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九旬剃头匠记录老北京韵味儿

2009年08月12日09:4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 题:九旬剃头匠记录老北京韵味儿

  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张芽芽

  北京景山西街的一条小胡同,因为96岁的靖奎大爷而热闹起来。满头银发的靖奎,过着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闲暇时也接受一些慕名而来的媒体来访。


  小屋拥挤却也整洁。麻利地用抹布擦了擦桌椅后,他请记者坐下,点上一根“中南海”,悠悠地抽了起来,吐出一个又一个袅袅的烟圈。“酒已经戒了30多年,烟戒不了,一天一包,想想事情,提提神。”

  老爷子的精气神儿足得很,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起床,到后海边遛一遛;然后回家,端着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11点开饭;下午经常约上三五好友,“打打牌,唠唠嗑”;晚上9点左右准时睡觉。日子过得规律而闲淡。

  平静的生活在2007年被打破。年近百岁的老剃头匠,成了中外瞩目的电影明星。记录他生活的《剃头匠》,获得印度第37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孔雀奖。

  但对于这段经历,老人并不看重。他更愿意谈谈过去走街串巷,为老主顾剃头时的悠然自得;更愿意讲讲因为剃头,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结下的深情厚谊。

  “1931年,我刚满18岁,便已经从理发店出师。在谢师宴上,师傅送我一块磨刀石。时至今日,它也成了我最宝贵的"珍藏"。”

  慢慢褪去包裹在外的报纸、粗布,老人细长而有些干枯的手指,微微发抖。一块泛着褐色的石头赫然跃入眼帘,它的正面已经被磨得光滑细腻。“挨了千刀万剐,却历久弥坚。”老人抚摸着自己的“老伙计”,喃喃道。

  “随后我开始在一些理发店里当剃头师傅。拿着固定的工钱,带着几个徒弟。”经历过两年学徒生涯的他,深知为人学徒的不易,对徒弟十分照顾。“饭点儿来了客人,我来剃,我要徒弟们按时吃饭;从不打骂他们。”他说。

  上个世纪40年代,靖奎在北京有了两个属于自己的店,一个在地安门,一个在清华大学附近,它们见证了靖奎人生中的一个“辉煌年代”。

  他脾气好,客人无论贫富都一视同仁,所以人缘好,上门的客人也多。“下雨的时候,我店里全是人,小商贩全来我这里躲雨,他们知道我不会赶人。”老人说。

  抗日战争结束后,寓居北京的名将马占山成为他的主顾,马家请师傅去上门剃头,其他人不敢去,因为马占山“官大”。

  “我去,我不怕,不都是一样地剃头拿工钱么。”靖奎胆子大,拎着工具袋去给马占山剃头、刮胡子,他还给来马家做客的傅作义将军刮过胡子。

  不经意间,靖奎竟成了一段历史的亲历者——正是在马占山等人的说服下,1949年傅作义决定和中共合作,实现了北京的和平解放,千年古都免于战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生意出奇地好。靖奎说:“大家都跟过年过节似的,把头发收拾利索,然后到天安门庆祝去。”他也放下了店铺,和徒弟们一起去天安门广场见证历史。

  到了50年代,国家开始推行公私合营。靖奎的店铺转为国家所有,靖奎领了补偿金离开了店铺。“我和老伴有一人可以到以前的店里当工人。我让老伴去了。”

  而他自己,则开始了“骑行北京”的日子。“当时北京的二环外就算郊区了,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转悠,沿街给人剃头,上门服务。”

  从当掌柜到走街串巷“剃散头”,他的心中却没有太大落差。“国家的考虑是从大局出发,那时候是要"取消剥削"。而且我这样不是很自由吗?啥时候累了不想干了,就收工,多好。”

  走街串巷的日子里,靖奎也交了很多朋友,天生热心肠的他总是愿意帮助人。他定期上门给一个半身不遂的病人剃头,还帮他做家务、搬东西,街坊们都问他:“您是给人剃头,还是干家务啊?”

  靖奎乐呵呵地回答说:“互相帮助嘛。”他出门剃头的时候,还给老主顾们做“思想工作”,“就是劝老人别固执,别整天缠着孩子,耽误人家工作;劝为人儿女的,多惦记着点儿父母,日子才和和美美。”

  96岁的老人,送走了许多老主顾,这些人临终时都是他给剃头、刮胡子。他的弟子也都去世了。靖奎一个最长寿的徒弟,是在60岁上走的。

  他指着墙上的一张合照说,这是理发师协会来看望他时拍的。照片上,从20多岁的阳光小伙子,到90多岁的白发老人,都乐呵着。“大家都说这是"理发师的四世同堂合照"。”

  说到收入,老人仔细回忆了一番后说,五六十年代剃个头只要五毛钱左右;七十年代八毛、一块;八十年代,他一天能挣十几块钱;到了新世纪,剃个头至少也要5块钱。而现在,面对慕名上门的客人,靖奎不好意思说收钱,只有说“您看着给吧”。

  如今老人已经不再出门剃头了,客人们都是看了电视、看了报纸找上门来的,有带着翻译来的外国人,有大学里的教授,还有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说,老剃头匠记录着老北京的韵味儿。

  96岁的靖奎儿孙满堂,重孙子也有十五六岁了。他感受着大家庭带来的温暖,却更愿意自己照顾自己。

  “每天起得早也睡得早,作息时间不一样,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平和、乐观的心态让老人过得淡定从容,也是他为自己总结出来的长寿“秘诀”。

  结束采访时,已是中午,老人打算煮饺子吃。“在旧社会,只有逢年过节,普通百姓才吃得起白面。现在,啥时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我觉得遗憾的,就是我出生得太早啦。”老人感慨地说,“生得晚点儿,就能多过些如今的好日子了。”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