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他是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被任命为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他称“贵州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担任贵州省科协主席是一种责任”;他热衷于科普事业,每年做科普报告近60场。面对成就和荣誉,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地“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提语1:欧阳自远固然深爱着月球,对地球以外的天体充满好奇,但是若问他怎么会萌发探月的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却还是为了地球:跳出地球看地球,才能真正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地球。
提语2:从1994 年到2003 年,这件事情我们整整折腾了十年,可以想象做一件事情有多么不容易。”欧阳自远感慨地说,古人说十年磨一剑,我是35 年准备和10年论证磨一剑。
提语3:自1966年中科院地化所搬至贵阳起,欧阳自远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贵州人。1991年,他奉命调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他提出到北京工作可以,但第一不迁户口,第二不转工资关系,完成任务后还是回贵阳,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领路人”
文/本刊记者 齐殿斌
千年流传的美妙绝伦的嫦娥奔月神话,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对美丽月亮的神往。中国人奔向月球的梦想古已有之,但真正使之成为现实,却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如今,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正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从地球到月球“历史性跨越”的“领路人”之一。
中国探月工程实施以来,记者一直想采访欧阳自远,但都未能如愿。今年初,《中华英才》与中国科协合作,推出“地方科协主席”系列报道。记者发现,欧阳自远兼任贵州省科协主席达16年之久。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几经联系,他终于愉快地同意接受采访。
在盛夏时节一个周末的上午,记者如约来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西侧中国科学院天文台“探月楼”。走进欧阳自远简朴而明亮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我国嫦娥一号拍摄的月面全图,桌上摆放的嫦娥一号绕月雕像、月球模型,还有窗前的“月球仪”,书柜里大量月球的书籍等,展示着中国人探月的进程和成就,也向来访者彰显着主人的特殊身份。记者面前的欧阳自远,热情而随和,亲切而大度。既有大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和蔼老人的风趣。
[1] [2] [3] [4]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