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贵州从江建设生态文明 绿满山川鲜果飘香

2009年06月03日12:1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今日从江,千山涌翠,万木争荣。

  驱车在月亮山下,都柳江畔,如行画廊。一会儿浓荫蔽日,红叶暗藏;一会儿峰回路转,豁然开朗。赏不够梯田道道,看不尽林果琳琅。

  这是从江人用大智慧大手笔在山川大地上写下的壮丽的绿色篇章。
历届从江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一手树木、一手树人”的治县方针和“长抓林、中抓果、近抓温饱”的经济发展思路,树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精心打造绿色“名片”,相继培育和形成了用材林、椪柑、香猪和原生态旅游等响当当的生态绿色品牌,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建设生态、生态化发展产业”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正日渐成为从江县各级领导干部清晰的执政理念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共识。

  县委书记杨俊满怀信心地说:“山青了、水绿了、环境好了,客商就会来从江投资,从江的未来就有希望了。”县长王之政自豪地说:“绿色是从江的名片,更是我们发展的最大资本。”

  上篇 朴实的传统生态观

  从江是一个以苗、侗为主,壮、瑶、水、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县份,群众大多居住在山区丛林中,可以说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人,这就很自然地在其心中唤起对森林和树木的崇拜。他们认为森林和人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人,森林就失去灵气;没有森林,人最终没法生存,爱护自己必须得先爱护生存环境。森林哺育人类,人类呵护森林,这便是从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良性互动,是建立和谐自然、和谐社会的传统和基础。

  岜沙村就是爱树护树的一个典型,他们自古崇拜古树,将古树视为祖先的灵魂。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小孩,父母就为他栽上一棵象征生命的树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棵树,百年后就现砍这棵树来现葬,不留坟不竖碑,并在埋葬的地方又栽上一棵树,叫做“落叶归根”,岜沙人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再生与延续。

  岜沙山寨植被茂密,这是几百年来自觉爱林护树保护生态的结果。耕地稀少的岜沙人,多年来主要是靠卖柴维生,但寨中有严格的规矩:村人卖柴,一人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担柴到城中,仅解决油盐之困;不许动用畜力车、机动车外运木柴,绝对不许外地汽车来寨子里收购木柴;绝对不允许在一个地方砍柴,确保山寨周围树林能够休养生息、平衡发展。

  占里村是其先人们为逃避战乱,于上千年前从梧州迁徙而来的寨子。刚来时,人口由最初的5户,很快发展到100余户。为缓解突出的人地矛盾,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600年前的一天,寨老召集全寨村民在鼓楼开会,给子孙们订下了一条寨规: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两个孩子。这一颇具前瞻性、富于现代生态文明色彩的寨规,深深地影响着十几代占里人的生活。几百年过去了,村民们自觉地遵守先人们留下来的“祖训”,从来没有发生违规现象,使全村的人口长期保持在零增长状态。占里村流传有这样的古歌:“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一窝就挨饿……”,这种朴实的传统生态观,向我们完美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生态的和谐,造就和保护了这美好的绿色家园!

  中篇 半世纪的接力

  有人做过比喻,从江的生态建设是铺陈在大地上的最亮美的名片。这种比喻是准确的。它是对从江生态建设的高度概括和凝炼,是对从江人的赞美和颂扬。

  然而,这张硕大无比的绿色名片是怎样打造出来的?

  翻开从江县的林业发展史,“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椪柑之乡”等30多项殊荣耀眼夺目。这些了不起的荣誉背后,有一组让人骄傲的数字:林业用地面积238850.88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3.61%,现有森林面积21.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26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6.66%。

  这一成就来之不易,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建设接力赛中,带领几十万从江人民苦干出来的成果,是几代从江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一届接一届,一棒接一棒,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从江生态建设的精髓和灵魂。从县委、县政府“当家人”杨东胜、王正福,到黄明光、梁承祥、唐有祥、曹云平、耿生茂,再到现在的县委书记杨俊、县长王之政,多少年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在生态建设中都坚持了这种信念和宗旨。无论哪一届领导班子,都把生态建设当作关系群众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常抓不懈。领导变了,规划没有变,决心没有变,生态建设的发展目标更是没有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春风给林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八十年代初从江全面铺开“林业三定”工作(即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模式,分离了林地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制定了“谁造谁有”等一系列惠民政策,随即出现了联户造林、个人承包荒山造林热潮,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运动。

  1985年后,从江的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营造林由无偿投入变为有偿使用,变大集体为个人或联户承包,管护工作变得更加精细。1986年开始,县政府先后划定太阳山、月亮山、托苗大山、翠里大山为县级水资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配备了巡山员,制定了保护措施。此后的20年间,从江县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造林、珠江防护林工程造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森林生态公益林管护等项目,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7.3万亩,其中:工程造林46万亩,社会造林34.2万亩,世行贷款造林10.2万亩,生态项目造林2万亩,珠防工程造林6.4万亩,退耕还林项目造林5万亩,九万大山防护林工程造林2.5万亩,果树基地建设11万亩。

  “五六十年代兴办林场,人工造林;七八十年代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到1995年从江县提前实现灭荒,1996年通过绿化达标验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县林业局局长杨胜鼎告诉记者,到那个时候,意味着全县生态林业建设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经过10年的奋斗,到200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实现了新的跨越。当年,县委、县政府班子接过生态建设的“接力棒”,提出“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使生态建设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先后编制完成了《从江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从江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体规划》。近几年来,先后实施封山育林39465公顷,退耕还林3000公顷,实施坡改梯6095公顷。几年来用于生态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千万元,使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如今,山青了,水绿了,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荣获“贵州省绿化奖章”称号的雍里乡两料村四组农民朱启玉,1986年,他先后承包集体荒山300余亩营造杉木林。现他承包的集体荒山已是满目苍翠,树大成林,估计价值已达4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领下,两料村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造林面积达3000余亩。

  美丽神奇的从江,不仅是一座绿色宝库,还是一座生态建设史上的丰碑,更是一座记载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步迈向生态文明历程的自然博物馆。“种树光荣”的意识已经植根于广大群众的心中,爱林护林的热潮正在茫茫林海中涌动。

  下篇 绿色的希望

  金秋时节,从江大地硕果累累,绿意盎然。山坡上,红红的椪柑挂满枝头;山沟里,林草繁茂,绿浪翻滚;公路边,果园旁,绿树掩映下的新村庄时隐时现。秋粮丰收了,果子成熟了,肥壮的牛羊又要出栏了。生态文明建设让从江县的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生命的绿色写在山川大地,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脸上。

  在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从江县有一句响亮的战略口号:“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生态立县,是让荒山盖“被子”;产业富民,是让农民挣“票子”。审视从江版图,青山绿水是从江的最大财富。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从江县“产业化建设生态,生态化发展产业”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

  县委、县政府认真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在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椪柑、香猪、香蒜、香辣等生态绿色产业,实行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精心打造绿色“名片”,彻底改变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收起一把砍树的斧,打出椪柑、香猪二张生态牌”,如今从江椪柑、香猪已在国内外树起了品牌优势,以“名、特、优、新”经果林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全县种植的椪柑、沙田柚、夏橙、杜仲、板栗等经果林面积已达1.67万公顷,全县的水果总产量由1986年的393吨提高到现在的30116吨,增长了76倍;其中椪柑产量由1986年的69吨提高到现在的25720吨,椪柑种植覆盖全县14个乡镇196个村2.3万户13万人。从江椪柑以其果大、色艳、皮薄、肉厚、甘甜微酸、无渣,获得农业部“部优产品”称号。香猪饲养已覆盖全县21个乡镇267个村,2.5万农户,建立了48个香猪养殖示范村,发展香猪养殖示范户545户,生产出的香猪火腿、腊香猪等10多个系列产品投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青睐,从江也因此获得了“中国香猪之乡”的美誉。

  桉树、楠竹、油茶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是从江县近年规划兴建起的产业基地,到2008年,共完成桉树产业基地建设40308亩,楠竹基地21638亩,油茶基地2000亩。农民们说,先挣票子,后盖房子,先建果园,后修家园,看来县里为我们农民的谋划对着哩!

  如今,在几代从江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从江大地披上了绿装,果畜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人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绿色银行”。全县林果产业的产值已从1986年的1179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4861万元,真正成为从江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按县委书记杨俊的话说:“从江的发展之前靠林业,现在靠林业,将来二、三十年后还是靠林业、靠生态。从江现有350万亩的林地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把生态林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生态建设给从江人带来了回报。近年来,全县的小气候发生了可喜变化,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气候逐渐转入良性循环。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森林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从江独特的旅游景观。有专家称,从江可谓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洗肺,是人们“养眼”、“洗肺”的好地方。

  良好的生态,也给从江的农民带来了实惠和财富。农家乐、餐饮业、旅馆业、旅游运输业和围绕旅游改种附加值高的种植业,遍布全县山乡。高增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创办被誉为经济“后花园”的“农家乐”和“歌堂旅馆”,让游客在“农家乐”里尽情领略侗家姑娘的敬酒歌,品尝侗家特色菜肴腌肉、腌鱼、烧鱼、山野菜等。到目前,该乡现有“农家乐”和“歌堂旅馆”39家,仅去年十一黄金周就接待了6000多名游客,旅游收入15万元。

  刚刚经历一场春雨的从江大地,烟雨缥缈,绿意更浓。几代从江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秀美山川,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生命的绿色和丰收的喜悦。一个绿满山川,鲜果飘香的新从江正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李田清)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