水电十局基地家属区。2008年5月12日中午1点多,吴开鸿一人在家整理行李。他准备两点多出差去云南。

  2点28分,8级地震发生了,吴开鸿赶紧拉开房门,向院子跑去。但院内几十米高的水塔轰然倒下,吴开鸿躲避不及,被飞溅的水泥砖砸中右腿。

  当晚,吴开鸿被送到成都一家医院,但由于地震伤员太多,吴开鸿作了简单止血包扎,排队在病床上等候。

  轮到吴开鸿动手术时,已是8天以后。一名医生说要从膝盖截肢,吴开鸿苦苦哀求,希望能保住腿,后来另一名医生说暂时没必要截,先做个缝合手术,休养一段看能不能恢复。

  “伤员太多,截肢就像家常便饭!”吴开鸿说,他被推进手术室时,看到门口角落放着一个大黑塑料袋,里面装着满满的断手断脚,让人触目惊心。当时大家都只求保命,根本没人在意是断腿还是断胳膊。

  同样在水电十局上班的李刚,经历了更为惊险的死里逃生。地震时,他正在汶川草坡乡半山腰的正河电站,跟5名同事一起工作。大地颤抖瞬间,一名同事被砸中头部当场死亡,一名同事小腿被砸骨折,而李刚被砸中右手臂骨折。

  几人相互搀扶,徒步走了5天,17日才走到草坡乡政府安置点等待援救。

  5月21日,李刚被部队直升机送到华西医院救治,由于受伤处最初只经过简单包扎,后来伤口溃烂感染,担心败血症,22日医院对他进行了右臂截肢手术。

  “那5天真是惊心动魄,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死在大山里了!”李刚说,地震造成那么多人不幸遇难,他能保住性命,已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残疾生活的开始

  地震后,当一切都逐渐平息下来,生活重归于平淡,地震致残者才慢慢意识到,他们的残疾生活才刚刚开始

  由于床位不够,去年6月份,吴开鸿被转送到位于广州从化的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9月份回到四川。单位宿舍成为危房,吴开鸿被安置到都江堰和谐家园板房区。

  但因伤情严重,拖延时间较长,吴开鸿右腿膝盖已逐渐融合,上下骨头错位,膝盖不能弯曲,稍有触动便剧烈刺痛;而由于神经断裂,小腿失去知觉,已出现肌肉萎缩。

  11月份,吴开鸿去成都一家医院复查,医生仍建议要从膝盖以下锯掉右腿,但吴开鸿坚决不肯,“要锯掉的话早就锯了,哪里还要受这么多苦!”

  成都华西医院已对吴开鸿伤残评级,属于四级伤残。吴开鸿打算近期去申办一个残疾人证,“听说办了证,可以享受一些福利政策。”

  如果截肢了,可能就没这么麻烦的后遗症,但吴开鸿始终舍不得截掉,“总还是有条完整的腿,怎么都好看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锻炼,至少能稍微正常地站立走路,不让别人看笑话。“男人嘛,这些痛我都能忍!”

  地震后,吴开鸿一直在家休养,妻子一力承担起养家重任,做保洁员每月700元,并且还要照顾吴开鸿,妻子每天做好早饭出门,晚上下班回来做晚饭。中午吴开鸿吃几块饼干喝口白开水了事。

  “稍微一动就疼痛难耐,根本没办法做事。”吴开鸿神情郁闷。地震前,妻子不用上班,专门在家带孩子,全靠吴开鸿养家,而且他做菜也拿手,有客人来,都是自己亲自下厨,“过去我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反过来了!”

  地震受伤至今,过去的朋友同事一个都没再跟他联系,甚至连逢年过节问候电话也没有。“我总不可能主动打过去说,我残废了,你安慰一下我吧?”

  前段时间,吴开鸿回单位办理病假手续,向领导诉苦说到自己的伤情,领导很不以为然地说,这算什么,捡回条命就好了,比死了的好得多。“这话别人说都没错,但从自己单位领导口中说出来,让人寒心。”吴开鸿一声长叹。

  目前吴开鸿领取病假工资,扣除保险每月只有110元。最近,他准备去单位问问,看能不能办病退或者工伤。因为工伤要求是“正在工作中,或在工作途中”,他还不知道自己这种情况是否符合。

  在这一点上,李刚比吴开鸿稍显“幸运”——尽管这是无可奈何的“幸运”。李刚是在工作中致残,单位给办理了工伤,地震后领取了一次性伤残补贴1.9万元,还可以领一季度发一次的伤残津贴,每季度2000多元。

  但李刚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不幸。去年年底,他的断臂伤口流脓,原来是形成了窦道,这跟术后切口感染有关。后来去医院做了一次手术,但今年2月份又出现窦道。这让他疼痛难耐,坐卧不安。如今,他找了中药方子,每晚要老婆帮忙涂药,看看是否有效。

  李刚更大的困扰,是对自己截肢的深深懊悔。他嫌自己没了一只手,什么都做不了,“连系个鞋带都不行!”他经常想,如果当初早点从山里走出来,也许伤口就不会感染,也许就不用截肢,也许就不会少只手臂成为残疾人。

  李刚还产生了“幻肢症”,老觉得自己的右臂还在,晚上睡觉总觉得右臂没放好,要用枕头垫住截肢处,经常半夜因为右臂疼痛而惊醒。

  尴尬的“社区眼光”

  多位从外省治疗后返回四川板房区的残疾人均反映,回到社区后受到的“待遇”与在外省时“反差很大”

  “吴开鸿和李刚的遭遇,在地震伤员中不算最悲惨,但很有代表性!”说这话的是坐在轮椅上的殷剑。这名30多岁的四川小伙子,5年前在广东打工时遭遇车祸,双下肢瘫痪。后来得到广东工伤康复中心的治疗,如今重获生活信心,地震后一直在关注因震致残者。

  今年2月,殷剑和广东工伤康复中心多名治疗师、社工来到四川,组建成一个“四川地震伤员职业社会康复计划项目组”。他们深入青川、广元、绵竹、彭州、都江堰、成都等地区,探访地震伤员,同时义务开展社区康复辅导、伤残适应辅导等工作。

  “我们主要关注他们回到社区的康复和新生活”,殷剑说,由于缺乏系统的康复治疗,缺乏持续关爱,地震致残者回到社区后可能不知所措,甚至失去对新生活的信心。

  据了解,该公益项目由香港社区伙伴提供100万资金资助,由香港工人健康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广东工伤康复中心具体承办,并与成都第二人民医院密切合作,将持续到2010年5月。

  吴开鸿和李刚都是该项目正予以关注的对象。刚回到都江堰板房区时,吴开鸿还只能坐在轮椅上,不能站立行走。那时,吴开鸿心情烦躁,整天闷在家里,不肯出门,不肯与人交流,动不动就发脾气。

  尽管自己的腿还在,但出入坐轮椅或用拐杖,走路姿势与一般人不一样,已让吴开鸿成为邻舍茶余饭后的议论焦点。有时候出去晒太阳,会被老人妇女们一路盯着看,有人惊讶“这么久了还没好啊?”有人摇头感叹“好可怜,看这个地震断了腿的!”

  “像看动物园的猴子一样!”吴开鸿气愤不已。每当这时候,吴开鸿会回味起在广州的美好感觉。那时候,大家都很有爱心,经常有人安慰他,“在广州感觉是艳阳天”。

  直到后来,殷剑和同事们上门探访,让吴开鸿心情逐渐舒缓。“每次听说他们要来看我,我都会很开心,但我老婆很不理解。”吴开鸿说,妻子问他,既然这么想有人来看他,为何不打电话给这边的朋友同事。“心态不一样,人家对我好些!”吴开鸿说。

  经过辅导,吴开鸿已开始在家做康复训练,小腿萎缩肌肉正慢慢长回来。

  “他很用心,躺在床上看书时,也会用一只脚背顶着另一只脚掌,做拉伸韧带运动。”社工郑强说。

  如今吴开鸿外出已可以不坐轮椅,改用单拐慢慢走。每次走路时用大腿抬起,带动小腿向前挪动。很费力,也很痛,但吴开鸿很兴奋。“我争取7月份能走得更远!”

  李刚出院后也住在都江堰板房区,同样要忍受邻舍有意无意的异样眼光。“我不习惯别人看我的眼神”,李刚说,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残疾人,会遭遇这么多尴尬和无奈。

  原本性格开朗的李刚,回到板房后不爱跟人交流,每天独自在房里看书,有时去附近钓鱼,一钓就是大半天。

  在治疗师和社工上门辅导下,李刚的心情也逐渐好转。如今他每天在家进行屈肘、伸肘训练,避免肩关节挛缩或神经萎缩,希望能早点安假肢,方便做事。社工张盈盈还为李刚联系到香港“站起来”组织,排期在5月份可以为他免费安装义肢。

  “他们残疾后,一下子心态难以调整过来,如何面对周围人好奇的眼光,如何找到自己新的价值,需要有个调适过程。”张盈盈说,比如李刚,他经常会苦恼抱怨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而作为社工会引导他,你能做些什么,让他积极去面对新的生活。“面对困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信息时报记者在四川采访期间,多位从外省治疗后返回四川各地板房区的地震残疾人均反映,回到社区后受到的“待遇”与在外省时“反差很大”,不少本地人对地震残疾人很不以为然,并不像外省人那么同情和关注。可能也跟本地人本身也受灾有关。

  一名下身瘫痪的地震残疾人反映,有一次坐轮椅出门,听到一个路人斜着眼睛说,残废了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也是受灾的。几名地震致残者坐轮椅出门时,多次被路人围观,当听说是地震致残,便发出“可怜啊!”“运气太差!”之类的话。后来,几人出门时干脆改口说是“被火车撞断的”,被围观的次数才少了。

  这让几名地震致残者感到悲凉,“他们根本就不是从关心你的角度来问你,而是有点幸灾乐祸,好像在说,都怪你自己运气差!”

  康复治疗缺失

  不少地震伤员受伤后躺在医院,出院后躺在家里,根本不懂得还要康复训练,一些人出现足下垂、肌肉萎缩

  目前,殷剑和同事手头上已有300多名地震伤员资料,主要来源于成都二院及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曾收治伤员。数据显示,51%是20~55岁,男女比例各半,受伤类型中,骨折占82%,截肢和脊髓损伤各占5%;地区分布方面,有86%以上来自都江堰、彭州、成都,这三地都属“大成都”范围。

  “这份数据只适合对大成都地震伤员分析”,殷剑称,映秀、北川、青川等极重灾区,地震伤员一般就近送到其他医院,不能以此为依据。

  从数据上看,大成都地震伤员以骨折为主,而骨折损伤可大可小,经过康复训练可逐渐恢复,但如果缺乏专业康复训练,也可能就此成为残疾。“骨折伤员尤其需要专业的社区康复治疗。”该项目组治疗师兰敏灵称。

  但根据走访了解,这些大成都地震伤员大多数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受伤后躺在医院,出院后躺在家里,根本不懂得还要康复训练,一些人回家后不久出现足下垂、肌肉萎缩,其实这些原本可以避免。

  几个月来,项目组深入社区开展康复治疗指导,让不少地震伤员避免成为残疾人。

  30多岁的王凤英是都江堰聚源镇人,左腿骨折,安了外固定钢钉,目前走路靠双拐,左脚不敢着地。实际上会造成左脚韧带肌肉萎缩,导致足下垂。项目组去家访时,她已经踮左脚走路了,于是督促她做踩砖头等拉伸韧带运动,如今左脚韧带肌肉慢慢长起来,避免了足下垂。

  一名彭州21岁的地震伤员,脊椎损伤,住18天院就回家了,不知道要康复训练,自己买副双拐走路,整个肩耸起来,腿甩着走,姿势很不好看,但他觉得只要能走就行,认命了。后来项目组给他做康复训练,如今戴上足托,不需要扶拐,基本能正常走路。

  “我们把回到社区的地震伤员分成三类,开展相应康复计划。”项目组社工张盈盈介绍,一类是脊椎损伤的,先看要不要进行家居环境改造,以及家居锻炼、康复等,然后再关注家庭关系、调整情绪、重拾生计等。

  二是截肢者,首先考虑假肢安装问题,以及假肢的使用、维修、保养,然后才考虑其他方面。

  三是骨折伤员,首先帮忙解决二次医疗问题,他们伤口愈合后取固定钢板,属二次医疗需自筹费用,而他们大多一年没上班,缺乏经济来源。

  最近,该项目组正着手制定“地震后康复知识宣传手册”,将印制上万份,免费派发到各社区,让更多地震伤员了解社区康复知识。

  “我们可能是目前国内首个关注地震伤员社区康复的民间机构!”殷剑和同事感叹,他们希望更多人来关注地震残疾人的社区康复。由于人手有限,300多名地震伤员中,目前已联系上的才160多名。

  4月中旬,信息时报记者在四川省残联采访时,相关负责人坦称,四川在残疾人康复治疗方面存在缺失,地震前四川省尚无一个专门的康复中心。为此,中央军委已投资3亿元,在成都温江区援建一个“八一康复中心”,预计明年8月1日建成,可提供500多张床位。届时可向更多四川地震致残者提供专业化康复服务。

  最担忧生计问题

  不少地震伤员震后一直无经济收入保障,单靠政府补贴也不够,生存状况面临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有623万残疾人,地震后,四川省有上百万的残疾人受灾,并新增数万名残疾人。

  地震发生后,四川多家医院设立康复中心,收治地震伤员,开展全免费治疗和安装义肢。直到2008年底,大多数地震伤残人员已出院返乡,目前仅四川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留有50多名重度残疾人。

  据四川省卫生厅通报,截至2008年12月25日,全省已经完成医疗康复的地震伤员6132人,出院5302人。伤员截肢、截瘫人数共823人,占总人数的0.9%,已累计为214名伤员安装了假肢,为415人配置了辅助器具。

  4月中旬,四川省残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四川正在全省地震灾区开展地震致残人员调查评定工作,具体人数及伤残情况比例,需要调查评定结果出来才能公布。

  该负责人表示,各地针对残疾人都有系列福利政策,标准情况不一。但他强调,残疾人享受的国家政策都是平等的,近两年可能对地震致残者会有一些特殊优惠,但长远来说都会是平等的,跟其他残疾人一样。

  而根据连日来走访,殷剑和同事们对回到社区的地震伤员已有了深入了解。

  该项目组发现,一般女性地震伤残者最关注家庭的稳定,怕失去丈夫和家庭,尤其是要终生坐轮椅的;而男性伤残者主要担心经济压力,怕今后不能赚到钱,在家地位不保。另外,年轻的伤残者,主要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

  “总的看来,他们最担心的还是未来生计问题,不知道残疾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殷剑介绍,不少地震伤员震后一直无经济收入保障,生存状况面临困难。单靠政府补贴也不够,还需要社会各界加大支持和关注。

  为此,项目组在解决地震伤残者康复问题后,将重点开展“未来生计援助”。他们准备了一笔援助金,地震致残者可根据需要申请,一般是3000~5000元标准,侧重于建房和创业。

  目前,已有两三名地震致残者开始申请援助金,吴开鸿就是其中之一。他希望能整修家里危房,适合自己活动,不用整天躺着不做事。他说等能稍微走动了,还想开个店做小生意。另一名申请者想买个农用收割机,还有一名申请者想开餐馆,需要几万元。

  “我们资金有限,不可能完全帮到,还需要更多机构来关注他们。”殷剑无奈表示。由于资金有限,大部分资金还是需要申请人自筹,这笔援助金只起到一个启动作用。

  3月8日,失去右臂的李刚已率先开了个服装店铺。但实际上,他目前并没得到任何资助,只是迫于家庭现状在寻找出路。他动用了自己全部的伤残补贴,以及向亲友四处借了些钱。

  李刚的妻子患有慢性肾炎,不能太劳累,如今李刚又成了残疾人,因此夫妻俩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搬回成都郊区郫县一个小镇上,准备在这个成本较低的地方,谋求他们的生计。

  夫妻俩租个铺子开了这家服装散货店,前期一共投入3万多元。为了省钱,如今一家三口吃住都在店铺里,没有专门的厨房,炒菜切菜就在厕所里进行。由于资金不够,只能等卖出些衣服,再用收回的钱去成都进下一批散货。

  “小店做起来了就会轻松点,可以勉强维持生计。”李刚说。但一个大男人卖女装,他一下子还不太能接受,所以目前只是帮忙看店,一般都是妻子招呼客人。尤其是一条手臂没了,做事情也不方便,他经常觉得烦躁,独自一人出去钓鱼解闷。

  “先养好伤,再装个义肢,自己还是要找个事做,不能光靠老婆养着!”李刚犹豫了一下说,最希望还是能回单位,但不知道回去后自己还能干什么。

  地震致残者最担心的事

  女性:

  最关注家庭的稳定,怕失去丈夫和家庭,尤其是要终生坐轮椅的

  男性:

  主要担心经济压力,怕今后不能赚到钱,在家地位不保

  年轻的:

  主要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

  地震致残者如何康复治疗

  1.脊椎损伤者:

  先看要不要进行家居环境改造,以及家居锻炼、康复等,然后再关注家庭关系、调整情绪、重拾生计等

  2.截肢者:

  首先考虑假肢安装问题,以及假肢的使用、维修、保养,然后才考虑其他方面

  3.骨折伤员:

  首先帮忙解决二次医疗问题,他们伤口愈合后取固定钢板,属二次医疗需自筹费用,而他们大多一年没上班,缺乏经济来源

  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四川新增数万名残疾人

  ●截至2008年12月25日,四川省已完成医疗康复的地震伤员6132人,出院5302人。伤员截肢、截瘫人数共823人,占总人数的0.9%,已累计为214名伤员安装了假肢,为415人配置了辅助器具

  明日预告

  目前,四川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仍有50多名残疾人,他们大多双腿截肢,或者下身瘫痪,终生依靠轮椅。他们还在医院康复训练,但很快也将回到社区和家庭,他们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跟轻度残疾人相比,他们轮椅上的残疾人生,又将如何应对?敬请关注明日本报报道。(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肖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吴开鸿 | 祝勇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