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军
如果有人问,人的一生什么时候最美好、最幸福,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学生时代”。的确,学生时代的那种简单的快乐,还有那种甜美的纯真,是一个人长大以后无法留存,又永远珍藏在心的。人有时很奇怪,学生时代一些记忆,往往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模糊。许多时候,我都会在忙忙碌碌间,不经意地勾起一些校园往事。那曾经的白衬衣、蓝裤子;那曾经的四有新人、五讲四美;那曾经的革命理想主义教育。每一个记忆的碎片,都让我陷入到过往的遐思之中,遥远且又清晰。
我第一次走入校门,是在1979年。记得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妈妈牵着我的小手,来到了一个离家不远的小学。在新生报名处,招生老师考问了我一些简单的问题后,就填表批准我入学了。也许是童年的生活太封闭了,上学对我而言,就等同于自由,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我蹦蹦跳跳、欢声笑语不断。记得开学之前的那段日子非常难熬,我每天都在强烈的期盼中度过,所以开学的那天早上,我差不多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的。70年代后期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学校的大门是砖砌的,两边用红漆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校的校墙,是风雨侵蚀后参差不齐的土墙。校园的前面,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大操场。校园的后面,是几排砖瓦房教室。教室里黑板的两侧,还贴着毛主席、华主席的头像。长方形的课桌,长条的木凳,是两个学生共用的。这一切虽然简陋,但对我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终于可以上学了,学校里的每一天都是新鲜和精彩的。当一本本带着淡淡纸墨香气的课本,发到我手中的时候,我的兴奋极了,内心涌动着对学习的渴望。“滴答,滴答,下雨啦。麦苗说:‘ 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桃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葵花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语文老师动情的朗读,常常让我陶醉其中。“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沙沙’地下。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优美抒情的课文,常常让我暇思无限。那时候,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水是清的,情绪是舒畅的,心境是无忧的。我在和祥中成长着,我在快乐中学习着。和善而又负责的老师,让年少的我,懂得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爱戴;淳朴而又善良的同学,让年少的我,明白了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友谊;作业本上的评语和墙上的小红花,更让年少的我,知道了什么是努力,什么是上进。
尽管那个时候的生活还不富裕,但那个时候的学生却是非常幸福快乐的。没有太多的课余作业,也不用上什么补习班,每天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可以和小伙伴去外面自由的嬉戏了。滚铁环、踢踺子、弹玻璃球,还有拿着自制木枪,模仿战争影视里的情形进行“冲锋陷阵”,常常乐此不彼,直到天黑。那个时候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看课外书,什么《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寓言故事》、、、记得那时一个远方亲戚来我家做客时,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格林童话》,一本《绿野仙踪》,让我雀跃不已。记得那两本书,我是借助《新华字典》才读完的。后来,这两本书在同学中传阅了好久才回到我手中的。在那个信息传媒还不发达的年代,课外书曾给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明亮的窗。记不清有多少本书,是我用零花钱在街边小书摊看完的。那个时候,年少的我尽情地畅游在各种书籍中。《成语故事》让我知道了许多的历史典故,《童话故事》延长了我内心的纯净,《十万个为什么》开启了我对科学向往。
忙忙碌碌间,许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依旧清晰。因为那成长的记忆,有如烙印般地留存在我生命的年轮中,让我时常感叹。记忆最深的是小学二年级,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老师领着我们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在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下,老师充满了感情地告诉我们:“同学们,鲜艳的红领巾,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在全体同学嘹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声中,我们真诚而又自豪地宣誓:“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不怕困难,顽强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那一刻,至今想起,内心依然洋溢着一种圣洁、一种庄严、一种久违了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